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陽,于學文,趙思博
(沈陽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6)
農民工是我國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了人力資本的提升,對鄉村振興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當前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以一產業為主,二、三產業很少發展或者沒有。鄉村要振興必須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以一產業為支撐,大力發展二、三產業。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新的技術、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注入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返鄉人員既懂城市又懂農村,有較強的市場意識和人脈基礎,他們帶資金、帶技術、帶先進理念到農村創業,有利于促進農業整體質量和效益的提高,補齊農業現代化的短板。有利于為農村發展增加新動能,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企業興鎮是小城鎮實現發展的重要途徑,小城鎮的建設一般是通過大量經濟活動的集聚來完成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有利于產業經濟活動的集聚。創業者大多把企業辦在人口相對集中、交通條件較好的位置,因而創業項目自然集中,并在同一區域逐漸形成規模,實現產業集聚。產業集聚促進小城鎮建設,活躍了地方經濟。地方政府為產業配套項目提供政策引導,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加速小城鎮建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是當前大量農民外出務工造成的特殊社會問題。兒童長時間缺乏父母的關愛,會出現性格缺陷、心里障礙和社會安全等問題。同時,農民工外出也導致空巢老人數量增加。對于空巢老人而言,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成為一個長久的期待。農民工返鄉創業,可使這種期待變為現實,老人可享受天倫之樂,孩子在父母關愛下健康成長。
大多返鄉農民工經多年打拼有一定的積蓄,但對于創業資金需求而言,仍顯不足。雖然國家有政策扶持,但是手續復雜、審批時間長,難以及時解決返鄉創業者的資金問題。
返鄉農民工較普通農民眼界開闊、思想意識先進,但文化水平不高,綜合素質不能滿足創業需要。創業者以初中文化水平居多,所掌握的企業經營管理知識較少,管理能力不強,在經營觀念、產品研發、技術采用和企業管理等方面容易出現問題。
政府部門服務意識欠缺,在落實優惠政策過程中,相關部門和個人服務意識不強,政策往往落實不到位。農村基礎硬件設施不完善導致農民工返鄉創業成本高,越是需要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發展的地區,其村鎮交通、水、電、能源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越滯后,對返鄉創業項目的吸納力和承載力有限。
農民工返鄉人數多,愿意創業者少。年紀較高者返鄉養老,年紀輕者圖穩定安逸。新生代農民工返鄉者中具備創業條件的較多,但滿足現狀者多,為新目標奮斗者少。在他們看來,創業無異于自找苦吃,勞神費力又冒險。
早在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指出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強化返鄉創業金融服務,以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各地方落實政策存在差異,整體上政策措施不到位。地方政府應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和落實方法,在財政資金扶持上把農民工返鄉創業納入扶持范圍,對農民工返鄉創業項目貸款給予一定的貼息,為農民工返鄉創業開辟更多融資渠道。為農民工返鄉創業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提高創業信心和成功率。
宣傳引導返鄉創業農民工自覺學習和掌握管理企業的先進理念、先進技術、營銷策略,不斷開拓視野和接受新信息、了解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勢。不斷學習和借鑒他人創業的有益經驗和做法,努力做到取長補短和舉一反三,創業少走彎路。政府應組織和支持各方參與到返鄉創業者培訓工作中去,組織高校、科研單位、大型龍頭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提高返鄉創業者的綜合素質。
一是加強硬環境建設,主要包括道路、供水、供電、衛生、通訊等,各地根據當地實際規劃建設農民工返鄉創業園或創業一條街等,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形成了特色產業板塊。二是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企業信息交流服務中心,有效連接農村與城市,保證及時準確地傳遞農村與城市的供求信息,保證創業企業產品的適銷對路。三是統籌安排創業用地,鼓勵利用閑置土地、廠房、鎮村邊角地、荒灘進行創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返鄉創業基地。
通過大力宣傳政府的支持政策,介紹創業典型案例,提高創業意識,營造創業氛圍。宣傳政策應具體詳細,并以案例的形式解讀,讓創業者理解政策并積極響應政策。典型案例宣傳應客觀真實,不夸大,不保留,讓創業者信服,感到前景可期,激發其創業意愿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