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玲
蘭州市城關區中醫骨傷科醫院檢驗科,甘肅蘭州 730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以下簡稱為DVT)屬于臨床常見血管疾病的一種,發病較為緊急且嚴重,可致使肺栓塞出現,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對于此病,早期確診極為關鍵,直接關系到患者預后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改善。血漿D二聚體(以下簡稱為D-D)是一種纖維蛋白發生水解之后的降解產物,若機體有繼發性的纖溶出現,血漿中D-二聚體的水平會上升,近年來血栓性疾病診斷中此指標逐漸廣泛被應用。為對DVT早期診斷中D-D的應用價值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該次研究對DVT患者、健康人員展開D-D檢測,現報道如下。
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間因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進入該院接受診治的患者選擇37例,設為血栓組,男 19例(51.35%),女 18例(48.65%),年齡 29~78歲,均值(53.6±7.4)歲,3 h~1 年的病程,均值(0.5±0.1)年,37例患者DVT均在多項臨床下明確確診,18例為左側,19例為右側。已將有其他感染性、血液系統疾病合并患者、產后婦女、已經并發肺栓塞等患者排除。在同期于該院接受健康檢查結果為健康的人員中選擇38例,設置為健康組,男女各半,年齡29~77歲,均值(53.2±7.6)歲。2組人員均表示同意參加此次研究,客觀對比2組以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2組受檢者晨起處于空腹狀態時,經肘部靜脈對2.0 mL的血液進行采集,對血液標本進行制作,在抗凝管中置入,混合,使其均勻,以枸緣酸鈉進行3 000 r/min的離心處理,共15 min,對血漿、細胞進行分離,置入-20℃環境中保存。通過免疫比濁法以全自動的凝血分析儀(ACL TOP)對D-D水平展開測定,操作依照說明書規范進行。D-D值在500 μg/L以上即為陽性[2]。
①對2組受檢人員的D-D水平進行對比;②對2組D-D陽性檢出率進行計算與比較。
該次研究中相關數據的處理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相關計量資料的表示以(s)進行,通過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示以[n(%)]進行,通過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栓組D-D水平顯著較健康組高(P<0.05),見表1。
表1 2 組 D-D 水平對比[(s),μg/L]

表1 2 組 D-D 水平對比[(s),μg/L]
組別D-D健康組(n=38)血栓組(n=37)4 013.53±1 356.28 240.12±45.87
健康組陽性檢出率是2.63%,血栓組是97.30%,組間對比,血栓組顯著較高(P<0.05),見表2。

表2 2組D-D陽性檢出率對比
下肢深靜脈血栓指的是下肢深靜脈中血液異常凝結的一種現象,不僅可使下肢靜脈的回流出現障礙,而且血栓脫落可能致使肺栓塞發生。一般而言,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主要受下肢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下肢術后長時間臥床、靜脈曲張疾病、妊娠等因素的影響[3]。下肢靜脈血栓出現后,需及時治療,以對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進行控制,使下肢靜脈回流盡早恢復,而及時性治療措施的實施需要依據臨床確診結果。
下肢靜脈血栓發生后,機體凝血機制會有異常改變出現,使血液的高凝狀態出現。對此,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展開診斷時,臨床上通常會展開血液方面的檢驗,血漿D-二聚體是其中較為常用的一個指標。纖維蛋白發生水解后,D-D這一降解產物產生,若有繼發性的纖溶出現,則血漿中D-D的含量會增多。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血液系統凝血、抗凝處于平衡狀態,若凝血系統出現優勢,則在凝血酶影響下,纖維蛋白原會形成交聯纖維蛋白,使紅細胞、血小板異常凝結,進而引發血栓這一異常凝血狀態。此過程中,纖溶系統會被激活,使纖維榕降解,產生多種聚體,D-D就是其中的一種。在凝血酶作用下,纖維蛋白原會從α、β鏈中依次把多肽A、B脫去,并同時將和γ相連接的兩個D片段脫去,D-D由此形成[4]。對此,臨床一般將D-D當作人體高凝狀態、纖溶亢進的主要標志物。有研究者指出,血栓的形成、溶解均可致使血漿D-D升高,正常的血液中不會有類似的纖維蛋白終末代謝產物存在,因此可將D-D作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一個診斷檢測指標[5]。
該次研究對健康人員、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D-D展開檢測與對比,結果顯示,血栓組患者D-D是(4 013.53±1356.28)μg/L,健康組僅為(240.12±45.87)μg/L,2組對比,血栓組D-D顯著較高(P<0.05)。另外,健康組陽性檢出率是2.63%,血栓組是97.30%,組間對比,血栓組顯著較高(P<0.05)。可見,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D-D檢測有較高的敏感性,可促進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確診率的提升。對于懷疑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臨床上可積極展開D-D檢測,若檢測結果顯示正常,則表明下肢深靜脈血栓未形成,可將其他下肢深靜脈血栓方面的診斷減少,以使患者壓力減輕。但要注意的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受多個因素影響,D-D的升高也有較多誘因。因此,對于疑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若D-D檢測顯示陽性,也不可由此斷定患者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需展開進一步的檢查,如彩色多普勒超聲,聯合進行診斷,以使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的準確率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對疑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展開診斷時,臨床上可積極對血漿D-二聚體進行檢測,以使下肢靜脈血栓的早期確診率得以提升,使患者能夠盡早得到準確性治療,進而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
[1]黃雪珍,陳光輝,孫麗麗,等.血漿D-二聚體檢測與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在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中的價值探討[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6,22(10):56-57.
[2]殷明春.D-二聚體在老年下肢深靜脈血栓預測中的臨界值探討[J].中國醫藥導刊,2014(2):313-314.
[3]李晶.血漿D-二聚體與同型半胱氨酸聯合檢測在早期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6,33(5):502,504.
[4]王兆鉞.D二聚體臨床應用的進展[J].血栓與止血學,2014,20(1):46-48.
[5]朝木日力格.血凝四項聯合D-二聚體檢測對骨折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價值[J].中國傷殘醫學,2017,25(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