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萌
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國際蒙醫醫院五療藥浴中心,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薩病即中醫中風、現代醫學腦卒中,偏癱是薩病常見后遺癥之一,此類患者將喪失部分肢體運動功能,對其日常生活、家庭及社會負擔均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大多選用康復訓練治療薩病偏癱后遺癥,隨著近年來臨床醫學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臨床工作者認為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蒙醫針灸或可獲得更優療效。該文將選取該院于2011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n=70),探討蒙醫針灸對薩病偏癱后遺癥的臨床治療效果,為提高此類患者療效及預后提供可靠依據,現報道如下。
70例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 43~82 歲、平均(62.12±1.65)歲。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該次入選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n=70)隨機均分為研究組(n=35)、對照組(n=35),上述相關數據研究組、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待生命體征穩定后給予常規康復訓練,初期以被動運動為主,待患者可耐受則逐漸過渡至主動訓練,訓練內容涉及良肢位擺放、臥位轉坐位、坐位轉站位、行走、平衡、上肢運動控制、上臺階等,適當增加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如進食、如廁、穿衣等,訓練強度、時間均以患者可耐受為宜。研究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蒙醫針灸,其中康復訓練內容同對照組,蒙醫針灸方法如下:①頭針根據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實際情況選擇相應區域,即上肢偏癱者選擇對側運動區中2/5、下肢偏癱者選擇對側運動區上1/5,運動性失語(舌僵)及面癱流涎者選擇對側運動區下2/5,溫針灸取風市、足三里、合谷、外關、曲池、環跳、太沖、陽陵泉、昆侖、肩髃等穴,失語加用承漿、廉泉,面癱加用人中、地倉、頰車;②頭針施針前需對局部區域常規消毒后利用毫針(1.5寸)快速刺入皮膚內(深度1.2寸,入針時針與頭皮夾角為150°),捻針速度約140次/min,應注意捻針過程中指導患者對側肢體主動或被動活動;③溫針灸時同樣常規消毒,之后利用毫針(30號,1.5~3.0寸)快速刺入皮下,得氣后給予平補平瀉法,每次選穴1~2個并插入艾條點燃(深度3 cm),留針30 min,蒙醫針灸以頭針、溫針灸交替實施,治療1次/d,連續治療10 d為一個療程,待每療程結束后停止治療3~5 d方可繼續治療。2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均連續治療40 d為宜,記錄其治療前、后肢體運動能力及生活能力變化情況,將所得數據輸入SPSS軟件后給予相應分析并得出結論。
1.2.2 觀察指標 ①運動能力:利用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分量表)對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給予有效評價,該量表滿分0~226分,分數組成包括感覺24分、肢體運動100分、疼痛44分、平衡14分、關節活動度44分,分數越高則被評價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優;②生活能力:利用Barthel(巴氏指數)對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生活能力給予準確評價,該指數(0~100分)評價項目涉及行走、洗澡、穿衣、進食、排便、上下樓梯等日常行為,分數越高則被評價者生活能力越優。
數據經SPSS 19.0統計學軟件給予統計學分析,上述研究所得兩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量表、Barthel量表評分情況等計量資料,均經(s)表示,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均順利完成相應治療,無中斷、退出、死亡等異常情況。經分析可知,治療前2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Fugl-Meyer量表、Barthel量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Fugl-Meyer量表、Barthel量表評分均較之前顯著提高,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治療后Fugl-Meyer量表、Barthel量表評分較之前改善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數據對比(P<0.05),見表1。
表1 2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量表、Barthel量表評分變化情況對比[(s),分]

表1 2組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量表、Barthel量表評分變化情況對比[(s),分]
注:*對照組與之對比P<0.05;★治療前與之對比P<0.05。
組別Fugl-Meyer治療前 治療后Barthel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5)對照組(n=35)64.56±4.61 70.02±4.53(209.74±6.18)*★(153.27±7.98)★41.26±5.27 41.65±4.99(81.35±7.90)*★(64.78±6.83)★
薩病具有突然起病、病情復雜且變化快等特點,一旦發病將存在高致死、高致殘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安全。研究表明,絕大多數薩病患者經治療后雖有效保障其生命安全,但將出現運動障礙、語言障礙、意識障礙等后遺癥,而偏癱即此類患者發病率最高的后遺癥之一。
康復訓練可為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提供科學性、規律性的訓練,其最終目的在于改善其肢體功能,但由于個體差異客觀存在,因此若加用其他輔助治療可獲得更優療效。針灸是蒙醫用于治療各類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調和氣血、溫經通絡、調理體素等作用。研究顯示[1],蒙醫針灸治療薩病偏癱后遺癥時,可對局部機體產生有效刺激,從而通過作用于大腦皮層、脊髓神經元達到保護腦細胞、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延緩細胞萎縮等目的,該文加用艾灸可通過提高局部溫度促進局部微循環,達到更為理想的臨床療效。此外,該文中研究組根據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頭針區域,有利于避免個體差異所致療效不理想情況。該文研究可知,對照組經常規康復訓練后Fugl-Meyer量表、Barthel量表評分改善效果并不理想,研究組加用蒙醫針灸后運動功能、生活能力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該結論與玉蘭[2]等人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蒙醫針灸可顯著提高薩病偏癱后遺癥患者臨床療效,對保障其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今后推廣。
[1]洪玉光,姚哈,斯格日勒,等.蒙醫綜合療法對薩病恢復期患者肌力和肌張力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4(3):26-27.
[2]玉蘭,阿古拉.蒙醫治療薩病135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2,1(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