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 ,馮慧瓊
1.包鋼三醫院骨科,內蒙古包頭 014010;2.包頭醫院一附院,內蒙古包頭 014010
骨壞死是指人體骨骼活組織組分如成骨細胞或局部骨髓組織發生壞死狀況,人體大多數部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骨壞死幾率,且骨壞死的誘發因素眾多,臨床治療中以股骨頭壞死最為常見,因此臨床治療中通常更加注重對股骨頭壞死病癥、病因、治療及預防手段展開探究[1]。晚期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病癥在骨壞死病癥中占比較大,僅次于股骨頭壞死情形,此病在中老年女性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發病原因與骨質疏松、骨密度降低及女性絕經后性激素水平下降等具有直接關系[2]。該文對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應用于晚期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病癥中的臨床治療結果展開探究,現報道如下。
抽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該院接收診治的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晚期患者7例作為研究樣本,抽取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骨壞死三期及以上病癥,病變部位均為內側間室,患者膝關節活動程度均超過90°,具備完整的前、后十字韌帶。抽取患者中無膝關節炎癥性病癥、側副韌帶受損、半月板受損、前、后十字韌帶受損、創傷性關節炎及嚴重腎功能障礙病癥。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5,年齡在52~68歲區間,平均為(64.35±2.43)歲,體質量數值在 17~31 kg/m2區間,平均為(25.43±4.26)kg/m2。壞死作用于左側病例 3例,右側4例,病變作用于股骨遠端內側髁病例6例,作用于脛骨內側平臺1例。
對患者實施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操作,使之處于仰臥體位。在患者膝內側選擇長度為8 cm的部分區域,將其作為切口區域,需滿足上端距髕骨上緣1 cm、下端距關節間隙1 cm條件。沿髕旁實施關節囊切除及內側骨贅剔除操作,對前、后十字韌帶及外側關節軟骨實施檢查,觀察病變蔓延范圍。開展截骨需確保截骨后伸屈間隙的平衡性及假體順利植入[3]。截骨操作時借助髓內對股骨位置實施確定操作,并通過髓外對脛骨位置實施確定操作,磨削遠端骨質,磨削過程需注意深度。對壞死組織展開清除工作,利用截骨塊自體骨移植對較大骨損傷實施填充,較小損傷情況選用骨水泥完成填充。選取厚度符合要求的假體開展植入工作,測量患者側膝關節伸屈間隙的平衡性功能,測量時患者膝關節需保持20~90°體位,若測量結果符合標準,則使患者變換為45°體位,實施骨水泥固定。最后開展善后工作,將關節內積血清理干凈,置入一次性負壓引流管,縫合切口。術后給予患者鎮痛藥靜脈滴注及相關病癥的抗感染操作,輔助患者開始功能性練習,練習強度及時間需依據患者機體的實際情況。
觀察患者手術平均耗時及在院醫治平均時間,觀察并比較患者術前及術后半年疼痛程度,并采用VAS對患者疼痛程度實施評斷,選用HSS對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具體實現實施評斷。
在該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數據都將會被保存在Excel文檔中,并且將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期間將會用到SPSS 13.0統計學軟件。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的方式來表達計量資料,同時對組間比較進行 t檢驗,使用[n(%)]來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全體患者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均順利實施,其中采取自體骨移植病例5例。手術平均耗時(79.43±14.34)min,患者在院診治平均時長為(7.83±2.43)d,術后并未產生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松動、假體脫位等并發癥。手術過程中出血量平均為(137.38±28.72)mL,引流量平均為(139.32±12.25)mL。
患者膝關節功能實現優良率,術前為0.00%(0/0),術后半年為85.7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者VAS、HSS 評分均優于術前(P<0.05),見表1。
表1 患者 VAS、HSS 評分術前、術后對比[(s),分]

表1 患者 VAS、HSS 評分術前、術后對比[(s),分]
時間情況VAS HSS術前(n=7)術后半年(n=7)7.142±1.2 2.52±0.528 61.63±7.29 92.62±9.15
晚期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病癥發生后通常會累及股骨內側髁,導致患者患病一側膝關節內側間隙產生劇烈疼痛現象,對膝關節相關功能的實現造成嚴重阻礙作用[4]。晚期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病癥于1968年首次提出,臨床表現為累及側膝關節內側間隙并使之產生劇烈性疼痛感,負重后及夜間患者痛苦度更加嚴重[5]。目前晚期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病癥診治手段中,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治療結果最佳,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實現對壞死組織及病癥的徹底性清除,置換操作部位嚴格限定于出現病變的部分間室,不會對其余部位造成影響,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及結構的損害程度,且術后創傷較小,患者在院診治時間極大限度被縮短,術后康復進程提升幅度較大。全體患者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均順利實施,手術平均耗時(79.43±14.34)min,患者在院診治平均時長為(7.83±2.43)d,術后并未產生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松動、假體脫位等并發病癥,患者術后膝關節的疼痛程度相較于術前,減緩效果顯著,膝關節功能的實現情況及功能實現優良率均明顯優于術前。
綜上所述,將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應用于晚期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病癥的診治過程中,治療結果顯著,患者術后創傷較小,同時對膝關節功能的具體實現及縮短患者康復時間均有積極作用,有助于患者關節疼痛感的減輕。
[1]郭萬首,張啟棟,劉朝暉,等.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治療晚期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J].中華骨科雜志,2014,34(6):631-637.
[2]張嘉良,魏凌峰,趙傳喜,等.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用于青年晚期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治療中的療效及患者功能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34):4304-4305.
[3]葉華.晚期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患者行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效果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6,28(12):1652-1654.
[4]翟向前.單髁置換術治療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的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8):42-44.
[5]王路,林文軍,陳凱,等.單髁置換術治療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傷,2015,28(4):35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