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偉
(錦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錦州 121001)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發展,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綠色生態農村將是未來發展方向。同時,伴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農村主要勞動力流失,導致農村發展困難。這就需要一種新的農村經濟模式來帶動農村發展,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是一條很好的發展道路,并且生態循環養殖是觀光農業、有機農業的基礎。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是建立一個循環的生態體系,只用很少的勞動力去維護這個體系的運轉,通過生態體系的循環運轉生產出優質有機的動物產品,既能修復環境還能生產出優質產品,既能滿足人們越來越高的肉類產品需求,又能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有利于養殖過程中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污染物的產生,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人類健康、生態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用少量的人工干預,推動生態體系的自我循環發展,利用植物的自然生長為動物提供主要的食物,自主采食和自由運動的畜禽成為高品質的有機畜禽產品。
第一,根據當地的植物分布情況,因地制宜選擇生態鏈的植物環節。一個可循環的生態系統一般需要有果樹、農作物、牧草、蔬菜和中草藥等植物。這些植物之間要考慮光照分配、水肥需求、果實收獲時間段和病蟲害防治等問題,達到既能良好生長又能為飼養的動物提供優質植物飼料,并且在第二年能夠重新發芽生長,不需要過多人工打理的目標。第二,根據當地的動物分布情況,選擇適合當地養殖的經濟動物。經濟動物既可以是雞鴨鵝豬牛羊等常見畜禽也可以是兔子、野豬、豪豬、孔雀、珍珠雞和林蛙等特種經濟動物。選擇飼養的動物品種宜少不宜多,動物之間要能夠共生且沒有互相傳染的疾病,它們在生態鏈中不能爭奪飼料。飼養動物的數量不能超過生態循環養殖系統的承受能力,包括不能嚴重啃食破壞植物,排泄的糞便能夠被生態循環系統降解利用。第三,選擇當地蚯蚓與蜣螂(屎殼郎)等進行擴增養殖,改善生態循環系統中的土壤。既能處理動物糞便又能促進植物的生長,還能為禽類提供動物蛋白。第四,相關區域四周挖溝渠,防澇排水,區域內部構建形成規則起伏的地形,創造不同的環境,增加土壤生物多樣性,同時用磚瓦模擬出昆蟲棲息地,建立昆蟲避難所。第五,建設滴灌與噴灌系統,建立畜禽自動飲水系統。這兩套系統屬于一次性投資,將保證生態循環養殖系統的健康有序運轉。第六,功能區建設。例如圍欄、防逃網、隔離帶、防雨棚、集中投料間、安全過夜區間、產蛋區和焚燒爐等。其中隔離帶是為了進行輪牧操作,既充分利用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寸土地,又能防止植物生態的崩潰。
第一,每年春天萬物復蘇,在生態循環養殖系統中投放剛剛能自由采食的動物幼崽(雛、苗)進行適應養殖。第二,補充必要的有機飼料,同時訓練動物進行飲水、在過夜區間過夜、在產蛋區產蛋。第三,動物免疫。畜禽在過夜區間休息時可以進行集中免疫。第四,防止老鼠、黃鼠狼和野鳥等對生產的破壞。第五,年底動物出欄后,生態循環養殖系統進入休眠期,封存到來年開春進行下一次生態養殖。
生態循環養殖系統生產的動物產品完全符合綠色有機農業的標準,能夠滿足人們對肉類產品品質越來越高的需求。
生態循環養殖系統追求綠色有機的肉類品質和土生土長的鮮美口味,每個循環系統只能根據植物的產出來安排養殖數量。動物食物來源只能有兩個方面,主要食物來源是果樹果實、蔬菜、昆蟲、草籽和牧草。次要食物來源是定期投喂五谷雜糧,絕不添加飼料。生態循環養殖模式較家庭散養模式并未增加太多人工,但是優質產出大大增加,經濟效益顯著。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的規模可大可小,大規模的可以采用公司方式運營,小規模的適合農戶家庭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