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洲
文昌市郊外的頭苑鎮松樹村有一幢宅院——符家宅,這是一座既有瓊北鄉村民宅建筑特點,又有南洋騎樓與伊斯蘭拱券文化風格的中西合璧式典范建筑,掩映在山林碧樹叢中,由于地處偏僻,半個多世紀“養在深閨人未識”。據說在二十世紀初,文昌符氏三兄弟(大哥符永質、二哥符永潮、三弟符永秩)在新加坡謀生于橡膠行業,1915年從南洋運回名貴建材,聘請技藝精湛的工匠,歷時3年于1917年建成符家宅。由于這是松樹村內唯一的大宅,被人們稱為“松樹大屋”。
松樹大屋占地面積1737.6平方米,由3棟連體的2層瓦頂房和8間橫屋組成,共有34個房間。由于海南地處熱帶,房屋建造得高敞、寬綽,十分通透。松樹大屋以黑巖木和青磚作為承重和墻體主要材料, 3間連體大屋結構相近,均為中間中堂、兩邊配以臥室的形成。中堂旁殘留的半段臺階通往2樓,2樓有連廊使3間正屋勾連相通,每間臥房均開有兩門四窗,各建有前后兩個內陽臺,每個陽臺外框鑲有一個伊斯蘭特色的圓窗,圓窗與正屋間連廊的拱券交相呼應,有一種連續的時空感受。馬蹄形、三葉形、弓形與尖形的伊斯蘭風格拱券的運用,是松樹大屋的一大特色。從院門望去,撲面而來的是層疊通透的拱券造型,使得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去,俯仰之間,皆是畫卷,尤其是宅院里那幾堵分隔8個小天井的裝飾墻,下層一個大拱券,上面兩個小拱券,穩固又美觀,層疊之間,時空變幻,讓人在這宅院里的每一步行走都充滿了驚喜。
松樹大屋的總體布局、側路門、橫屋和正屋、屋頂等建造采用的是本地鄉村傳統民宅的形式,橫屋墻壁頂端采用了本地的花、草、鳥和走獸彩繪圖案。正屋 “鑊耳”造型的山墻頭,是嶺南一帶的建筑風格,收斂貴氣,簡約明快,這種蘊藉在建筑中的人文精神,恰如海南人謙虛、低調的生活態度和質樸的情感。而大門、納涼樓、正屋墻體、門窗、前后廊道、天井等采用的是南洋騎樓建筑風格,墻體、柱尖、欄桿、門窗等則采用南洋歐式泥塑雕花的做法。除了平面的布局之外,其屋頂的修飾,側邊門樓的細節修飾,都沿用木雕、石雕、灰塑等傳統工藝。橫屋面向天井的六扇木門運用了透雕手法,以錢幣、蝙蝠、壽桃等作為雕刻元素,門框、窗框上方的拱券以及一些墻頭使用彩繪作為裝飾。

雖歷經百年,依稀可見當年之華美。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后,符氏全家遷往新加坡,松樹大屋由村民看管。但是,這樣一個演繹著“鳥兒飛,綠水繞,庭內秋千,墻外小道,更兼人聲歡笑”的美好家園,在半個多世紀的動亂年代里,不斷蒼老、殘損,白墻腐蝕成黑灰色,斑駁的墻面飽經歷史滄桑,似乎在傾訴老宅的落魄,但綠的枝葉卻爭相從夾縫中橫空出墻,仿佛在念想何時能再續裊裊的人間煙火。那些攏聚鏡花水月的圓窗拱券,那些散發審美情懷的雕梁畫壁,依然在向后人昭示著它們曾經的芬芳與靈秀。
如今,站在這座宏偉的宅院面前,無人不被松樹大屋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其非凡的氣質所震撼,無人不驚嘆它無處不在的建筑藝術和文化結晶。有人說,它是被禾草蓋著的一顆大珍珠,盡管陳舊但其風韻依然攝人心魄。有人說,老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般的詩意之美,更增添了松樹大屋的意蘊和凄美。有人說,在松樹大屋里永久長存的,是一代代華僑曾經寄托在大屋之上、無論身在何方都一生眷念的故土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