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奧利+寇立丹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女性受教育水平、整體地位顯著提高,女研究生的數量和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她們的幸福感現狀并不容樂觀。文章通過社會性別分析,對女研究生幸福感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現狀調查和歸因分析,并探索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從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
【關鍵詞】女研究生;主觀幸福感;歸因分析;教育策略
一、幸福感相關概念
“幸福感屬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之一,是反映社會中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指標。”“幸福感”最早于1946年被公開提出,被作為衡量個體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后來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系統。
人們常說的幸福感主要是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二者存在一定的差異。心理幸福感在對現狀認知的基礎上更注重潛能的發揮,而主觀幸福感則更多表現在根據個人主觀感受來表達對生活的整體滿意程度和評價。研究表明,在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人所表達出來的都是對生活的主觀評價,因此,本文對女研究生的幸福感研究也是從主觀幸福感的角度出發。
二、我國當代女研究生幸福感現狀
(一)動力與壓力并存
女研究生長期接觸多元化的新時代文化,潛移默化地學習和接受著民主、平等等思想和觀念,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她們性別意識淡薄,有不亞于男性的抱負和能力,特別是在社會現代化轉型的背景下,她們強烈渴望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全面發展。但在男女性別限制沒有完全消除的情況下,她們又不得不受社會“相夫教子”“回歸家庭”等傳統觀念的影響,承受壓力的同時也極大地削弱了她們的幸福感。
(二)幸福期待與現實差距的矛盾
對于當前社會而言,大眾普遍認為學歷越高,平臺越高,隨之而來的機遇和待遇也更好。因此,相較于本科生,擁有更高學歷的女研究生群體對其未來發展前景更有信心。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高學歷人才不再是鳳毛麟角,隨之而來的社會競爭力也愈加激烈,這種理想與現實間的差距也嚴重影響了女研究生的幸福感,主要表現在就業、學業以及婚戀等方面。
三、幸福感問題的歸因分析
(一)內在因素
1.性別角色。女研究生雖然屬于高層次人才,享有一定的社會贊譽,但作為女性,在很多方面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本身性別的限制。中國傳統封建禮教和男權思想的影響,使得女性長期處于從屬和支配的“第二性”地位。女研究生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社會性別意識對她們的影響還是明顯存在著,追求個人全面幸福和社會性別限制之間的矛盾沖突,極易削弱女研究生的幸福感。即使男女平等的思想被普遍認可,但社會上對男女之間的能力界限在潛意識中依然存在,對男女分工的定位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和瓦解,有色眼鏡依然存在。
2.人格特質。人格特質是一種表現為能引發和引導人行為的心理結構,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理論,即“大五”人格理論。所謂“大五”人格是指人格主要包括五個特質,分別是外向性、宜人性、公正嚴謹性、神經質和經驗的開放性。這五種特質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相互成正比或反比,從而削弱或者提高個體的主觀幸福感。
3.人際關系。“受女性心理特質的影響,女研究生的人際關系較男研究生來說更為敏感,她們表達情感的方式較為含蓄,情緒易于波動。”對于社會中的人來說,每個個體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因此任何時候人際關系對個體的生活和發展都非常重要。而女性由于其特定的心理特質,在人際關系方面表現得更為敏感,而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也直接影響到她們的幸福感。
(二)外在因素
1.婚戀狀態。女研究生不論從生理還是年齡上來說,都屬于適婚階段,同時在讀研期間都離開家庭與父母相對獨立,這些特點都會讓她們對異性感情表現出一定的需求。有伴侶的女研究生能夠將快樂和悲傷分享或排解出去,以減輕各方面的壓力,在兩個人的相處中也能獲得幸福感,而單身的女研究生幸福感相對會低一些。
2.家庭教育。家庭是子女開啟知識大門的啟蒙地,也是對子女進行終身教育的場所。培養子女良好的行為習慣、優良的品質、健康的心理素質,都離不開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更離不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科學的教育模式。較之男性,女性對家庭有著更強的眷戀和依賴,相應地,家庭環境對女研究生群體的影響也更深遠和長久。
3.經濟條件。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家庭經濟條件也影響著研究生的主觀幸福感,普遍來說,經濟收入與主觀幸福感成正比。大部分女研究生屬于全日制在校學生,除了獲得學校的助學金和獎學金外,基本沒有直接經濟來源,因此日常開支還要靠家庭支持,家庭經濟條件也直接決定了她們的物質生活,這是由物質決定的主觀幸福體驗。
4.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包括多向來源,諸如家庭、學校和社會等,能讓受幫助者得到物質上或者精神上的幫助。對于女研究生而言,由于性別限制或歧視的現象依然存在,社會支持的力量對于她們順利實現個人價值是具有極大推動力的,從而也能提升她們的幸福感。
四、提升女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教育策略
為了提高女研究生的主觀幸福感,應該努力創造家庭、學校、社會和個人“四位一體”的內在機制。
首先,家庭環境是個人成長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無論是精神上還是感情上的紐帶關系,都能為子女提供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及依賴感。家庭環境對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從出生開始的,時間上是無可取代的,內容上也是無所不含的。對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應該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同時要注意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注意教育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學性。
其次,除開家庭教育,學校是培養女研究生的第二個重要場所,因此學校對女研究生群體的培養計劃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為了有效提升她們的幸福感,學校可以有針對性地展開工作。如開設團體心理素質訓練課程,加強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課程中滲透就業觀、婚戀觀的相關教育等。
再次,提高女研究生的幸福感需要多方支持,社會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針對社會上一些男女區別對待的現象,政府應該注重社會環境的優化,健全更加公正平等的就業體系,同時完善相關就業機制,為廣大就業者提供一個公正、公平的上崗平臺。
最后,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女研究生的自我能力提高和自我心理調節也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文獻】
[1]鄭愛明,王志琳,胡求蕾.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王淑燕.碩士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特點及其與自尊的關系[M].長春:吉林大學,2006.
[3]商春艷.女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應對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7):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