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靈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并已經滲透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于是,人們開始關注信息技術對教育領域的影響,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一、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就是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充分運用于教學、學習、教育管理等教育過程中的多個環節,以改善傳統教育環境,形成新的教育教學目標和模式,培養師生的信息素養和能力,從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效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
二、教育信息化的內容
教育信息化的整體實現大致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
1.教育信息網絡
教育信息網絡指用于存儲、處理、傳遞、呈現教育信息的信息化環境,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校園局域網、多媒體電教室、CAI教室、虛擬圖書館、用于遠程教育的網絡系統以及用于各種教育資源、教育設施的信息管理系統等。建成了高效的教育信息網絡,才有可能實現教育信息化。
2.教育信息資源
教育信息資源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使用的各種信息資源,比如CAI課件、網絡教學平臺、數字化教案教材、電子書籍期刊等。它極大地增加了教學、學習資源的種類和數量,沖破了時空的界限。教育教學過程主要是通過對各種教育資源的應用展開的,與教育信息網絡環境相比,教育信息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更為直接,因此要盡可能多地開發有價值的教育信息資源,充分發揮其優勢。
3.教育信息技術
教育信息技術指在教學、學習等活動中使用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平臺技術、遠距離通訊技術、課件開發與使用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的成熟程度、相關產業的發展狀況以及其與教育教學領域的融合適應程度,將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4.師生信息素養
要培養師生的信息素養,就是要培養師生具有信息意識、信息倫理道德,掌握信息技術領域的基本知識、操作能力和一定的開發能力。信息素養是每個人能夠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基本要求,缺乏信息素養和能力的人終會在競爭中被社會所淘汰,所以培養師生信息素養是教育信息化的目標之一。
三、教育信息化的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是深遠的,對教育的推動作用是變革性的,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引入,更是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方式方法的重大改變。
1.對教學方式、學習方式
一方面,互聯網絡為教育者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和創作空間,且節省了大量查閱資料的時間和精力,擺脫了重復性勞動。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傳統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增、刪、改,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設計和開發符合實際需求的教學資源,轉換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解決傳統教學中因條件限制無法完成的教學難點,從而在較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同時還可以促進教師在應用中不斷鉆研,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促進教育科研工作的開展,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了全新的學習情境,通過聲音、圖像、視頻等各種動態呈現形式,使知識的輸入更加形象、透徹。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地獲得知識,真正回到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各種感官效能,通過與多種媒體之間的交互,激發學習興趣,實現生動活潑的學習,有效提高學習質量。
2.對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強調學生記憶背誦,講授的內容陳舊單一。這種灌輸式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顯然已無法適應如今的教育觀念和信息化社會的發展。
而信息化的教育可在學校進行,也可在家中進行輔導,教育范圍不斷擴大。教育對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大、中、小學生,靈活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教育信息化從形式上已經可以代替教師授課、寫板書,用電子教材替代傳統教材,實現網絡化學習。
網絡教育極大地促進了教育資源配置的優化,學生在接受本地學校教育的同時,還能有機會接受其他優秀學校的教育,共享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資源。網絡教育使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及難易程度,控制自己的學習速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自由和自主,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思維,全面開發其潛能,并從中提高學生獲取、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同時,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遠程教育,把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送到偏遠地區,這也是解決我國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分配不平衡等問題的有效途徑。
3.對教、學關系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不再只是文化知識傳播的中介,角色更加多元化,在知識、行為、情感等多方面對學生起引導作用。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經常由于長時間面授或頻繁地解答學生疑問,出現疲倦或表現不耐煩等現象。而信息化教育則不然,它不論面對什么樣的學生都能保持足夠的耐心和友善的態度,比如能重復地為學生解釋同一個知識點,直到學生弄清楚為止。
另外,信息技術還能被用來協調人際關系。網絡是聯結領導與教師、師師、師生之間關系的重要媒介,利用它能緩解面對面的尷尬,和睦關系,促進友誼,有助于營造和諧良好的教學環境。
四、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些問題和建議
通過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雖然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宏觀層面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與成績,但在微觀層面的落實上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會給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不可忽視的阻礙。
1.信息化教學形式僵硬化
信息化的教學技術相比傳統教學優勢明顯,但它只能作為教學的輔助。僅僅把本該由教師講述的內容變為多媒體演示,用PPT代替板書,這樣的技術運用只不過是教學手段的升級、傳統教學的電子化包裝而已,而教學學習方式并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即便是現在如火如荼的網絡教學,也并沒有改變傳統教學教師主導的模式,教學內容也只是簡單地將教材、教學案、練習等放到網上,除時空上比較靈活自由外,似乎并沒有顯示出更強的優勢。endprint
宗秋榮曾提出,除了要根據當今教育的實際需求來積極引進現代信息技術之外,還要根據現代信息技術能實現的條件來設計教育,或者說以現代信息技術為突破口來尋求教育的創新。但就目前來看,教育工作者們所做的基本上還是前一方面的工作,對后一方面的研究和實踐都還遠遠不夠。
2.信息化教學理念模糊
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有些教師過分地依賴信息技術,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課件的制作上,幾乎每節課、每個教學環節都要使用電子課件,甚至認為只要多用信息技術就能提高教學,忽視了課堂教學應有的生機和活力以及自身學科能力的培養,甚至還缺少了與學生之間正常的互動。
教育是人類的社會行為,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不會淡化教師角色的重要性,也不能代替學生的主觀活動。課堂教學中的不少環節是信息技術無法取代的,如師生間的問好、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等。又如網絡課程只能根據預先編制好的內容進行教學,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臨場發揮,使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知識,如在教學過程中輔以道德情操教育、理想教育等。也就是說,教師和學生才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信息化理念,不過分依賴也不盲目排斥,以學生為主體,合理地、靈活地運用好現代教育信息技術。
3.信息資源不足,應用水平不高
目前,許多高校及中小學都試圖利用日益信息化的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加大對現代化教學軟硬件的投入和建設。我國還開發了各級各類的教育資源,但從內容上看,大多還是課堂教學的翻版,且往往受到發布者的版權限制,使大量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地利用。網絡教育信息資源的質量也亟待系統地提升,一方面要保證綠色的網絡學習環境,另一方面要基于網絡優勢,增加鮮活的學習素材。
另外,雖然廣大教師以極高的熱情探索信息化教學新模式,但教育信息化無疑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就要有計劃地加強師資培訓,使教師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熟練掌握并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全面加強信息化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適應信息社會發展趨勢。
五、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信息化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有著廣闊而深遠的發展前景,它對教育教學的積極作用也是毫無疑問的,它能極大程度地豐富教育信息資源,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和教學過程更優化。但我們也要在推廣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保持客觀,要看到其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地尋求解決方案,解放思想、開拓思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為核心,真正發揮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
雖然筆者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還非常粗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也沒有實際的經驗,但以筆者曾經參與過教育信息技術的開發經驗來看,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革新、教育領域與技術領域產業的更加融合,教育信息化必將在未來中小學和高等教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曉燕.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創新教育[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73-76.
[2]劉 芳.淺議教育信息化現狀及發展[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2).
[3]夏朝陽.教育信息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版),2011(Z2):97-99.
[4]祝一波.進一步發揮計算機網絡在中學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7(22):200-201.
[5]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宗秋榮.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改革與創新[J].教育研究,2001(5):4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