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瑩瑩,周亞飛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河南洛陽 471000
癔癥在臨床中又稱為歇斯底里癥,主要是由于明顯的生活事件、內心沖突等心理事件所引起的暗示或者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個體引起的一組疾病,缺乏持久的精神病性癥狀及相應的器質性疾病基礎[1]。有研究顯示青春期癔癥多發于女性人群,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2]。目前在我國發生青春期下肢癔癥性癱瘓患者多為獨生子女,由于家屬過分的溺愛及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致使青春期少年心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此次研究針對青春期下肢癔癥性癱瘓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后對負情緒的影響展開討論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50例青春期下肢癔癥性癱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25例,年齡最小的患者14歲,年齡最大的患者17歲,平均(15.5±2.8)歲,發病因素有考試壓力、受到老師或父母嚴厲的批評等,臨床癥狀為下肢無力、疼痛、麻木不能行走、惡心、嘔吐等;觀察組患者25例,年齡最小的患者14歲,年齡最大的患者 18歲,平均(16.0±3.0)歲,發病因素有考試壓力、受到老師或父母嚴厲的批評等,臨床癥狀為下肢無力、疼痛、麻木不能行走、惡心、嘔吐等,兩組間患者各項一般資料的對比提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給予該組患者心理干預。①暗示性護理:護理人員可以為患者注射生理鹽水,然后告訴患者這種藥物是最好的藥物,對于患者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在心理上使患者得到滿足。另外告知患者在注射藥物之后,腳部會出現發熱感,然后整個下肢也會有發熱感,說明藥物見效了,患者可以下床進行活動。②心理干預:癔癥患者心理比較脆弱,對外界也比較敏感,護理人員應先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在取得患者的信任后在實施護理措施。護理人員在傾聽患者主訴的過程中應耐心,然后告知患者疾病通過治療可以徹底治愈,不要灰心,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③針對性心理指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每星期進行一次心理指導,指導患者改變任性、脾氣暴躁的性格,另外在生活上指導患者自理,徹底消除患者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促使患者意識到正確的認識自己、理解別人,才可以更好的面對生活。④集體性心理指導:定期舉行集體性心理健康講座,講座的內容包括有關疾病、治療藥物、心理等有關的知識,另外也可以讓患者自行交談討論,交談的內容包括發病原因、治療效果等,通過交談患者可以看到治愈的希望,增加了患者的依從性。⑤家庭教育:與青春期患者最為密切的環境就是學校與家庭,然而由于父母對孩子有太高的期望因此孩子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缺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使得孩子的心理變得脆弱、自卑等。護理人員應對父母進行健康教育,指導父母與孩子進行心理交流,不要一味的溺愛孩子、或給予孩子太大的壓力,指導父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根據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3]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當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超過14分時代表患者處于焦慮的狀態,當抑郁量表評分超過20分時代表患者處于抑郁的狀態,評分越高說明患者負性情緒越嚴重。
該次研究數據借助于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總匯處理,用(s)來代表計量資料,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護理前兩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抑郁量表評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P 18.4±3.4 18.5±3.5 0.091>0.05 14.5±2.4 8.4±1.2 10.166<0.05 24.1±4.2 24.0±4.0 0.077>0.05 17.8±3.2 10.5±2.1 8.529<0.05
青春期下肢型癔癥癱瘓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焦慮及抑郁屬于不愉快的一種情緒,是機體適應過程中的一個過程[4]。青春期屬于發育期、性格暴動期,尤其是女孩子,極易發生心理偏差。在此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心理干預,經過護理后發現觀察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和抑郁量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說明心理干預有效的降低了青春期下肢癔癥性癱瘓患者的負性情緒。青春期下肢癔癥性癱瘓患者面對感情的表達時表現出強烈而又不穩定的狀態,對于他人的言行及自己軀體感受比較敏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造成這些因素主要是由于父母過分的溺愛導致獨立性比較差,從而對父母過于依賴,最終導致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通過實施心理干預時患者在心理上得到了滿足,促使患者慢慢變得獨立,不在以自我為中心,學會去理解他人,善于表達自己的內心,對其父母實施教育使父母意識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錯誤,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使心理承受成立漸漸變強。
綜上所述,在青春期下肢癔癥性癱瘓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后有效的降低了患者負性情緒,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和使用。
[1]徐玉紅.雙下肢運動療法在對癱瘓患者護理中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1(7):242-243.
[2]李盼,袁菲.結構式心理護理對癱瘓患者治療依從性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14(5):246-247.
[3]何美珍,虞瑜,陳春春,等.ICU青壯年四肢癱瘓患者的負性心理分期與護理[J].中國鄉村醫藥,2015,22(19):84.
[4]鄧雪寧,侯世文.外傷后癔癥性癱瘓的治療及護理干預[J].醫學信息,2016,29(4):9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