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萍+劉東梅
一、“微文化”的內涵
從“微”字的本義上理解“微文化”的概念,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微”,隱行也;《新華字典》里解釋微的本意是隱秘的行走;《康熙字典》里有“微,妙也”;《漢語大字典》里,微有“細小、精深、隱匿”等意思。相對于“大”而言,微是一種由“大而全”到“小而精”的文化存在形態,而這種“小而精”的文化形態又可能會形成聚集的力量,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大的影響。在2010年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對“微文化”給出了提示性的解釋:“微文化”是由微博這一網絡平臺的產生和普及而衍生出來的注重向個體和微觀發展的文化現象。”
二、“微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對教育觀念的影響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注重整體性和權威性,教師對知識的掌握具有絕對的優先權,就出現了 “惟師是從” “惟書本是從”的普遍的思想觀念。在“微文化”環境下,個體的作用逐漸凸現,人們開始傾向于對個體的關注,從某種意義上是對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人文主義、主張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體現的回歸,人們從關注宏大敘事的角度到具體而微的轉變?!拔⑽幕闭峭ㄟ^對“微小”個體的重視,由個體之間的互動實現整體的社會效應,讓人們清晰地感受到世界的改變,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
2.對教育載體的影響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資料以書本為載體,印刷版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必備工具,學習資料的查詢以書籍為主,教師或學生往往可能為查找一個相關內容,要購買一大堆圖書,或在圖書館耗費大量時間查閱,學習的時間、精力和花費成本都很大。由于自身實體的限制如電視、廣播、書本等,既不可能達到第一時間的分享,也不可能被使用者隨時隨地查閱,而微工具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無盡的信息資源,并在移動互聯網上實現交互功能,同時,每一個微工具又是一個隨身攜帶的移動存儲體,儲存用戶認為有價值的信息資料。如:手機、電腦、iPad等微工具作為網絡技術的運用操作的載體,具有體積小、功能強大、使用方便等特點。
3.對教育主體的影響
長期以來,由于知識獲取渠道的有限,施教者和受教者所掌握信息的不對稱,施教者比受教者掌握更多的知識、信息和技能,并能獲取占有絕對優勢的信息,這是傳統教育模式下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在“微文化”環境下,信息獲取的渠道多樣、便捷,打破了教師的權威性,有時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學生可能早就在網絡上已經看到,而學生在網絡上學到的新名詞、了解的新鮮事,教師反而不知道,使學生對教師的話語權和主導地位產生質疑,進而引發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引導體系的質疑。
4.對教育客體的影響
“微文化”的載體的多樣、傳播方式的便捷,給青年大學生輸送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中難免包含魚龍混雜的內容,容易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由一元走向多元。如果對網絡信息缺乏辨別能力,就很容易被負面信息誤導而產生思想困惑和消極觀念,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的現象。
三、“微文化”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途徑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出席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時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边@就要求我們在“微文化”環境下,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徑,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培育“微素養” ,讓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強”起來
所謂“微素養”就是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的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高等學校一方面要針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現狀,制定專門的“微素養”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開設“微素養”的培育方面的公共選修課程,安排專門的師資隊伍講授在“微文化”環境下如何搜索信息、鑒別信息、利用信息,傳播信息等,還可以邀請資深的媒體人、社會學、心理學專家等到校開展專題講座,讓大學生對國家有關知識產權、網絡使用政策法規、網絡言論的規范、輿論引導策略等有更多的了解,幫助他們提高微素養。另一方面,高校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打造既有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又掌握現代教育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性人才隊伍,特別是選好、用好思想政治專業教師隊伍和輔導員教師隊伍。
2.探索“微途徑”,讓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活”起來
所謂“微途徑”,筆者認為就是教育主體利用網絡新平臺,通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不經意間將情感滲透和教育目的灌輸其中的途徑方法?!蛾P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建設,樹立互聯網思維,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互聯網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
這一系列論述,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充分意識到占領“微文化”宣傳陣地的重要意義,結合師生的關注點,著力打造“微平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微平臺”之中,加強對學生的正面輿論引導。
學校教學部門要努力運用“互聯網+”技術,開發適合教學特性的移動互聯教學平臺,全面實現教學手段媒體化、情景化。學校黨的工作部門要積極創建網上黨建園地、網上黨校、網上論壇等思想政治工作平臺,研究開發貼近大學生特點的新應用和新產品,推出更多有態度、有溫度、有厚度、有力度的網絡文化作品。學校官媒可以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創新推出互動活動,在提高學生參與力的同時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如:近期中央電視臺播出了“朗讀者”節目,高校黨建園地同樣可以推出朗讀者專欄,邀請師生開展朗讀活動,抒發對祖國的熱愛、對黨的忠誠,動之以聲,曉之以情。endprint
3.發掘“微領袖”,讓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動”起來
所謂“微領袖”,筆者認為就是從網絡平臺的“微民”中產生,熱衷于發布消息和表達意見,擁有更多信息源和粉絲群,能引導平臺內輿論走向的人物?!拔㈩I袖”從“微民”中來,到“微民”中去,在“微民”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這就容易被“微民”視為行為的表率。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諦和核心,只有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弊晕医逃裙噍斀逃軆然谛?、外化于行。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以往關注更多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該如何教、教育方式應該如何改進等,而忽略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該如何學。大學生“微領袖”可以通過創建學生思想政治社團、共享時事學習資源、開展熱點問題討論、組織社團活動,在活動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引領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4.構建“微環境”,讓思想政治教育氛圍“熱”起來
“微環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一部分。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彼枷胝谓逃沫h境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微環境”應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產生影響的網絡細微因素。
(1)打造“微課堂”環境。 課堂是教育者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除了開好第一課堂,還要積極打造“微課堂”,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把第一課堂向“微課堂”有效延伸,要求學生參與三項“微課堂”教學活動:拍攝一段“我身邊的正能量”微視頻、收看一門思想政治微課、參與一個校園微信公眾號的創建。只有把教育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才能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適應學生成長發展規律。
(2)營造“微社會”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因素很多,特別在“微文化”環境下,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力減弱,“微文化”的影響力增加。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在學校教育內部,還要在整個社會建立起“微社會”環境,構建集學校、家庭、社會于一體的交互式人才培養協同創新機制,把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微整體”的力量,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實效。
(3)引導“微輿論”環境。網絡輿情的影響不可忽視,“微輿論”在一定時候和一定條件下很可能發酵并造成大的影響。教育管理部門既要高度重視和認真評估,又要有效的正確引導,充分利用學校官微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意見領袖”的主體作用,積極傳播正能量;要對網絡輿情進行監控,對網絡上發表或轉發內容進行大概的統計分析,維護網絡秩序,營造有利于社會穩定的“微輿論”環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即生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在“微環境”中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讓思想政治教師成為學生的知心人、引路人,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讓思想政治教育“冒著熱氣、帶著溫度”,時時在線。只有將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目的設置在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微環境中,使大學生不自覺地在感受、體會中受到熏陶,不自覺地轉化為自身內在的要求,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正如唐代詩人杜甫所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馬 燕.微傳播環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J].今傳媒,2014(5):151-152.
[2]唐 浩,慕 濤,房曉丹.“微文化”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創新路徑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4(10):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