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平
學堂樂歌在我國20世紀初出現一次浪潮,顯示了與既往不同的音樂發展態勢。這次浪潮的潮頭非常之高,其意義非常之大,影響非常之遠,它標志著中國傳統音樂現代發展的真正轉型。因此,對其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20世紀中國音樂文化歷史演變的特點和規律。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算起,到1894—1895中日甲午戰爭時有50多年的時間。這段時間之內中國逐漸睜眼看世界,有識之士覺得形勢嚴峻,如果不圖新求變,有可能亡國滅種。賢達們要求學習外國、變法圖強的呼聲很強烈,并開始有所動作,這期間有魏源的《海國圖志》等書籍問世,亦有“師夷長技以制夷”等口號出現。清政府也采取了一些局部措施。
兩次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被迫與多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不得已采取一些“強國”舉措。在外國教會學堂的影響下,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創辦了一些新式學堂。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北京成立。1862年開設同文館,最初設英文、法文、俄文、日文、德文等,1867年后又增開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招收學員只限于八旗子弟和漢族學生。任課老師多為外國人,后來師資、書籍、規章制度逐步完善。1902年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1866年馬尾船政局開設船政學堂。1875年(光緒元年)的《禮部請奏考試算學折》中說:“今朝廷于閩滬造船,津門造炮,可謂備矣;然工匠依圖仿造,縱盡得其所當然,亦步亦趨,勢且不及。京師設同文館,閩滬兩廠均設學堂,以講明算法,可謂求其本矣”[注]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料》(上),27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奏折要求“特開算學一科” “戶工二部”,所以禮部請奏學堂在學科上要求強化理科,以成“萬世良法”。1879年清政府設天津電報學堂,1880年創南京水師學堂,1887年設廣東陸師學堂和水師學堂。1892年湖北鐵路局附設化學堂、礦學堂。1893年后創辦天津醫學堂、江南水師學堂、湖北自強學堂,1895年創湖北武備學堂,等等。其中以閩浙總督左宗堂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直隸總督李鴻章創辦的天津北洋水師學堂、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自強學堂等最有名,影響最大。這些學堂的建立為中國西式學堂的普及打下了一些基礎,也為后來的京師大學堂積累了單科教育之經驗。
上述學堂均是帶有探索性的部分官辦的學堂,還不是一種制度化的全國普及的學堂。
近代學堂出現之后,樂歌也逐漸出現。學堂學科科目是先軍事,再向工業、礦業、醫學、商學等方面不斷擴展,如以上所舉中與海軍有關的船政、水師學堂居多數,武備學堂顯然也與軍事相關。其他科目也開始出現,如樂歌課等。樂歌首先是在傳教士辦的學堂中出現[注]1842年,香港建立馬禮遜學堂;1845年,美基督教北長老會在寧波建立崇信義塾;1849年,法天主教耶穌會在上海建立徐匯公學;美基督教北長老會1860年在上海建立清心書院,1864年在登州建立蒙養學堂;1874年,法天主教耶穌會在上海建立圣芳濟書院;美基督教監理會1881年在上海建立中西書院,1892年在上海建立中西女塾。這些學堂中都開設有音樂課。,有些教堂有唱歌課,有的設琴科,有的設合唱課等。后來在中國人辦的學堂中也開設了樂歌課。1884年(光緒十年)5月,潘衍桐在《奏請開藝學科折》中說:“大抵機器船政等局,與書院義學同……為今之計,莫如仿照翻譯例,別開一藝學科……若考算學輿圖者,宜與考文藝相同,更不慮其滋事矣”[注]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料》(上),30-31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881年張之洞在山西所辦的三江師范學堂聘請日本教習開辦音樂課。1891年,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已經將音樂列入西學課程范圍。1898年,由經元善創辦的經正女塾中設置了琴科[注]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29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2 。。這些樂歌或音樂課的設置開闊了國人的眼界,使學堂充滿了生機。
1895年4月,李鴻章在日本簽《馬關條約》出賣中國主權,中國危機加重加深。同年5月2日康有為號召在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公車上書”[注]“公車”即官車。公車一詞在《周禮·春官·巾車》最早出現:“掌公車之政令”。漢代指負責遞送應舉的人,因此引申為舉人進京應試的代稱。公車上書后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參見《辭海》,影印本,315-31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提出了“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并在京組織強學會,掀起變法運動。1898年5月康有為在《請開學校折》中說:“請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乞下明詔,遍令省府縣鄉興學”[注]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30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2 。。在康有為多年努力下,1898年6月至9月清光緒帝下令進行了包括“廢科舉”“興學堂”等制度改革在內的“百日維新”運動。京師大學堂也是在這一年成立的。
1901年清政府江河日下,被迫接受維新派的一些開明主張,宣布即將實行“新政”,允諾實行學制改革。同年,清政府下令各省改“書院”為“學堂”,這就帶點制度化的味道了。翌年又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將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等七級,形成了較為完備和系統的教育制度。1902年清政府《欽定學堂章程》第一次以制度形式[注]由于這一年是壬寅年,所以這個學制叫“壬寅學制”。推出“學堂教育”的概念,但這個政策未付實施。1904年清政府頒布由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共同制定的《奏定學堂章程》,提出“在新式學堂中開設樂歌課”,這是“學堂樂歌”一詞完整的最早出處,這是新式學制[注]這一年是“癸卯年”,故亦稱“癸卯學制”。的開始。雖然“樂歌”僅是“隨意科”,且在學堂中只上“半節”課,但這半節課意義非同小可,它是對中國幾千年封建教育制度的突破,使音樂一舉登上教育的歷史大舞臺。這可以說是在制度上先行“立新”了;清政府“破舊”此時還只是言論上的,真正從制度上徹底的破舊是在第二年——1905年,這一年清政府廢除了綿延1300多年的 “科舉考試制度”,從此舉國再無“舉人”;清政府的“國子監”于同年也改為“學部”[注]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教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118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制度改革可謂比較徹底。
這段時間亦可稱為學堂樂歌的“破舊立新期”。學制改革,學習年限定為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學堂的課程設置:從課程開設到年級分段,都采用西方新式教育制度的內容。例如教學課程有:修身、格致(相當于物理、化學一類理科)、算術、國文等。學堂樂歌改革還綜合了不少國學內容,如四書、五經、算數等,即使是學堂樂歌,這種在我們當今來看非常簡單的“唱歌”課,對當時很多人來說卻是兩眼一抹黑,不知道音符的高、低、長、短,不知道歌曲的調式、調性,不知道什么是大調、小調、分節歌,等等。盡管沒有那么多的教材供應和那么多的老師做教案,仍然有少數學校以朗讀、吟誦來代替樂歌課。而學堂樂歌是人心所向,開設樂歌課的學校逐漸多起來,如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所辦的愛國女學中正式設立唱歌課;1903年,上海圣瑪利亞女校開設聲樂、琴科、弦樂、音樂史等課程;1903年,沈心工回國后先后在上海、南京、浙江等地的中小學堂中開設音樂課[注]沈心工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在南洋公學開過音樂課。南洋公學(規模相當于小學)為盛懷宣1897年創辦于上海。1901年又創辦高等小學,收學生72名。開設課程有讀經、修身、國文、算術、理科、歷史、地理、英語、圖畫、唱歌、體操、手工、拳術等,令人耳目一新。,等等。學堂樂歌課慢慢發展起來。
從1895年到1905年表現為“立新”與“破舊”交替的醞釀期。先在思想上立新,在口號、輿論、理論上立新,然后是行為、制度上的破舊,徹底廢除科舉,不再舉行科舉考試。
普及期實際上就是行為上破舊立新的一個完整的過程,體現為一場延續十多年的艱難革命。
學堂樂歌的主要目的是“富國強兵”,但它步履蹣跚、前行緩慢,即便是皇帝下的詔書,相對于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觀念而言也是十分蒼白無力的。其原因在于:第一,觀念改變艱難:生活中改變物質形態很容易,改革制度文化也不是非常困難,改變觀念的深層文化就非常費力了。學堂樂歌是一個“新生事物”,還處在探索期。在中國歷史上,從漢唐到宋元明清,唱歌課從未在私塾中出現過。顯然在老百姓的眼中它是一個沒有地位、不受重視的科目,在幾千年封建社會中人們腦袋里甚至已經形成音樂有點不務正業之感。第二,學堂樂歌既然是新生事物,大多數人不知何物,如何實施當然就有諸多的實際困難。第三,學堂樂歌是一定要實施的,乃大勢所趨。由于是國家提倡,有政府支持,制度支持已經詔告天下、婦孺皆知;除此之外,還包括資金支持、教學人員的支持、教學課本(即教材、教科書)的支持。國家資金支持當然是首要條件,然而教材、老師卻是燃眉之急;帝國那么廣大的版圖不可能一下子都“沐浴春風”,只能是從京城開始、自上而下,首先在高等學府尋找突破口,即先在高等師范這一級開課。那時師范學校并不多,需要的教師數量就比較少;省級師范學堂也是少數,大政策就如此定下。同時,高等師范這一級是代表國家級的水平,教師都見多識廣,有不少是從國外回來的,因此學堂樂歌的老師多半在“海歸”中產生,還有不少的外國教習。由于有國家的支持,解決師資并非難事。在京城的師范只有一所,而且師范的學制相對短一些,學習一兩年畢業就可以走上工作崗位,解決各地學校等米下鍋之急。從購買教材、樂器方面考慮,師范或大學堂這一類的學校集中于大城市中心,覆蓋面比較小,利于集中操作,只要資金到位,就可以解決教員、教材、樂器等方面的問題。這樣,在克服多種困難之后,在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地開設了樂歌課。
1907年學堂樂歌在高等學府基本普及,并且這一年,國家還頒布了女子亦可上學的章程——《女子學堂章程》。顯然,女子入學,需要有更多的樂歌教師,但此時清政府已經在高等院校開設了樂歌課(雖然有的學堂還是選修科),有的師范學堂畢業的學生亦可以任教,在海外留學的學生也陸續回國,所以到民國時期,全國各省立師范都開設了樂歌課,少數省立重點中學堂、縣立重點中學堂,甚至極個別的小學堂也都開設了樂歌課,雖然樂歌課教師的數量還不是很充裕,但課總算是開起來了。也有少數重點學堂為了應急,先開課,老師的教學崗位沒有固定,就外聘樂歌老師。即便是蘇杭一帶經濟發達的地方,也是如此。故樂歌課的教師,基本上處于一種“應急”狀態,這所學校上完了課,馬上到另外一所學堂去上課,音樂課教師炙手可熱、供不應求。許多學堂,因為體育、音樂、美術教師都缺乏,如果一位教師三者都會,那就不用再請別人了;如果不能三者都會,會兩樣亦可,如李叔同大師,就既教音樂也教過美術課。這種制度建立之后,師范畢業的學生,可以批量生產,這些畢業生到中學工作,就可以在中學開設樂歌課或圖畫課,或者體、樂、美都教;再過幾年,畢業的更多的學生又可以滿足小學的師資需要,這樣層層推進式的開課,中小學堂的樂歌教師基本夠用了。到1912年,中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了“學堂樂歌”課程,可謂初戰告捷。而“學堂”這一名稱也在這一年改變為“學校”了,如清華學堂就在這一年改為清華學校,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注]1898年,經光緒皇帝下詔,京師大學堂在孫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創立,是我國國立北京大學的前身。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嚴復出任校長。另外一批學堂大多在1928年前后改名為大學。。樂歌課也有的稱為唱歌課或音樂課。
從1912年到1927年是樂歌的發展期。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之后,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對未來、對世界充滿信心。學堂樂歌在改革中實施并普及了,其實這種普及也是相對普及,只是在大城市及其周邊經濟發達的地方普及了,邊遠地區的小學堂普及度相當有限。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出現吳夢非編《簡易師范學校及簡易鄉村師范學校音樂》[注]吳夢非編:《簡易師范學校及簡易鄉村師范學校音樂》,正中書局,1936。之類的書。隨著經濟的發展,學堂在內地城市、農村、山村不斷增加;也隨著政治宣傳工作的深入展開,隨著師范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他們不斷地分配到邊遠農村及邊遠地區,各地都可聞“弦歌之聲”了。這種新生事物,對于當時的全國民眾而言還是比較新穎的,而且涉及的人數越來越多,教育面越來越大,影響也越來越廣。學堂開辦越來越多,樂歌老師數量不斷增加,學堂樂歌也伴隨著新式學堂的發展越來越壯大,良性循環開始。根據汪毓和先生與錢仁康先生的研究,學堂樂歌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以后,汪分為三個階段(1902—1912;1912—1922;1922—1937),錢認為從民國到20世紀30年代學堂樂歌是一脈相承。[注]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41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2;錢仁康:《學堂樂歌考源·序》,3頁,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故從民國開始到五四運動,再從五四運動到我國第一所國立音樂院創立,這段時間仍然處于樂歌發展的上升時期。
歌唱是一種聽覺藝術,歌詞必須淺顯易懂、一耳了然,否則就不知所云,達不到敘事或抒情的目的。從民國到五四時期,白話文的傳播給樂歌增添了新的推動力。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有志的新青年們追求新文化、反對舊文化,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他們朝氣蓬勃,高唱學堂樂歌,使得學堂樂歌的影響不斷擴大。蔡元培先生自從民國初年任教育總長,積極支持新式樂歌,學堂歌聲不斷高漲,學堂樂歌內容不斷豐富。學堂樂歌中的《騎竹馬》《文明婚》等曲調就宣揚了新型社會文明風氣;同時,五四運動宣揚婦女平等的新觀念在學堂樂歌中早就反映出來,如葉中冷編的《婦女從軍》等。這個時期,人們對新生活的方式從好奇變成追求,體現在樂歌《楊柳綠依依》《友誼》《旅行歌》《春郊賽跑》等之中。五四運動反對獨裁,歌頌民主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體現在《革命必先革人心》《今虞琴社社歌》《我的國》等歌曲中。學堂樂歌三大先驅之一曾志忞熱情地歌頌新的學堂音樂教育,他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一篇充滿激情且具有預言性的《音樂教育論》,他說:“吾國將來的音樂,豈不與歐美齊驅?我國將來的音樂家,豈不愿與歐美人競技?然欲達目的,則今日下手,宜慎宜堅也”[注]轉引自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57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2。。
這是對舊的傳統文化一次脫胎換骨的革新運動,推動了知識下移和文化普及工作,它不僅受到青年們的熱烈歡迎,而且受到眾多群眾真誠的歡迎。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刊登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及魯迅用現代白話文寫的《狂人日記》(橫排),也為這些運動和主張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歌曲表現科學與愛國的思想,如《何日醒》《祖國歌》《警醒歌》《黃河》《春游》等。學堂樂歌不僅避免了“啞吧學校”之嫌疑,突出了青年少年之活力,而且也是一次歌曲藝術的革命,它用的是外國的曲調,填上的是中國的歌詞,宣傳的是國人的思想。正如曾志忞所說:“以最淺之文字存以深意、發為文章。與其文也寧俗,與其曲也寧直,與其填砌也寧自然,與其高古也寧流利”;以達到“辭欲嚴而義欲正,氣欲旺而神欲流,話欲短而心欲長,品欲高而行欲潔”的效果。[注]1903年4月《教育唱歌集》出版,并在卷首《告詩人》中對學堂樂歌的某些不足之處作了中懇的批評。其提倡白話文意義非常明顯,這樣縮短了文言文與口語的距離,起到了口語和書面語盡量統一的作用,其功不小。黎錦暉在北大學習期間就聽過蔡元培校長的課,蔡元培說白話文怎么提倡、推廣呢?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唱歌傳播。
學堂樂歌到了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此時,北大校長蔡元培主張“兼容并包”“中體西用”,宣揚“以美育代宗教”等著名口號,將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歸到美育這一學科,這樣既反對西方基督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蝕,又能夠培養、提高國人的審美水平。美育主要是一門講究“育”的學科。相對于其他課程,如物理、化學、數學等課是以傳播基本的理科知識為主,屬于認知體系;而音樂、美術則是以熏陶人的性格、提高人的眼界、完善人的品德為目的的,培養人的情操、情商;美育就是對審美的教育,就是要求人們怎么欣賞美、創造美。這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細化與轉型。
如果說學堂樂歌的初期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是以“軍國民教育”為主,那么五四時期則是全面細化時期,也可以說是觀念變化的開花結果時期,也是新一輪思想啟蒙的開始。五四運動以教育與文學的改革為主,同時兼以人權、民主、平等、博愛的呼吁為特點,既反對封建獨裁,也反對男女不平等等封建社會殘余思想;同時也強調平民教育,出現了陶行知等教育大家。此類情況在學堂樂歌中也加以宣揚,不斷擴大其影響,如陶行知提倡的《手腦并用歌》。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更隨著五四運動的提倡,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真正的近現代教育思想隨著學堂樂歌的不斷唱響而普及。此時應該說是學堂樂歌充當了民主思想傳播的工具,也成為宣傳新思想的有力武器。
學堂樂歌在開始時是為了學習國外的先進的文化知識,培育充滿歌聲的校園文化,以強化我們的民族凝聚力,鍛煉人的體魄,補充人們生活的能量。但在推行十幾年以后,樂歌基本普及,它不可避免地要衰退。這里面有許多因素值得研究。
從樂歌“一匡天下”到三足甚至多足鼎立,形成了強烈的競爭趨勢。所謂一匡天下,是指所有近代學校教育都認可學堂中開設樂歌課,并且都普及了這門課。然而到了1927年,形勢發生變化。
20世紀20年代,黎錦暉就將歌曲創作轉移到流行歌曲領域。不僅如此,1927年2月,黎錦暉在上海愛多利亞路966號創立了“中華歌舞學校”[注]孫繼南:《黎錦暉評傳》,97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這是一所專門培養流行歌舞的教育機構。雖然具有私人性質,但作為一個音樂方面的重大事件,它具有深刻的歷史寓意,預示著流行歌曲和歌舞開始步入中國的教育領域,中等專科性質的音樂教育已經出現,它的出現與傳統音樂不一樣,它是受國外(尤其是歐洲)的影響而產生的。培養歌唱、舞蹈演員和流行歌手,這是黎錦暉創辦中華第一所歌舞學校的出發點。
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是黎錦暉在1927年創作,并由他的女兒黎明暉演唱錄音的歌曲。那個時候沒有流行唱法或其他唱法之名稱與術語,是黎氏瞄準城市市民階層,將創作定向于這個領域的嘗試。而“流行”也不是一個技術性的詞,而是從傳播的角度來命名的。當時黎錦暉的女兒黎明暉唱這首歌曲時,用的就是自然的民歌唱法。流行歌曲的誕生除了說明上海的開放性、與世界接軌比較快之外,還說明此時隨著區域性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出現了城市市民這一特殊的群體。
1928年,黎錦暉組織“中華歌舞團”赴南洋演出。1930年將“中華歌舞團”改為“明月歌舞劇社”。1930年后,經常有常態化的演出活動,演出兒童歌舞劇、流行歌曲,形成了不小的影響。1927—1936年間,黎錦暉的流行歌舞活動對學堂樂歌產生了不小的沖擊。
1927年11月27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在蕭友梅的主持下創立,這是第一所中國人自己建立的西洋音樂殿堂。這所學院創設了作曲系、管弦系、聲樂系、鋼琴系、民樂系,奠定了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基礎,它實行的是德國音樂教育體系。這種模式的引入,不僅說明上海與時俱進的包容性,也標志著中國正規的、專業的高等音樂教育正式開始。它以學習世界頂尖級的音樂為己任,以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印象主義音樂為主,同時也涉及文藝復興時期、古代希臘羅馬的音樂和現代主義音樂作品。它比學堂樂歌更進一步的地方是系統化、全方位的學習、表演西方音樂,不再僅僅是學習樂歌(唱歌)這一個類別的音樂。同時,大量的留學國外的“海歸”返回,“海歸”們對國內這種比較原始的徒歌運動均有微詞。學堂樂歌不可避免地衰退下去,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在東北,還有俄羅斯人辦的哈爾濱第一音樂學校(1921年)、哈爾濱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專科學校(1924年)以及哈爾濱音樂專科學校(1927年)。內地有武昌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四川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國立北平藝術學院音樂系、北平師范學院音樂系、私立北平京華藝術學院音樂系等。這些學校或機構的建立,雖然帶有一定的草創性質,但也為音樂的多樣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經驗,其中絕大多數是培養專業類的音樂人才,因此,對學堂樂歌一類的教育,其沖擊力還是比較大的。
20世紀20年代,學堂樂歌大好的發展勢頭出現危機。“海歸派”批評學堂樂歌為“赤膊歌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提高學堂樂歌水平似乎勢在必行。人們開始用藝術歌曲來強化“弦歌之聲”,如青主的《大江東去》、蕭友梅的《問》、趙元任的《叫我如何不想他》等歌曲,作曲者自己寫好了鋼琴伴奏,這就是藝術歌曲了。這些歌曲與最初之“選曲填詞”的學堂樂歌已經有了極大的區別。歌曲的多元化趨勢出現,學堂樂歌開始趨于衰退。
學堂樂歌對中國20世紀音樂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始于音樂中的歌唱領域,是“西樂東漸”的結果,也是近現代教育制度逐步成熟的標志。在此之前中國的教育沒有明確分科的專業審美教育,沒有歌唱課程,歷史上它又似乎“消失”了幾千年,而一旦當它被作為一門課程獨立出來并站穩腳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認為教育領域的轉型也“成于樂”了。從大的方面而言,學堂樂歌不僅見證了歌唱對人的成長的影響;從小的方面來說,學堂樂歌對音樂的創作、表演及音樂觀念都有深刻影響。學堂樂歌亦成為傳播新思想的陣地,成為傳播現代文明的先鋒。樹立新風尚,傳播新觀念,爭做新國民,鼓勵新創造,從身體到心理,從知識到品德全方位地進行國民教育。這也不失為一種改造中國幾千年封建教育歷史的壯舉。學堂樂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學堂樂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京城開始到全國普及,對中國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是偏向于普及的,無論是在樂理方面,還是在歌曲唱奏方面都是最基本的旋律和歌詞,很少有伴奏。到五四運動時期,白話文的加入使樂歌再次獲得推動力,這時已經向藝術歌曲方面慢慢發展,學堂樂歌的功用是多方面的。
學堂樂歌是一個綜合的實體,也是一個不斷進化的實體。后來又不斷地分裂,不斷地推進,不斷有新的動力加入。在思想內容方面就有:(1)軍國民教育(軍事救國);(2)實業教育(包括工業救國等);(3)平民教育(提高平民素質、掃除文盲,如辦平民夜校等);(4)醫學救國,商業救國,體育教育;(5)美育教育(提高學生審美素質),提倡德智體美勞,等等,成為全面教育和知識下移的陣地。
學堂樂歌作為近現代教育改革的代表,這是極具深意的。因為樂歌在幾千年的封建教育中不登大雅之堂,不能與別的科目平坐比肩,即便是可以有,它也是可以用琴歌等專業歌曲來代替的、是可以用吟誦調來代替的,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觀念:唱歌沒出息,不能當飯吃,不能當衣穿,何必費這個神、操這個心?什么實用學什么。甚至,黎錦暉在20世紀20年代創辦中華歌舞團、明月歌舞劇社時,有許多報考者是背著家里才來考試的,有的家長知道后,仍然將這些孩子們拉回去,就說明了幾千年的觀念根深蒂固。
在學堂里開設樂歌課,歌曲在學堂中開始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一個新的教育時代造就了新學生、甚至新國民和新時代的精神面貌。有一首《體操——兵操》是這樣唱的:“男兒第一志氣高,年紀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來做兵隊操。兵官拿著指揮刀,小兵放槍炮。龍旗一面飄飄,銅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將來打仗立功勞,男兒志氣高。”[注]沈心工填詞的《體操——兵操》,又名《男兒第一志氣高》,創作于1902年,國人填詞創作的最早歌曲之一。參見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46頁,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2002。此歌曲是以童聲齊唱的形式來表演的,非常歡快、整齊,它不僅可以訓練兒童的合作能力,也能夠培養兒童的愛國精神,對強壯兒童的身體、激發學生的潛能都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學堂樂歌的曲調以西方大、小調為主,但詞是國人創作的,它宣揚新思想,傳播新文化,提倡新音樂,它的影響是全面的,既可提高素質,鍛煉身體,也是對中國幾千年音樂不登大雅之堂之陳舊思想的否定。
學堂樂歌為20世紀開了一個好頭,將西洋音樂的語言介紹到中國來,開創了中國音樂創作、表演和發展的新時期。它顯示了一次音樂啟蒙和思想啟蒙的巨大能量。
1.對曲式結構和音樂題材的影響
學堂樂歌的創作以“選曲填詞”為主,以詞曲新創為輔。即以學習西洋的音樂語言為主,它的創作歌曲不足10%,西化的曲調超過90%。人們就是在學習西洋歌曲旋律的過程中熟悉西洋歌曲的音樂語言,包括調式、旋律、節奏、節拍、和聲等。在熟悉西洋的旋律風格中,知道了西洋音樂是在不諧和中尋找和諧,基本上是由一級主音開始,到四級、五級后再到主音之過程,旋律運動有明顯的傾向性。
學堂樂歌時期,外國的曲式結構被介紹到中國來,動機、樂匯、樂句、樂段這些基本知識;然后是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再后來有復三部、奏鳴曲、回旋變奏曲式、交響曲及奏鳴交響套曲等。這些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西方工業革命的產物,它像工業流水作業線,一環套一環,環環緊扣,極為嚴密。與此同時,對音樂題材的范圍及其分類也被大大開拓,比如進行曲、兒童歌曲、群眾歌曲、隊列歌曲、軍旅歌曲等。
2.對表演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有獨唱、對唱等形式。但學堂樂歌時期出現了表演唱、合唱、重唱、輪唱等形式,最大的不同是傳入了集體歌唱這種形式,它可以起到“群”的作用,起到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這無疑對豐富中國表演的形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合唱的輸入,不僅是一種形式的改變,而且對人們觀念的改變,對加強團結、推進中國革命的勝利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抗戰時期,出現過大合唱的高潮,如《黃河大合唱》等,席卷根據地和國統區。它能夠起到凝聚積極能量、團結各方人士進行抗戰的作用。
3.對創作的影響
中國在1900年以前的傳統音樂以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為主,其特點體現為和諧;而現在西洋音樂是大、小調;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音樂體系,簡單地說,中國音樂有點類似太極,總是和諧的,這是中國延續了幾千年“和諧”的基調。而西方音樂以不諧和為主,我們可以理解為由斗爭走向和諧,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外國的調式主音的力量很強,中國的就相對要弱一些,傾向性也不是那么明顯。歐洲古典主義時期的調式平衡理論是非常精致、理性、對稱的,中國在這方面比較自由,沒有那么精細的理論基礎或理論體系。中國學堂樂歌主要借用了西方大、小調體系,也包括少量中國的五聲和七聲體系。
4.對樂理的影響
樂理就是音樂理論。吸納西洋樂理知識,這方面以曾志忞的功績最大,他的《樂典大意》堪稱中國第一部樂理書籍,包括音的高低概念及其高音譜號、低音譜號、大譜表、各種外國音樂術語(如強、弱或漸強、漸弱符號)等。在樂譜方面,中國引進了五線譜和簡譜,比起中國的文字譜來,五線譜和簡譜靠譜得多,因為五線譜和簡譜都是具有視覺因素的、一目了然的音樂記譜法。
學堂樂歌對人格培養和社會風氣的改造也顯示出強大活力。
1.健全人格,保家衛國
學堂樂歌時期用音樂傳播愛國思想,塑造愛國新民,展示新面貌,傳播新觀念。現代新民應有“國家”觀念,也應該樹立“人格”概念。所謂人格,亦稱個性,是一個人區別另一個人的本質特征之所在,它包括心理的、生理的、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因素。學堂樂歌對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新式教育以極大的推動,對學生的個性培養和人格完善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為它已經不是農業時代的私塾教育模式,而是帶有工業化性質的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這樣一條龍式的流水作業線。它打破了音樂不登大雅之堂的陋習,學生在學校里有操場、球場、唱歌教室;同齡學生在一起集體歌唱、集體操練、集體學習、集體休息。這些活動不僅增長學生知識,還可大大提高學生的情商,使學生在宏亮的歌聲中自我欣賞、自我肯定,同時也肯定這個集體,形成協力合作、團結互助的好習慣。學生好動、好唱的天性在這里得到培育和發展。同學們在這些活動中完善了人格,漸漸養成愛集體、愛國家、愛兄弟姐妹等好品德。
梁啟超最著名的《愛國歌》創作于1904年:“泱泱哉我中華!最大洲中最大國,廿十一行省為一家……結我團體,振我中華,廿十世紀新世界,雄飛宇內疇與倫,可愛哉我中華。”梁啟超1897年《變法通議論幼學》提到以愛國歌教育幼童,后在日本《清議報》上提倡國家主義宣傳愛國思想,指出:“海外之國,其民自束發入學校,則誦愛國之詩歌,相語以愛國之故事,及稍長則講愛國之真理。”他的提倡使愛國成為樂歌之重要主題。《勵志》(1907年)歌唱道:“人民國家命相連,休戚應相念。改良社會從實際,人格須完全。競爭場上著先鞭,吾曹幼稚年。強弱淘汰曰天演,人盡人事神無權。”《小學生》歌中說:“小學生,小學生,須有好精神。體操也,運動也,處處要勤奮。須曉得,我與他邦必有大戰爭。身強體壯可爭勝,勉哉小學生。”從小愛國,鍛煉身體就非常重要,不僅要愛國,還要保國。保衛的國家不是李姓國(唐朝),不是趙姓國(宋朝),而是現代的公民國家,是大家的國家,是天下的國家,是中華民族的國家,這是新時期民眾對國家的新觀念。又如《從軍樂》《雪中行軍》《黃河》等都是愛國思想教育的典范。
2.提高人的素質,改造社會風氣
學堂樂歌是清末時期出現的。改朝換代以前,人們沒有公德意識和國家意識,只知道做臣民和奴仆。此時便開始了由“臣民”向“公民”的轉換。公民可以指點江山、批評政府、抨擊封建陋俗。“民以公平者,我則行之,民以不公者,我則除之。”宣揚民主思想,如民族、民權、民生等概念出現。當然,公民也應該養成“公德”,還要有男女平等、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等新時代的氣息。學堂樂歌在這些方面都給人們做了思想宣傳,引導了社會風氣。
梁啟超說:“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強調音樂在改造國民素質過程中的重要性。因為音樂在幾千年的封建教育中從秦漢開始就沒有地位了,從事音樂的樂人也常被人輕視。梁啟超在鼓蕩國民拋棄舊思想、建立新觀念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公德養成》(1905年)說:“公德公德不可忘,國民細思量,自由平等有紀律,切勿逞荒唐。孔子之道忠與恕,圣教宜遵仰。愛眾親仁謹而信,孝悌重倫常。讀書識字明大義,莫逞強權強。文明野蠻非空談,圣哉勉為良。”又如宣揚男女平等、女子自強思想的學堂樂歌有《勉女權》《纏足苦》《女子體操》等,這些也是現代新思想的表現。
提倡學習新文化、樹立新風尚的學堂樂歌也不少,如《電報》《跳舞》《運動會》《博覽會》《閱報》《競爭》《春游》《送別》等,當時男女學生們穿著學生服裝,唱著學堂樂歌,無論男女,都是很受人尊重的一種時尚。他們所唱的內容也是時代的“宣言”。
3.創造新教育,傳播新知識
鼓蕩國民,振勵維新,開啟民智,好學務實。維新,就是要“革新”“創新”,這不僅是民族存亡之關鍵,也是學堂樂歌宣傳的主要任務之一。創新成為國家的第一需要。學堂樂歌提倡新思想,傳播新文明。新文明成為當時學堂普遍推崇的流行觀點。這與中國近代西方音樂理論的輸入和學堂樂歌活動是并行的。我國近代第一代音樂家如沈心工、曾志忞等引導人們學習西方音樂,強調務實而非務虛。務實是創新的基礎,曾志忞指出:“吾國人事西學而不得良結果者”就在于“不求實而務名”,“五十年前之談教育實業,徒事皮毛,不得精髓”。樂歌《數術》是其1906年左右發表并得以傳播的,這首歌中唱道:“加減乘除端始基,九數立通例。點線面體窮精義,思想入非紛。天元代數種難題,演草明真理。中西算術曰新奇,制出精良器。”這是傳播新知識。在革新方面有文界革命、詩界革命、小說革命。提倡用新詩和新詞來創作,縮小口語與書面語的距離。新倡傳播新思想、踐行新文明,要求爭做新國民,學習新知識,如《格致》《地理》《鐵路》等歌曲都是宣傳學習新的科學知識。一時間,采西學、制洋器、求自強;崇科學、建學堂、立制度,學習西洋新式理論,成為新時尚。教育為急所,從而使“四萬萬之民,皆出于學”。只有興學育才,方能救亡圖存。維新派人士說:“今日自強之首,自以興學為先。”“人無教育,就不能自立;國無教育,就不能自強。”當時的報刊如《杭州白話報》《教育世界》《科學世界》《女子世界》《東方雜志》等亦宣傳包括學堂樂歌在內的新式教育。這一時期還有《白話》《豫報》《游學譯編》《教育》等刊物出版。新的教育觀念深入人心,于是有實業教育、工商教育、社會教育、平民教育、掃盲教育等出現。曾志忞創作的《新》(1903年)歌中說:“新新新,新新新,四萬萬國民!愿我四萬萬國民,日日如臨陣。二十世紀放光明,曉日升天眼界新。新新新,新新新,四萬萬國民。”因此,創新成為人人尊崇的時尚,成為人們的自覺追求,而學堂樂歌則傳播這些新的思想觀念。
此外,學堂樂歌在當時的背景下產生,除宣揚進步思想之外,亦有一些封建糟粕存在,如忠君思想、盲目崇外、妄自菲薄等,這種負面影響是其不足之處。但總體而言,瑕不掩瑜。
總之,學堂樂歌的影響是巨大的,體現在音樂語言、素質教育等方面,同時,它也起到了開啟民智、改變思想、培養人格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