郎海皓
(鐵嶺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遼寧 鐵嶺 112000)
家蠶又叫桑蠶,是生產絲綢、繭蛹、蠶蛾的重要來源,東北地區養蠶歷史不長,但隨著近些年繭蛹和蠶蛾價格不斷走高,養蠶戶逐年增加,一些蠶戶因為不了解疾病防控而造成經濟損失,下面介紹3種東北地區常見的家蠶疾病。
白僵病是一種接觸性真菌傳染病,因肉眼可見病死蠶被覆白色或類白色菌粉而得名,該病病原是白僵菌,既可感染蠶體又可感染蠶蛹,昆蟲和被污染桑葉是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傳播,蠶接觸菌體后感染,東北地區多在夏末初秋發病。
病蠶死后身體失水硬化是該病主要特征。不同年齡的家蠶的疾病持續時間各不相同,年齡越長,疾病持續時間越長。在疾病后期,可以看到油性污漬或細針斑。當家蠶第一次死亡時,頭部和胸部向前伸展,身體柔軟有彈性,體色呈紅色或粉紅色,然后逐漸硬化。經過2天后,白僵菌孢子會遍布蠶尸全身,將死蠶染成被覆白粉的灰白色。如果是蠶繭病,就會形成僵尸,繭會變得輕盈干燥,蛹會變得無彈性,然后脫水而死亡。
發現蠶身體被拉伸,觸感柔軟有彈性,頭部和胸部突出,少量腸液吐出。繼續觀察,發現蠶體內出現零星的棕色小病灶,血液混濁,尸體硬化,并覆蓋著白色粉末,基本可以診斷為該病。取出病死蠶的血液,在400倍的顯微鏡下觀察涂片,如果發現有圓筒形或長卵圓形的芽生孢子即可確診。
首先,應在養蠶前進行消毒,一般采用漂白粉消毒劑,要強化桑園害蟲防治,勤觀察、勤捕捉,地面害蟲可以施放對應藥物,地上害蟲要注意安裝紗網隔離;其次,可使用防僵靈和優氯凈等藥物進行蠶體和蠶座消毒,一般在蟻蠶覓食前使用一次。但是,當疾病發生時,最好每天使用一次;第三,白僵菌最適宜溫度為24~28℃,有條件的桑園可使用溫度調節裝置調節室內溫度,控制菌體生長。
該疾病是一種寄生蟲病,由蠶蛆蠅將卵產于蠶體表面,之后孵化后的蛆進入蠶體內進行寄生而引起的病害,東北地區多于春季開始發病,夏季最烈,秋冬減緩。
該疾病最明顯的病癥是在寄生部位形成深褐色的喇叭形病變。由于蛆體的迅速長大,蠶體腫脹或向一側扭曲,如果是結繭后蛆體蛻出,則會使蛹死亡,成為蛆孔繭或死籠繭。診斷時,一般依靠觀察典型病變可初步確診,解剖病變,如果存在深褐色鞘和體壁下的淡黃色蛆,則可診斷為病變。
蠶室的衛生環境好壞與否是此病發病的關鍵,因此應注意日常防護,蠶室應設門帳紗窗等防蠅設備,并每天檢查門帳、紗窗是否完好,清理蠶室周圍容易吸引蚊蠅的垃圾糞便等污物,工作人員應更換蠶室的工作服,整齊穿著,如果發現大規模感染的跡象,則需要使用滅蠶蠅,使用時可采取噴霧法和添食法兩種,噴霧法主要用于殺滅蠶體表面的蠅卵,按每張蠶種300倍稀釋液1~2公斤使用,均勻噴于蠶體表面即可;添食法主要用于殺滅寄生在蠶體內的蛆體,一般在5齡以上蠶后36小時內施第一次藥,之后可在第2、4、6天各施一次。使用滅蠶蠅前要注意不要同石灰等堿性藥物混用,使用時應注意搖勻和充分攪拌。
由微粒子原蟲感染的一種病害,具有感染途徑廣,感染面積大的特點。當沒有表現癥狀時,患病的家蠶就已開始排放微粒子蟲孢子,在病蠶的尸體、排泄物、脫出物中都有微粒子蟲孢子的存在,這些都是直接傳染源。該病可通過胚種傳染和食下傳染,胚種傳染是主要傳染途徑,即微粒子蟲感染雌蠶后,侵入其卵原細胞進而導致交叉感染;食下感染即在蟻蠶孵化時吃進被微粒子蟲孢子污染的卵殼而感染。
該病在蠶、蛹、蛾期形態都可感染。在蠶期,它通常表現為蠶口發育不均,體型不均勻和身體腐爛等癥狀。在患病的家蠶的壁上有細小和不規則的深褐色病變。重度發病的蠶體質虛弱、不能結繭。在汛期,患病的表皮變得暗淡無反應;在蛾期,胸部和腹部鱗片大部分脫落,腹部擴大和拉長,產生的卵子大小不規則,排列不規則。
當發現蠶群中有食欲減退、發育不良、半蛻、不結繭和裸蛹等癥狀,可疑似該病,如果觀察到病蠶絲腺出現乳白色膿包狀斑塊的典型病變時,可基本確診,將病蠶制成臨時標本,置于400倍顯微鏡下觀察,如果觀察到卵圓形并具有很強的折光或呈淡綠色的孢子,可確診該病。
因為本病傳播途徑廣,不易早期發現,所以保證蠶種不帶毒是根本措施,要嚴格執行蠶種生產和經營規范,不引進未知來源的蠶種和桑葉,嚴防養蠶環境的交叉污染,一旦發病,則應在生產結束后整體淘汰蠶群并消毒蠶房和器具,重新引進蠶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