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拐
(云南省景洪市勐養鎮農業技術推廣站,云南 景洪 666106)
茶葉普遍種植于我國長江以南地區,茶葉種植是當地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唐·樊卓《蠻書》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銀生城即思茅、西雙版納、景洪一帶地區。《滇海虞衡志》稱:普洱茶名重天下,此滇之所產而資利者也,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雍正7年(1729),在攸樂山設同知,統兵500,征收茶稅,可見茶葉是當時勐養、攸樂山地區的一大經濟支柱。從業人員多,商賈往來盛極一時。茶產業在景洪市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茶產業已成為該市主要產業之一,是全市5鄉5鎮,1個街道辦事處,2個農場管委會(勐養、大渡崗農場管委會),46個村民委員會,365個自然村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提高茶葉種植技術并進行有效管理具有現實性的意義。
茶葉品質的好壞與茶樹的種植環境以及茶葉的品種有著直接的關系,云南省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降水充沛、干濕分明;無霜期長,這樣的氣候特征給云南的茶葉種植帶來了得天獨厚的環境,除了云南,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和土壤對茶葉的種植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要提高茶葉種植的技術,還是要在茶葉的品種上下功夫,根據當地的土壤和茶園的地理位置選擇優良的茶葉品種進行種植,這是提高茶葉產量和茶葉品質的重要前提。
茶葉的品質和產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除了氣候環境和土壤這些自然因素以及茶葉品種這個客觀因素外,茶葉種植水平的高低對茶葉的產量和茶葉的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茶葉的品質就必須要提高茶葉的種植水平。提高茶葉種植水平首先在茶葉種植前考察茶葉種植園的地形地貌和土層厚度等情況,因地制宜,對不同的茶葉要使用不同的種植技術和種植手段,對種植園的土地進行深翻,為生產優質茶葉做最基礎的準備,其次,在茶樹進行栽培種植以后,因為茶樹的生存能力不強,因此必須對茶樹必須進行封根、澆水然后對某些枝葉進行修剪,避免因為蒸騰過強促使茶樹苗死亡,強化茶樹群體對于不良環境的抵御能力。
茶園的土壤管理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茶園的覆蓋,二是茶園的耕作。首先,茶園覆蓋指的是茶園要廣泛種植綠肥,讓這些綠肥長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地埋青,以及在茶園進行鋪草覆蓋,提高種植的茶葉保土、保水、保溫的能力,讓被覆蓋的土壤減少雜草的生長,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強土壤的生物活性,更重要的是:為了保證茶葉的品質,在茶葉種植的土壤進行覆蓋和耕作時,要確保覆蓋物沒有任何污染,嚴禁在茶樹栽培種植時使用農藥和化學改良劑。
茶樹種植后要進行必要的施肥,但是,茶葉種植園在施肥時必須要以有機肥為主,不用或少用化學肥料,在利用有機肥時還要注意有機肥的堆積腐熱和高溫發酵。茶葉種植園施肥管理主要包括基肥和追肥兩個步驟,基肥階段,要在茶葉種植園施加大量的農家肥,在必要的時候和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加施一些生物肥料和天然的礦物肥料;追肥階段,茶葉種植園要在茶樹間加施一些有機肥,這些有機肥必須經過堆腐,然后及時蓋土。
茶樹必須要經過科學合理的修剪,這也是提高茶葉的品質和產量的必要手段之一,茶樹的修剪主要包括定型管理、輕度修剪、重度修剪3種,定型管理多余部分是為了確保茶樹冠的基礎,輕度修剪是樹冠調整到最佳生長狀態的保障,重度修剪是為了讓茶樹根據實際的情況和問題進行再造樹冠。茶樹在修建管理方面要綜合運用定型管理、輕度修剪、重度修剪這3種茶樹修剪方式,以保證茶樹的最佳生長狀態。
茶樹在實際生長的過程中遇到病蟲害是最常見的現象,而病蟲害一旦處理不當、控制不及時就會直接導致茶葉產量和茶葉品質的降低,因此,茶樹種植時必須注意病蟲害的防治,提升茶園應對病蟲害的能力。要進行茶園的病蟲害防治,最佳方式就是使用生物防治,讓茶園建立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充分利用這個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既可以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又可以減少農藥對環境和土壤的傷害,提高茶葉產量和品質。
當前我國茶葉種植的范圍非常廣泛,茶葉已經成為我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當前我國茶葉種植依然存在經營分散、栽培技術較差、管理粗放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提高茶葉的種植技術,改善茶葉種植時的管理,堅持“穩定現有荼葉面積、提升改造、提質增效”的發展方針,以“優質、綠色、生態”的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生產為發展目標,促進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實現茶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讓茶葉的產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