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宜,鄭耀群
(1.西北大學 中東研究所;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中國制造2025》提出,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2014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實現服務業與農業、工業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陜西正處在工業化中后期加速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既不能沿用傳統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老路子,也不能脫離工業孤立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而是要在分工與互動中選擇現代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雙輪驅動”和融合發展的戰略。因此,研究陜西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互動關系,對于促進陜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陜西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研究主要集中在實證層面,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投入產出分析法、計量經濟模型或數理模型等方法。Guerrieri,Meliciani(2005)使用法國、德國、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投入產出表數據,分析得出制造業的中間需求對現代服務業發展有很強的拉動作用[1]。Stille(2002)通過對德國制造業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很多制造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增加中間服務投入[2]。Fuentes(1999)的實證研究表明,西班牙的制造業對服務業的中間需求的擴張促進了服務業的增長[3]。楚明欽(2015)通過對 2007年江蘇、浙江、上海及全國的投入產出表的比較,研究了上海生產性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程度[4]。陳郁青等(2015)采用格蘭杰因果檢驗、Logistic成長曲線以及協調度模型對中國生產性服務發展和制造業成長的互動性、成長周期協同性與協調度進行了綜合分析[5]。彭本紅(2014)通過對江蘇省投入產出表的分析,運用投入產出系數從宏觀上把握各部門對經濟發展的推拉作用,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構建相關部門的網絡模型,結合社會網絡分析指標研究各部門在網絡中的地位和功能[6]。鐘韻等(2015)對上海生產性服務業與蘇州制造業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從產業間的關聯反映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間的重要聯系,并借助Romer的三部門經濟增長模型,實證分析二者間的互動發展及程度[7]。賀正楚等(2013)運用投入產出模型,設計用于評價產業互動發展狀況的評價指標,依此測度并量化分析生產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間產業關系的內在運作現狀,發現二者互動并不顯著[8]。李博、韓增林(2012)運用服務分配系數定量分析大連市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產業關聯特性,提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機制[9]。高覺民、李曉慧(2011)對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在產業視角下進行了分解與重構,構建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機理模型[10]。
總體來看,目前的實證研究果表明,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效果不明顯。本文運用陜西省2012年投入產出表的數據,通過計算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來分析兩個行業的產業關聯和互動程度,并提出陜西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良性互動發展的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的生產性服務行業包括以下五類: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金融業、商務租賃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如圖1所示,陜西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迅速,產值規模逐年增加。2005—2014年10年間,陜西GDP增長了3.5倍,工業增加值增長了3.84倍,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了3.14倍,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了3.34倍,生產性服務業中的金融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5和1.5倍,其中金融業發展勢頭迅猛,其年均發展速度遠超全省經濟總體水平。2014年陜西工業增加值增長了6.5%,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了12.2%,而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了20.4%,可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速度已遠遠超過工業和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最有活力的行業。

圖1 陜西2005—2014年各行業增加值
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雖然發展迅速,但體量較小,產業占比較低,與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如圖2所示,2014年,陜西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總量為3 685.4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9位,在選取的8個省市中也是最低的,增加值僅占排名第一的廣東的五分之一,也低于同處西部的四川省、內蒙古和重慶市。從相對規模來看,陜西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為20.83%,而同期重慶的占比為26.76%,更是低于全國27.34%的均值,說明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整體規模依然較小,總量偏低。長期以來“重工業,輕服務業”的經濟發展理念導致陜西省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陜西目前還是資源推動型的發展模式,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有限。
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各行業之間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目前,交通運輸、郵政倉儲等傳統服務業依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行業的占比卻很小,說明新興生產性服務業處于起步發展階段。2014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總量排在前三位的行業分別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增加值分別為627.19億元、580.2億元和298.33億元。從相對規模來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比重為12.6%,金融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比重為12%,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服務業比重只有6.2%。總體來看,傳統生產性服務業在陜西經濟發展中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體水平偏低,尚處于起步階段。

圖2 2014年8省市及全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及占比
本文的數據均來自于《陜西省2012年投入產出表》,通過計算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來分析兩個行業的產業關聯和互動程度。
1.直接消耗系數。直接消耗系數又稱為投入系數,是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或者服務,所需要其他部門對該部門產品或者服務的投入量,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個產業對其他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直接消耗系數計算公式如下:

aij表示j產業對i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xij表示j產業產品生產中對i產業產品的消耗量,xj表示j產業的總投入。aij的取值范圍在0和1之間,直接消耗系數越大,表明j產業對i產業的直接依賴程度越高。
2.完全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是直接消耗系數和間接消耗系數之和,完全消耗系數揭示了部門之間的直接和間接的聯系,它更全面地反映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的數量關系。代表的經濟含義是某一產業和其后向產業的關聯度,完全消耗系數矩陣計算的公式為:

其中B表示完全消耗系數矩陣,A表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I表示單位系數矩陣。
3.影響力系數。某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反映了國民經濟某個部門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使用時,由此引起對其它各產業部門的需求程度,表現的是拉動效應,顯示的是后向聯系。當影響力系數大于1時,表示該部門生產對其它部門產生的影響程度超過社會平均水平。某產業的影響力系數越大,說明該產業每增加一單位的最終使用時,對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越強,其后向關聯較強,中間投入率較高,所以優先發展影響力系數大的行業,對其它行業的發展會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計算公式為:

Hj為j產業對其它各產業部門的影響力系數,Bij是昂惕夫逆矩陣第i行第j列的系數。
4.感應度系數。感應度系數表現的是一個產業對其他部門的敏感效應,反映的是前向聯系,某產業的感應度系數越高,說明其他產業每增加一單位的最終使用時,要求該產業生產量越大,即該產業受到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越強。

Si為i產業受國民經濟各行業影響的感應度系數,Bij是昂惕夫逆矩陣第i行第j列的系數。
1.直接消耗系數分析。通過計算,得出陜西省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直接消耗系數矩陣,如表1所示。

表1 陜西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直接消耗系數
從表1可以看出,制造業總體上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需求最高,其次為金融業,對租賃和商務服務的直接需求居于第三位,而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的需求率很低,反映出生產性服務業各行業對制造業的拉動作用不均衡。制造業不同細分行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也有差別,表現為傳統制造業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行業的直接需求較高,高技術產業則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租賃和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行業的需求相對較高。這與陜西產業結構緊密相關,原材料制造業是陜西制造業的第一大產業,這些行業目前其產品多位于產業鏈低端,企業對技術創新投入較少,因此對傳統生產性服務業需求較高,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需求不高。
2.完全消耗系數分析。通過計算,得出陜西省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完全消耗系數矩陣,如表2所示。
從表2可看出,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完全消耗系數仍普遍偏低,但比直接消耗系數有了很大提高,反映了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具有一定的間接依賴作用。完全消耗系數依然呈現出不均衡且差異較大等特點,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完全消耗系數最大的行業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全消耗系數為1.466 064。經濟意義表示制造業每生產一單位產品需要1.466 064單位的交通運輸、倉儲郵政,而完全消耗系數最小的生產性服務業行業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系數僅為0.066 174。反映出對制造業帶動較明顯的是傳統生產性服務業,而新興服務業帶動作用較弱,同時也反映出陜西制造業發展層次較低,科技和創新投入仍需進一步加強和提高。

表2 陜西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完全消耗系數表
3.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分析。通過陜西省投入產出表數據,計算出陜西省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陜西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與感應度系數
從表3中可以看出陜西省制造業影響力系數為2.861 5,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僅為1.147 3,制造業影響力系數明顯高于生產性服務業,說明目前制造業是推動陜西省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拉動作用明顯。生產性服務業的影響力系數明顯低于制造業,說明生產性服務業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產業帶動效應,但其大于1,說明其影響力在陜西省全部產業影響力平均水平以上,對制造業仍具有一定的拉動作用。生產性服務業各細分行業的影響力系數均小于1,說明單個細分行業對經濟的輻射拉動作用并不強,在各細分行業中,影響力系數較大的行業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保險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分別為0.831 3,0.652 3,0.686 7,說明這三個部門對制造業發展的促進和影響作用相對較高。
制造業感應度系數為1.472 2,生產性服務業則稍低于制造業,為1.201 8,說明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相互間都具有一定的需求引力,且在各產業平均水平以上。以感應度系數平均水平1作為參考標準,可以將陜西生產性服務業五個部門分為兩類。一類是感應度系數較高的部門,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三個行業的感應度系數均大于1,說明其對制造業變動比較敏感,和制造業關聯和互動程度較高。另一類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與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兩個行業的敏感度系數均小于1,說明其外部需求不足,側面反映出陜西省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
1.陜西省制造業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傳統生產性服務業需求較大,而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需求較小。這一方面反映出陜西制造業發展層次較低;另一方面說明陜西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新興高端行業發展水平低,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
2.陜西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拉動作用要大于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的促進作用。陜西省的制造業對其他產業具有較強的產業帶動作用,制造業仍然是陜西的支柱產業,是促進陜西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生產性服務業整體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雖低于制造業,但是高于陜西省整體行業的平均水平,說明其對陜西省的經濟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但帶動作用較小,而且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總之,陜西省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發展程度較低,尚未形成良性互動。因此陜西必須找準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融合的切入點,加快推進兩者的互動融合發展。
1.把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把高端服務元素堅實地嵌入制造業之中,通過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制定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實施服務型制造行動計劃。開展試點示范,發揮“陜鼓模式”的示范作用,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積極探索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協同推進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要素支撐保障和政策支持。
2.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提高對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陜西省制造業目前主要集中在重化工等資源類產業,技術含量高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比較落后,因此技術創新動力不足,制約了對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科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的需求,因此應對照《中國制造2025》,明確定位,找準目標,改進不足,發揮優勢,打造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陜西先進制造業體系,在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融合中不斷發展。
3.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建立產業互聯網融合基地。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制定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建設產業互聯網融合基地,其思路是整合資源,打破省內區域界線來規劃大產業基地,融合基地采用多園多基地形式建設,省級產業扶持基金直接向融合基地投放,以扶持“融合產業基地”企業間協同創新,突破技術和市場拓展的瓶頸,發展壯大。
4.建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的信息平臺。建立好陜西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供求信息、合作信息及協調的平臺,實現制造業服務環節供求狀況、服務要求及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增進等方面的及時溝通和把握,同時在信息平臺的構建過程中,政府要充分給予政策、資金及信息平臺基礎設施建立等各方面的支持。
5.形成有利于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互動發展的政策合力。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打通現有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放寬制造企業開展服務業務和涉足生產性服務領域的準入門檻,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發展。設立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發展專項基金,該基金可以重點資助大型制造業企業,用于其服務化過程,這樣可以有效地帶動其他制造業企業進行服務化。
[1]Paolo Guerrieri,Valentina Meliciani,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 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89-502.
[2]Stille F.Output and Labour Productivity in Service Industries Problems of Measurement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R].DIW Berlin,2002(7):1-22.
[3]Fuentes D.D.On the limits of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structural change and sevice sector employment in Spai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1999,13(1):111-123.
[4]楚明欽,2015.上海生產性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融合程度研究——基于長三角及全國投入產出表的比較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94-100.
[5]陳郁青,王文平,2015.生產性服務發展與制造業成長的互動與協同關系分析[J].統計與決策(24):96-100.
[6]彭本紅,2014.江蘇省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關聯分析——基于投入產出與社會網絡分析相結合的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11):32-38.
[7]鐘韻,孫建如,2015.中心城市生產性服務業與外圍城市制造業的互動關系——基于上海與蘇州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4):80-87.
[8]賀正楚,吳艷,蔣佳林,2013.生產服務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互動與融合關系的推演、評價及測度[J].中國軟科學(5):129-142.
[9]李博,韓增林,2012.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大連市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研究[J].地理科學(2):169-175.
[10]高覺民,李曉慧,2011.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互動機理:理論與實證[J].中國工業經濟(6):15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