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立彬
禹城市安仁醫院針灸科,山東德州 251200
變應性鼻炎患者均因外界相關過敏原刺激引起機體敏感性增高,并隨之出現鼻部發癢、打噴嚏、鼻涕分泌、鼻粘膜腫脹等不良情況,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故該次研究納入2016年1月—2017年4月于該院診治的變應性鼻炎患者60例為對象,將其分組后施以不同的方式治療,對穴位埋線配合針灸治療變應性鼻炎的遠期療效及生活質量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該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該院診治的變應性鼻炎患者60例分組為: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女占比為17:13;年齡范圍為26~64歲,平均年齡為 (42.40±10.25)歲。觀察組30例患者中男女占比為19:11;年齡范圍為 23~61 歲,平均年齡為(41.72±10.38)歲;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方法 單純以針灸為患者治療:選擇主穴位迎香、上迎香、印堂、上星、通天、足三里,配穴位為:若患者鼻流清涕,則加豐隆及陰陵泉穴;若患者頭痛,則加風池、太陽穴;若患者眼癢、流淚,則加太陽、陽白、四白穴;若患者咽癢,則加天突、人迎穴;再在足三里、肺腧、大椎、風門穴加灸法。讓患者以坐位接受治療,常規消毒后用0.30 mm×25 mm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針刺所選穴位:針刺迎香穴時,針尖沿著鼻唇溝往內上方斜刺12 mm;針刺印堂穴時,針尖往下平刺12 mm至鼻柱;針刺上迎香穴時,針尖往鼻根方向斜刺12 mm;針刺通天及上星穴時,平刺12 mm;針刺足三里及豐隆穴時,直刺30 mm;針刺太陽及陰陵泉穴時,直刺20 mm;針刺風池穴時,往鼻尖方向斜刺25 mm;針刺陽白穴時,往下平刺12 mm;針刺四白穴時,往下斜刺8 mm;針刺天突、人迎穴時,直刺10 mm得氣后留針30 min;足三里雙側均行溫針灸,得氣后用艾條1支點燃,插于針柄上;每隔1 d針灸1次,1個療程為15 d,
共治療2個療程。
1.2.2 觀察組方法 以穴位埋線及針灸為患者治療:選擇肺俞、風門、中脘、脾俞、腎俞、氣海等穴位埋線,讓患者以俯臥位、仰臥位變化接受治療;常規消毒后以3-0號鉻制羊腸線0.5 cm,置一次性7號注射針頭前端,后端置0.32 mm×40 mm針灸針,針刺穴位后推針灸針,同時退注射針頭,將羊腸線埋進穴位,并按壓針孔片刻后放敷料以膠布固定4 h;15 d埋線1次,共埋線2次,第1次埋線時選擇肺俞、風門、中脘這3個穴位,第2次埋線時選擇脾俞、腎俞、氣海這3個穴位。針灸治療與對照組相同。
對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其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變化作全面觀察并詳細記錄,將所獲相關數據作對比分析。
生活質量以(GQOLI-74)量表評分評價:共為5個維度:軀體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活動、社會功能;總分值為100分,得分越高者表示生活質量越好。臨床治療效果分為3種(顯效、有效、無效):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以鼻塞、鼻癢、噴嚏、流涕、伴隨癥狀積分評價,各癥狀積分分值均為0~3分,得分越高者表示癥狀越嚴重;顯效提示患者經治療后各癥狀積分降低程度≥80%;有效提示患者經治療后各癥狀積分降低程度30%~80%;無效提示患者經治療后各癥狀積分降低程度≤30%/未降低。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做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 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以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顯效+有效29例,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治療顯效+有效24例,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I-74評分變化比較[(s),分]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GQOLI-74評分變化比較[(s),分]
組別 時間 軀體功能 精神健康 情感職能 社會活動 社會功能觀察組(n=30)對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 P 56.80±9.33 73.91±16.54 58.91±9.27 62.68±11.92 1.046 0 0.001 59.38±9.06 78.45±14.17 58.73±9.15 68.88±11.31 2.816 2 0.023 56.19±8.21 83.53±14.75 56.11±9.19 69.20±10.87 13.170 5 0.041 57.81±9.23 86.78±12.46 58.35±9.62 67.93±10.65 2.586 2 0.001 59.74±9.02 85.06±11.42 59.11±9.54 70.68±13.52 6.871 4 0.331
2組患者治療前GQOLI-74評分變化比對照組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中醫論證將變應性鼻炎歸為鼻鼽,主要是因秉質特異、邪犯鼻竅引起,此癥患者多呈肺、脾、腎不足的狀態,并外感風寒異氣而致使鼻竅被邪氣侵犯[1]。探討穴位埋線配合針灸治療變應性鼻炎的遠期療效及生活質量,對患者的臨床治療與預后有著積極作用。
該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單純以針灸治療,所獲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0.0%,GQOLI-74評分較治療前變化并不顯著,提示:單純針灸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效果欠佳。觀察組患者則是以穴位埋線及針灸治療,強調為患者施以針灸治療的同時,輔以穴位埋線治療,所獲臨床治療效果極佳;有研究結果顯示:針灸可快速緩解急性期變應性鼻炎,但復發率較高,患者均需較長時間治療,導致其治療依從性較低[2]。觀察組結果顯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6.7%,GQOLI-74評分比治療前、對照組治療后高,提示:穴位埋線及針灸可有效治療變應性鼻炎,充分改善其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3]。
綜上所述,變應性鼻炎患者經穴位埋線及針灸治療的效果顯著,可充分改善患者各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
[1]勇入琳,吳磊,金澤.鼻周穴透刺法治療變應性鼻炎的即刻效應及遠期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7):9-12.
[2]王波,劉海濤.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結合針灸治療變應性鼻炎61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16):175-178.
[3]梁美君,徐睿,許庚.變應性鼻炎研究新進展[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29(3):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