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超
(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楊莊街道辦事處農業綜合服務站,陜西 西安 710103)
小麥最直接的營養來源于土壤,土壤是植被生長發育的根基,整地作業是播種前必不可少的環節,科學整地可保證產量并提升種植質量。近年,農業機械化應用較廣,整地、播種、收獲均已實現機械化作業。此時要注意整地深度通常為25~30厘米,旋耕作業完成后,可利用機耙整平土地,保證地面土壤細碎易種且上虛下實,為播種提供有利條件。
及時灌溉、把握最佳的灌溉時間,防止因水分缺失導致植物蛋白質降低。當出現異常天氣如干旱時,可及時采用人工灌溉。合理科學的進行施肥,要以小麥生長不同階段的標準需要進行規范性科學性的施加底肥。針對小麥的播種,可選擇遲效性肥料作為基肥,隨后逐步加肥。為保證小麥健康生長,可邊播種邊施肥,有效增加肥料使用率。生長階段的小麥對營養物質需求量較大,必須及時施肥進行能量補充,特別是在發苗階段、抽穗期可根據小麥生長情況增肥。在施肥時還要把控病蟲害,對不同微量元素種類肥料如氮肥、磷肥、鉀肥進行合理科學分配。
適宜的小麥播種期影響其成株的產量,因此播種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播種時期較早,易導致小麥吸收土壤養分較多,進而發生植苗老弱問題,增加感染病蟲害幾率,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發育。因此播種小麥應當依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合理恰當的選擇最佳播種時間。小麥的生長還需較為嚴格的播種深度,通常標準為3~5厘米,在此范圍內浮動不要過大。若播種較淺,則影響水分吸收,導致小麥出現生長干燥,影響健康發育,并降低其抗病蟲害的能力,但播種較深時易產生吊根危害。種植時要以具體環境進行合理播種。
利用害蟲生物天敵進行消蟲或保護小麥,如利用青蛙、蜘蛛、寄生蜂、茶園養雞等。使用并推廣生物農藥進行害蟲防治,如利用蘇云金桿菌、殺螟桿菌、顆粒體病毒、青蟲菌等微生物農藥。物理防治技術,利用蟲害的趨光特性使用燈光誘殺,如使用高壓汞燈、黑光燈等,可對300多種害蟲、成蟲進行誘殺,有效的降低蟲口密度。利用蟲害的潛伏習性誘殺、捕殺害蟲,如通過楊樹枝誘集害蟲,集中統一捕殺,除害效果顯著。利用害蟲的喜食物為誘餌集中吸引,在其覓食時捕殺,如利用糖類誘殺蛾,利用馬糞誘殺螻蛄等。利用涂抹、貼粘、包裹黃板等誘殺成蟲,如在黃橙粘板包裹塑料薄膜,并外涂廢機油于薄膜上,實現對成蟲的誘殺。利用高溫清除消滅霉菌,據有關調查顯示菌類分生孢子隨著溫度升高,分子活躍度減緩最終死亡,利用此原理可進行高溫日光溫室、高溫塑料大棚等封閉高溫滅菌種植。
主要指適時的選擇化學制劑對病蟲進行防治。常見的有波爾多液溶液、硫酸銅試劑、石硫合劑、生石灰等;或選擇殺蟲皂、植物油和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常見化學農藥。
此病癥可在小麥生長的全過程中對其生長造成威脅,主要是立枯絲核菌而引發小麥真菌感染。可為肉眼見病癥,多暴發于抽穗前,嚴重干擾小麥生長發育。在氣溫較低的冬季病菌暫停生長,但溫度復升,病菌再次復活,并于拔節時期加重感染影響率。抽穗可適當減緩病菌蔓延,嚴重時引發枯白穗。常見預防方法為科學育種、合理施肥、及時灌溉,定期除草清雜,除此之外,可選用藥劑噴灑在菌侵入莖稈前并堅持1周,觀察病株狀態隨后采取其他措施。
白粉病通常表現為葉片呈現病斑并為白粉狀。常見病發時期為苗期至成株期之間,嚴重威脅葉片,嚴重時破壞葉鞘與莖稈等其他位置。患病位置常表現在葉背面,而上部葉片遭受損害更嚴重。通常以白粉狀霉層覆蓋在病發位置,并不斷擴大病發范圍病斑之間逐漸聯合,嚴重時覆蓋整個葉面,甚至有2毫米厚的霉層。最佳防治時間為春季,常采用藥劑防治見效顯著,可有效地防止病情蔓延擴展。但此病流行傳播性強,當其病株率不嚴重時,需及早采用藥劑治療。當病情發展嚴重時,可8天為間隔時間2次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