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青山,劉志斌,劉華龍
上饒市廣豐區人民醫院骨科,江西上饒 3346OO
由外傷引起脊柱胸腰椎骨骨折在臨床治療上比較常見,一般都會為患者選擇手術治療方案,以提升骨折創傷的治療效果。傳統手術采取正中入路,手術過程中會大量剝離患者的肌肉,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傷較大,給患者造成較大痛苦的同時,還可能會引發腰背部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康復。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微創手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經皮椎旁間隙入路微創手術作為一種治療脊柱胸腰椎骨折的全新手術方式,正逐取代傳統手術的位置,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患者康復質量,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選取了該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間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將3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患者18例。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在35~54歲之間,平均年齡(44.2±2.1)歲,其中交通事故導致骨折9例,高處意外跌落5例,意外砸傷4例;觀察組中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 7例,年齡在 33~52歲之間,平均年齡(45.3±2.2)歲,其中交通事故導致骨折10例,高處意外跌落4例,意外砸傷4例。兩組患者的其他臨床資料基本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全部36例患者均知曉該次研究的具體內容,并在簽署《自愿參與研究知情書》的情況下入組參與該次研究。
①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取傳統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為患者實施麻醉,并俯臥體位,經C一臂機透視檢查后確定患者骨折位置,選取骨折對應位置的皮膚正中部位進行切開,依次切開患者的皮膚、皮下組織、背部肌肉筋膜,并將棘突旁的椎旁肌肉進行剝離,進一步擴大患者雙側關節突的暴露度,使用自動拉鉤將患者雙側椎旁肌肉勾住,向兩側拉開,保證進針點清晰,然后置入椎弓根螺釘,安裝并連接連接棒,隨后進行常規撫慰,選取適當位置安置引流管,逐層為患者縫合切開組織[1]。
②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取椎旁肌間隙入路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為患者實施全身麻醉,采取俯臥體位,觀察患者脊柱的彎曲程度,在患者雙側骼骨下方墊入棉墊,以保證患者腹部懸空。術前用C型臂機定位4個椎弓根螺釘位置并進行標記,在距離標記線旁約1 cm的位置進行切口,每個切口長約2 cm,沿著患者最長肌與骼肋肌的肌間隙實施鈍性分離,直到觸及患者的關節突,不需電刀切割,使用工作套管(可用10 mL塑料注射器自制)保護關節突周圍肌肉組織,保證患者橫突上緣以及椎板連接部位暴露。選擇傾斜角度為10°~15°的位置開口,攻絲,C臂機再次透視安裝長尾椎弓根螺釘。將弓根螺釘和相鄰的椎體諒解,并利用鈍性分離進行連接棒的安置,并對前后縱韌帶進行牽拉,幫助椎體形態快速恢復,擰緊螺冒固定并在透視機的幫助下觀察患者傷椎恢復的高度,檢查恢復良好,椎弓根長尾摘斷并去除,無須放置引流管,術口分別各縫合1~2針,并適當使用抗生素藥物,預防感染的發生[2]。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用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該次研究過程中,使用經皮椎旁間隙入路微創手術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長僅為(52.7±13.2)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96.1±31.6)mL,疼痛評分僅為(3.5±1.8)分,手術造成的創傷明顯減小,患者因手術受到的痛苦明顯降低。另外,觀察組患者手術平均(43.9±11.5)h即可下地活動,術后引流量也僅有(35.9±14.3)mL,術后康復想過要明顯好于使用傳統手術進行治療的對照組患者,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實施情況及各項統計結果統計(x±s)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層住宅建筑數量逐年增加,居民擁有私家車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各種潛在的危險因素也更多。在該院接診的脊柱胸腰椎骨折的患者中,由于交通事故導致骨折的患者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次,高空意外墜落和高空墜物砸傷也是導致患者骨折的主要誘因,使得脊柱胸腰椎骨折成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折病癥。
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不斷成熟,經皮椎旁間隙入路微創手術成為治療脊柱胸腰椎骨骨折的首選方案。這種手術方式手術實施簡單,能夠顯著提高患者脊柱的未定型,手術過程中,能夠快速抵達患者的橫突和關節面,能夠全面避免對患者多裂肌的剝離,為患者保留棘突起點,術后患者的肌肉能夠快速愈合,手術留下的瘢痕較小,最大程度上保護了患者的神經,患者的椎旁肌肉不會受到損傷,保證了椎旁肌肉的肌肉功能和生理特性,避免術后患者出現腰背酸痛,肌肉壞死、功能喪失等后遺癥[3]。
通過該次研究發現,使用經皮椎旁間隙入路微創手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長僅為 (52.7±13.2)min,術中平均出血量為(96.1±31.6)mL,疼痛評分僅為(3.5±1.8)分,觀察組患者手術平均(43.9±11.5)h即可下地活動,術后引流量也僅有(35.9±14.3)mL。各項指標的統計結果都要優于對照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經皮椎旁間隙入路微創手術治療脊柱胸腰椎骨骨折的效果良好,能夠明顯縮短手術所用時長,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引流量,由于切口小,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小,所以患者的術后疼痛評分明顯降低,患者術后短時間恢復后即可下床活動,康復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所以,椎旁肌間隙入路微創手術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1]林加陽,李鈿,徐耿填,等.經椎旁肌間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及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3):121-123.
[2]費國策,許立新,張斌,等.經椎旁肌間隙入路與傳統入路椎弓根釘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對比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6,45(6):715-716.
[3]李健,王鵬,林森.椎旁肌間隙入路與傳統入路結合傷椎置釘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椎體骨折的比較[J].頸腰痛雜志,2015(3):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