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云廣


在遠程開放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陽春市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以及一些兄弟市縣電大的教師利用專題討論式教學的獨特功效,初步進行了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嘗試。專題討論是在把班級學員分成若干學習小組的基礎上,通過輔導教師的指導,各組學員對課程專題進行集中學習和討論,其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員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自我學習和探索的能力;同時,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開拓思維,擴大知識面,從而全面、深入地掌握有關學習內容。在眾多的開放教育教學模式當中,專題討論可以說是其中教學環境最寬松、學員參與度最高的一種互動學習方式,在電大教學實踐當中,專題討論的使用也比較廣泛。應該說,大多數輔導教師把專題討論的課堂組織得有聲有色,小組成員真正做到暢所欲言,達到了相互影響和促進的學習效果,但也有一些教師由于理解不深,認識不到位,認為幾個學員桌子拉在一起,幾個學員湊在一起說說笑笑就是合作學習,就是專題討論,合作學習變成了合“坐”學習。看似熱鬧的課堂背后,學員收獲很少,流于形式,這無疑違背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的初衷。
一、當前專題討論在開放教育導學中存在的問題及現狀
根據開放教育專題討論教學的要求,各地市縣電大應該在各專業組建學習小組,學員以所在小組為單位參加各課程的專題討論。近期,筆者應課題研究需要,進行了一次無記名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某基層電大正處于第二學期的學員,隨機抽取其中2015(秋)行政管理、法學、會計學三個專業的本、專科學員各10人,總共60人。其中“輔導教師設定的專題討論主題情況”及“你個人參加專題討論情況”一題的回卷統計結果見表1和表2。
1.難以確定合適的討論選題
開展專題討論首要的任務是要確定一個典型的選題,按照一般要求,選題既要有一定的知識廣度和知識覆蓋面,為學員的學習活動創設足夠的空間,又要能夠聯系實際,切入角度合適,以便能較好顧及學員的感性認識,引發思考,激起學員解決問題的欲望。由上表相關問題的調查可以觀知,專題討論的主題要么不是缺乏新意,要么就是選題太深或者太淺,往往顧此失彼,難以做到十分周全。
2.部分學員參與討論的發言內容與設定的討論主題關聯程度較低,對主題難以深入開展探討
實踐中,小組成員對設定的討論主題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淺層次水平。如筆者所在電大的2015(秋)法學專科在對一則關于校園傷害事故的案例進行討論時,多數學員僅從非法律角度討論傷害事故的定義并簡單地進行是非對錯的判斷,未能結合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對這則案例進行深入討論。
有的輔導教師也曾經嘗試通過QQ群進行非面對面的遠程討論交流,但他們通過QQ群所討論的有不少都是跑題的八卦娛樂新聞,有關主題的討論發言則成了非主流和點綴。
3.部分學員討論積極性始終難以調動
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幾種現象:①個別平時表現積極的學員,唱起了獨角戲,充當起了專題討論的“靈魂”;②有的組員隨波逐流,習慣于旁聽和附和,對別人的觀點不能提出質疑;③一些小組則缺乏領軍人物,大家吱吱嗚嗚,無法深入展開討論,氣氛沉悶。有時輔導教師也花了很大力氣去引導學員參與討論,但“兩極分化”的局面難以改變,致使討論效果不能如愿。
4.專題討論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不盡如人意
從理論上說,專題討論可增強學員學習的自主性和培養探究知識的精神,但在實踐中由于輔導教師認識不足等原因,甚至有不少教師只意識到要按規定完成任務,認為只要組織學員開展了專題討論,就達到了開放教育教學的要求,至于學習效果如何、有無達到預期的目標并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而作為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往往也只能檢查教師有無組織專題討論,而到底討論組織程序是否規范,討論效果如何,則無從監管。所以在很多的專題討論環節中,往往最后又演變成教師進行課堂講課。對一些學員來說,之所以來參加專題討論,是為了得到相應的平時成績,在參與討論過程中既不認真準備和思考,也不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討論發言,敷衍了事,自然也談不上有什么效果。
二、原因分析
1.教師和學員在思想上還未能真正能接受“專題討論”教學模式
小組討論教學模式在從西方教育思想歷史上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蘇格拉底就已經采用了討論的教學方式,至十九世紀初德國的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的基礎是多方面的興趣”的理念,到了二十世紀,更有以美國教育家伯克等為代表的進步教育思想和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強調人的個性培養,強調人的自由發展,尤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受現代教育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眾多的以學員為主,教師為導的教學方法,從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討論”作為有效的教學模式被提了出來,并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和完善。而反觀我國,無論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在教學模式中采用“專題討論”也不過是十年左右的事情,一直以來,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育思想深深地影響著廣大教師和學員,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僅僅為教師所習慣,也為廣大學員所適應。這必然導致教師和學員缺乏采用新教學形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出現抵觸行為的現象。
2.各級教學管理部門對專題討論監管乏術
從實踐來看,專題討論是一種具有很大隨意性和自由度的教學模式,輔導教師是專題討論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控制者,專題討論確定什么主題,何時進行討論,怎樣進行討論,完全由輔導教師進行主導。換句話來說,小組討論模式是一種具有很強自治色彩的教學模式,它不像記分作業、小論文等考核形式,比較容易進行相應的管理。實踐中,教學管理部門只能對是否組織開展了“專題討論”進行檢查,而對開展的效果如何、存在問題如何解決則監管乏術。
3.學員學習動力不足,學風不正,參與專題討論的積極性不高
近幾年來,根據筆者的觀察,在電大開放教育龐大的學員群體中,雖然不乏努力學習者,他們由于各種原因與普通大學失之交臂,是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圓了這批人的大學夢,所以求知欲旺盛,學習風氣踏實。但是這批人數量十分有限,而更多的學員是不得已才參加電大開放教育。據相關調查表明,真正是為了更新知識、提升素質而來的只占調查總數的20%以內。而出于其他就讀動機的占到了80%以上,且其動機千奇百怪。為方便升職、晉級、轉行、應聘、招考而來者有之,為混個文憑圖個面子好看而來者有之,為避免自考或成人高考艱苦煎熬而來者有之,為滿足家人的要求而來者有之,為結交異性朋友而來者有之……動機的不純,學員素質的參差不齊,必然造成學習定位不準和學風不正,在這樣的前提下,學員參與專題討論的積極性和熱情自然不高,再加上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難免對專題討論產生懼怕、不自信的情緒,再加上顧及面子怕說錯話,所以往往只聽不說,小組討論呈現一邊倒的僵局也就在所難免。endprint
三、切實提高專題討論有效性的對策思考
1.加強思想教育,切實轉變教育與學習的觀念,是搞好專題討論的前提
要加強對廣大教師和學員的思想教育工作,廣大教師和學員要充分認識到開展專題討論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性,擺正專題討論在開放教育中的位置。廣大教師要盡快從傳統教學模式中“掙脫”出來,完成向“導學”的轉變,教育學員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以自身為中心的主動學習。正如前文所述,一直以來傳統教學模式對我們的影響實在太深了,要想在幾年內完全實現轉變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是不現實的,當下只有堅持推進專題討論模式的教學,才能逐步提高教師的組織能力和水平。
2.各級教學管理部門加強對專題討論的指導、監督和檢查,是切實搞好專題討論的保障
教學管理部門主要的職能就是進行“指導、監督、檢查”,其工作目標之一就是要督導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專題討論作為一種創新性較強和具有較大自由度的教學形式,要想取得較好的效果,還需要教學管理部門進行科學的督導。我校于2007年開始也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主要做法是:①在校內成立專題討論檢查組,組員主要由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教務正副主任、各科研組組長、輔導老師代表組成;②檢查組成員到場參與觀摩所有輔導教師組織的專題討論會,并根據每位教師開展組織情況打分,每學期統計出平均分,根據開展討論次數的30%評出優秀課程并進行公示和獎勵。實踐證明,這種督導方法使我校輔導教師開展組織專題討論的熱情得到提升,在實踐過程中比、學、趕、幫、超,形成“你追我趕”力爭上游的良好氛圍,學校的整體教學效果較之以往有一定的進步。
3.適應形勢發展,采取措施提高學員學習興趣,是切實搞好專題討論的根本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學科有興趣;而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這個學科值得學習。教育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學習動力源自對所學學科的需要,需要產生了興趣,但持久的興趣來自所學學科有內在的吸附力,這種吸附力就是學習者學習過程中時時而生的新發現感。可見,如何設置課程,讓學員學習怎樣的課程內容,是提高學員學習興趣、實現學員自主學習的根本問題,也是切實搞好專題討論的根本。
為此,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建議上級電大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從電大學員實際水平出發。以便于學員自主學習為原則,組織人員對電大教材進行系統編修,增強主輔教材的通俗性、生動性和易學性。據赴英國開放大學考察的同志報告,據說英國開放大學的教材都編得很好,水平一流,非常便于學員自學,連英國牛津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都采用他們的教材。而反觀我們電大系統某些專業的教材實在不敢恭維,如法學專業的一些教材早已陳舊不堪,過時的法律條文仍在書中言之鑿鑿;某些教材理論深奧,和普通高校教材無異,非常不利于電大學員自主學習。
(2)落實允許學員自由選修課程的制度。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 興趣是教學的基礎所在。允許學員自由選修,是尊重教育的個性化,強調學員的個性發展,是學分制的重要特征。作為成人學員,他們到電大求學的一大動因就是希望對自己的工作有所裨益,而現在我們雖說是實行了學分制,但不少基層電大基本上沒有組織過學員進行選修的工作,學員所學的課程完全是由各教學點統一制定,而不是由學員根據自身需要量身定做,這自然不利于提高學員學習的興趣。既然電大開放教育實行的是學分制,就要想方法,挖潛力,多開設選修課,并逐步實行菜單式選修,以利學員按需選學,學以致用,將課程選修權真正交還給學員。
(3)建議上級電大針對成人的特色,改革期末考試方式,加強應用分析能力的考試,減少死記硬背式的題目,多出一些符合成人實際的試題。當前,開放教育的其他環節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改革,唯獨期末考試的方式依然固守陳法,主要表現就是死記硬背式的題目仍然偏多,尤其是文、經、法、管理類專業的考試。以法學本科某課程為例,需要掌握的問題有77個,名詞69個,需要領會或了解的問題有28個,名詞33個。這么寬泛的復習范圍對基本上處于業余學習、存在嚴重工讀矛盾的電大學員是相當困難的,也是與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是不相適應的,勢必會發展成為教學模式改革中的一個“瓶頸”。
針對電大學員這種實際情況,應盡量擴大開卷考試的使用面,題目設置上則應加強應用分析能力的考核,少考或不考在教材上有直接答案的名詞解釋、問答題,而以選擇題、判斷題和分析題取代之,以提高學員分析問題的能力。少數課程甚至可以大膽采用寫調查報告、案例分析、課題研究、小論文等形式進行考試。這既有利于減輕學員復習的壓力,提高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減少乃至杜絕當前電大考試作弊的現象。
4.加強專題討論若干環節的良性建設是做好專題討論的條件
(1)精心選擇典型論題,論題可在征求學員意見基礎上確定。典型選題是發揮專題討論導學作用的重要一環,論題要涉及某一學科中的重點和有代表性的內容,通過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能帶動一系列知識的學習與問題的解決。實踐中我們針對教師難以確定合適題目的問題進行了試驗,主要做法是由輔導教師初步給出討論議題的若干個方案,并且提前兩周在集中面授課上征求學員的意見,再根據多數人的意見確定討論主題。這樣的做法既體現了論題知識廣度上的要求,又顧及了學員的感性認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每門課程每學期集中討論最多不超過兩次。因為組織專題討論一般都要提前兩周以上公布討論議題以及為學員提供相關知識的學習支持服務,前前后后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時間,加上還要進行其他面授輔導,有些專家提出一個月組織討論兩到三次,每門課一學期不能低于四次的做法,事實上是很難實施的。
(3)小組人數規模上以3~7人為宜。專題討論是以組成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小組人數規模以多少為宜呢?以前我們曾認為每組不超過10人就行了,從目前實踐中來看,人數太多的小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小組成員容易產生惰性和依賴心理。而在3~7人組成的小組中,由于小組規模較小,其小組學員的知識、能力的結構也就不會過于復雜,減少了產生新的制約學習因素的可能性,每個學員在小組活動中受到的壓抑也就小,組員的責任意識和積極性都比較容易激發出來。而且通常來說,一般人在對一大群人發表見解講話比對一小群人發表見解講話需要更大的膽量,因而,一個3~7人的小組在活動的有效性和參與性方面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
(4)引入適當的激勵機制。學校的主要做法是在組與組之間設立競爭積分制,將每一個小組的成員視為一個整體,把每個小組的考評與他們的形成性考核成績進行掛鉤,并且按照實際的考評拉開一定的差距,讓他們有一定的危機感。如學校在2015級法學本科專業的國際公法課程集中討論中,布置了案例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爭,獲得第一名的小組得90分,第二名得85分,第三名得80分,第四名得75分。同時在小組成員中也設立積分制,對參與組織策劃學習專題討論活動的組長、在討論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學員適當進行加分。在討論過程中明顯地感覺到學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有了強烈的競爭,學員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專題討論作為開放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中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其生動活潑的一面,也有實施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但我們不能淺嘗輒止,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注重實踐,勤于總結,就一定能克服困難,把開放教育事業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邱旭生,彭 山,賴立朋.專題討論的導學作用[J].中國遠程教育,2003(23).
[2]李 力.現代遠程教育論[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1.
[3]汪建明.小組協作學習探索[J].電大教學,2002(3).
[4]張慶家.淺談開放教育學生開展小組協作學習的重要性[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