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吟
為人師表兼具現實意義與傳統意義。放眼世界,其現代性的演進中都保留了師表這一命題。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人師表不僅是教育傳統的根本要求,更是教育時局的現實要求——為人師表是歷史性與當代性的統一。重申為人師表,重譯師表內涵,重置師表舉措對重建教師道德、重塑教師形象、重整教師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一、為人師表是教師道德建設、教師形象塑造的本質訴求
為人師表是教師道德建設、教師形象塑造的本質訴求,具有歷時性與普遍性。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教師勞動本身具有獨特性
具體而言,教師勞動的特殊性體現在教師勞動價值生產方式的特殊性。與其他職業勞動本身創造價值不同,教師勞動的價值本身就是由示范性產生的。就其影響方式來說,“它不是用工具去影響或改造勞動對象,而是要用自己的知識、智能、品格、言行等直接去影響學生”[1]。換言之,教師勞動通過影響和傳遞實現著自身價值。
2.教師勞動對象具有特殊性
從“施”的角度來說,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教師勞動的對象,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教師勞動不同于其他任何勞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無生命的物質。教師面對的是人的成長,是體力和腦力的發展,是知識的獲取,更是智慧的增長、品德的養成。而這,僅有言傳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身教——“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2]。從“受”的角度來說,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正在成長中的兒童,是處于發展中的學生,其身心存在極大的可塑性。人的模仿性、學生的向師性無不標識出為人師表的重要價值。
3.教師作用是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
其共時性體現為學生師表與社會師表的統一:教師不僅是學生德學上的表率,也是全社會德學效仿的榜樣。教師影響范圍的延伸使得為人師表的意義擴大化。其歷時性體現為當代師表與后世師表的統一:教育對靈魂的加持不僅是當代的,更是未來的;教師師表的示范不僅是現世的,更是世代的。教師影響機制的深遠性使得為人師表的意義縱深化。
二、為人師表是強化師德建設、重塑教師形象的現實要求
為人師表是強化師德建設、重塑教師形象的現實要求,具有現實性和當下性。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普遍的現實——教師職業面臨的社會期待
一切時期的一切人們都對教師抱有普遍性的期待,盡管這一期待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內涵。社會師表與學生師表的表率性即學生與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贊譽助推了教師職業的崇高性,使教師職業崇高性得到了外化性表達,從而對師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社會期待的見證和推動下,師表內涵不斷增加新的含義,拓展新的語義。社會師表和學生師表的統一性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與社會期待不斷交融碰撞,相互塑造,形成了如今豐富多彩的師表內涵。進一步而言,學生與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贊譽反過來促進了為人師表的現代化延伸。現代語境下重申為人師表的教師職業規范,不僅是因為教師職業本質的要求,也是因為社會期待的不斷增長。這個期待體現為對教師職業的認可度提升,并在歷史的變遷中趨于完美化——教育是完美的事業,教育培養完美的個人,教師首先要是完美的個體。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完美化期待驅使著教師在為人師表的過程中不斷自我完善與自我精進。教師個體素質的提升促進教師隊伍的整體演進。在這個意義上,為人師表成為教師自我發展與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
2.當下的現實——目前頻發的教師失范行為
目前,一些教師的做法與其師表形象極為不符??偟膩碚f,可以歸結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語言不文明。現在有的教師見面不是互稱“某某教師”,而是叫“某某老板”,表現出教師語言的“世俗化”“功利化”;此外,還有的老師背著學生甚至當著學生的面說臟話、爆粗口,表現出教師語言的“去文明化”“世俗化”。二是利欲過重。目前,受到社會風氣的熏染以及個人本性的驅使,不少教師表現出利欲過重的傾向。比如亂收費、亂罰款;以家教之名謀創收之實(有償家教);硬性推銷商品;趁機索要財物;摸牌賭博。三是敬業精神差。有的教師無心戀教,總想跳槽,把教師職業當做“候車室”,邊工作邊觀望,伺機跳槽,致使教師隊伍不穩定;有的教師無意離開教育界,把教師崗位當做“鐵飯碗”,只將其看做謀生的職業,而上課卻馬馬虎虎,工作草草了事。四是待生不友善。教師待生不友善的情況有兩種:其一,體罰。教師對學生體罰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罰站,罰跪,罰做臟活,對學生拳打腳踢,以教鞭、木棍等毆打學生等。其二,心罰。心罰又稱心理虐待,不少教師通過支配、冷漠、貶低和抹殺等形式對學生實施心罰。五是弄虛與作假。很多教師或多或少的在從教過程中表現出虛假行為,大部分集中在兩個時段:師生考試時(部分教師考前暗示學生“互相幫助”以提高考試成績;部分教師考前特意安排學困生在考試當天請假以提高班級平均分);檢查總結時(上級教育部門安排安全能力測試,教師施測時直接報答案讓學生填寫以完成任務;公開課演出,教師課前與學生互通,指名發言同學并指定發言內容以使公開課的表演“完美化”)。究其背后的成因,大致有二:第一,教師素質欠缺。部分教師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其世界觀、人生觀脫離了共產主義的理想,向非無產階級靠攏。有的教師以分數作為評判學生的標準,其狹隘的教育價值觀導致其背離師表形象的行為。有的教師傳統師道理念根深蒂固,持傳統的教師觀,以自身言行為權威,使其違背師表的行為合理化。第二,教師教育理論水平不夠。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有些教師對教育科學的認識不夠——還沒有認識到教育科學知識在教育教學上的作用,更不能自覺運用教育科學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才不能意識到自身行為的意義,才會做出有違師表的行為。其次,教師環境影響。社會大環境上,功利主義盛行,人情淡薄、人心叵測、制假販假、唯利是圖等人情世態威脅著人們的道德底線——“道德滑坡”“道德在哭泣”。在這許多不良的社會現象面前,一些教師作些與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覺得心安理得。此外,教師的法治意識弱化也是原因之一。教育內部環境上,行業不正之風(領導干部帶頭失職)的存在“挫傷了基層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第一線教師的積極性,使不少教師產生‘看透了的憤懣,進而產生某種偏激情緒和有悖于為人師表的言行[3]?!?/p>
綜上,教師為人師表是內外因綜合作用的機制,是本質因素與現實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溫家寶總理曾在講話中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從教,師德為上[4]”。為此,當代教師仍須做到為人師表。
參考文獻:
[1]朱永康.中外學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4]溫家寶.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N].人民日報,2009-01-05(002).
[3]但漢禮.對教師有悖于為人師表現象的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