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秋香
一、加強中職生環境保護法規教育的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保護是全球都需要做的工作。現在仍有些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因此僅靠道德自律難以很好地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還需要法律的約束,讓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增強中職生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是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中職生是社會的生力軍,其文化素養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增強中職生的環境保護法規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有利于提高中職生的文化素養,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這不僅是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也是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需要。
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內涵
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基礎依據,具有強制性、威懾性、約束性。隨著時代的進步,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相應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也漸漸被制定出來,以尋找出社會發展與環境發展相協調的方法。為此,我國也制定了多項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像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防沙治沙法等。相應的保護法規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它促使人們在開展工作、活動時將自身利益與生態問題一起考慮。
三、加強中職生環境保護法規教育的幾點思考
1.中職應加強中職生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理論教育
中職生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感等,具備這些優勢的同時,還需要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以及環境保護的責任感,所以中職院校應該開展有關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生態理論等方面的知識教育,讓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同時利于學生畢業后快速融入社會,也讓學生就業后將環境保護意識及知識帶到工作上,帶到社會上,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以及維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發展。
2.應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教育融入中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體系中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所進行的基礎環境保護相關的知識還不足以培養一名合格的環境保護支持者。學校可以開展環境保護的相關文化素質教育,讓環境保護意識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讓學生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開展工作與活動,進而成為環境保護者,為子孫后代的發展奠定基礎。
3.應鼓勵中職生積極宣傳環境保護法規,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中職生作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法律素養的知識分子,同時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在學習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知識后應該積極主動地擔起宣傳環境保護法規的責任,讓廣大民眾都能了解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推動人民主動保護生態環境,自覺遵守環境保護法規,進而為塑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以及提高民眾素質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時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的長遠發展。
4.中職院校做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當中職院校成為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實踐者與推動者后將是環境保護的一大推力,也意味著將會培養出一大批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中職生。但是中職院校要想成為環境保護的實踐者與推動者,需要從自身出發,在校園內建設綠色的環境與文化,提倡學生綠色消費行為,增強學生綠色觀念,開展相關的環境保護教育,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綠色環保的環境,進而帶動社會環境友好發展。
中職院校應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教育,培養具有環境保護意識的中職生,讓這些具備較高文化素質、法律素養的中職生成為環境保護的主力軍,以推動社會的環保事業的友好發展,讓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創造環境友好型社會,為子孫后代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葉紅芳.我國高校生態道德教育路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5.
[2]楊 陽.大學生環境法律教育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23):63-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