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柱
摘 要:在新形勢下,區域中心城市承擔著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地區間發展水平差距的職能。本文圍繞瀘州市構建區域中心城市戰略目標,對瀘州發展基礎與存在問題展開綜合分析,指出瀘州應從組織保障、產業經濟、城市綜合服務能力、人才等幾個維度展開建設。
關鍵詞:瀘州;區域中心城市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誕生了一批在社會區域經濟活動中處于領先地位、具有綜合功能或多種主導功能、起著樞紐作用的城市,我們稱之為區域中心城市,他們正成為引領區域經濟增長的新高地。2016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則,將瀘州定位為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區域中心城市,這為瀘州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發展機遇。
一、瀘州市基本概況
瀘州古稱江陽,位于川滇黔渝結合部,歷來就是成渝經濟圈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和港口城市。當前,瀘州經濟保持快速發展,2017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96.2億元,同比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42.1億元,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2.1億元,增長13.3%。城市建設亦取得重大突破,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154平方公里、人口152萬人,城鎮化率達49%;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形成,5條高速工作連接省內外,川南城際鐵路、云龍機場、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的建設進一步鞏固了樞紐地位。
二、瀘州市構建區域中心城市基礎分析
(一)地理交通區位優勢顯著
瀘州地處川南,長江、沱江穿城而過,憑兩江之利成就出川門戶,歷史上瀘州就是川、滇、黔結合部的物資集散地和經濟文化中心。目前,瀘州港是交通部確定的四川唯一內河主要港口和國家二類水運口岸,是四川第一大港口和集裝箱碼頭,占有四川三分之二集裝箱貨物吞吐量。此外,瀘州擁有比較發達的交通網絡,納黔、成自瀘赤、宜敘等5條高速公路聯通四方,瀘州機場是四川省第三大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萬人次。
(二)經濟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整
經濟總值快速發展,居民收入顯著提高。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6.2億元,同比增長9.1%,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全年城鎮、農村居民分別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31449元和13670元,分別增長8.6%和9.8%,均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同時,瀘州擁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是全國重要的白酒、化工、機械、能源生產基地,高端制備制造、大數據、智能電網、現代醫藥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擁有華為四川大數據中心、步長生物制藥基地等一大批優質項目,正在建設的航空航天產業園、人工智能科技園進一步豐富了瀘州產業布局。
(三)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區域輻射效應明顯
為加快建設區域中心城市,瀘州積極完善城市總體規劃。目前,瀘州正積極推動納溪、瀘縣融入主城區,大力推進“兩江新城”建設,加快實施老城區改造升級,構建“一核、兩城、三園、多點”的區域中心城市空間格局。同時,瀘州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在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經濟等應用上成效顯著,引領了川南智慧經濟發展,華為大數據中心、中國白酒大數據中心就是其發展縮影。此外,瀘州歷來就是川南地區的醫療中心和教育中心,對川南區域有較強的輻射影響力。
(四)銜接國家戰略規劃,發展潛力大
2018年3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實施2018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加快實施成渝城市群建設規劃,這是瀘州構建成區域中心城市的新機遇;在《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四川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等文件中都為瀘州構建構建成區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瀘州是四川除成都外,唯一分享自貿區大蛋糕的城市,是“兩帶一路”政策重要節點城市,有利于瀘州成為長江上游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對外開放門戶。
二、瀘州市構建區域中心城市問題分析
(一)產業輻射能力薄弱
瀘州地處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白酒產業歷來是瀘州產業輻射區位經濟的重要代表,但與宜賓產業高度重合,與鄰近黔酒相比還略顯弱勢;商貿物流產業受區位和交通影響,成本居高不下,傳統的機械、能源、化工三大產業早已不復當年雄風,而現代醫藥、智能電網、大數據等新興產業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對區域經濟的引領能力還待提高。
(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
2017年,瀘州市實現生產總值1596.21億元,排名全省第六,人均GDP37066元,排名全省11,低于2017年全國人均GDP59261元。從社會保障上看,2017年瀘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49元,全省排名第5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70元,全省排名第10位,人均收入相對偏低。
(三)優質高端人才缺乏
區域中心城市的競爭歸根道理還是人才的競爭。當前瀘州人才緊缺的格局主要表現為:高端人才匱乏,以院士、優秀企業家、各行業高級專家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數量遠未達到實際需求,且高層次人才還因成都、重慶兩大中心城市擠壓而外流;人才層次與產業結構匹配程度較低,現有人才主要集中于醫療、白酒、機械等傳統產業,而新興的智能電網、大數據、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重大產業卻人才不足。人才緊缺已成為制約瀘州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瓶頸。
(四)城市功能定位重復,競爭激烈
瀘州構建區域中心城市面臨較為激烈的競爭形勢,一方面與周邊城市功能定位交叉重復,宜賓、自貢、內江、畢節、永川等城市都在進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規劃;另一方面隨著高鐵的建設,瀘州在高鐵布局上落后于周邊城市,而交通的便利使得成都、重慶兩大中心城市對瀘州投資、貿易、人才等又具有較大的擠壓影響。
三、瀘州市構建區域中心城市對策選擇
(一)強化組織保障,優化機制體制改革
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在全市范圍內統一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瀘州建設成區域中心城市作為新目標。成立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工作組,實施一把手責任制,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各部門協調合作,為瀘州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提供組織保障;建設一只精干管理隊伍,圍繞中心城市建設需要,有針對性開展經濟發展、城市管理專業培訓,增強隊伍專業素養,同時加強干部隊伍考核,健全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二)做強產業經濟,提高經濟活力
衡量區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標準就是經濟實力,而經濟實力源自于產業實力。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白酒、機械、化工等產業實施供給側改革,鼓勵企業更新工藝、更換裝備,實現產品優化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現代醫藥、大數據、智能電網等未來產業,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格局;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繼續高標準組織酒博會、商博會兩大展會,提升影響力;堅持以園區為載體,分類引導工業集聚發展,推動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醫藥、白酒、智能電網、大數據、航空航天等產業發展。
(三)優化城市空間發展布局,擴大城市規模
構建區域中心城市,城市規模必須擴大。積極推動中心城區建設,大力推進“兩江新城”建設,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力爭到2020年實現城區人口達200萬、城區面積達200平方公里的“雙兩百”目標;積極推動公用實施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力度,努力提高城市承載力;加強行政區域聯系,積極推動納溪區、瀘縣與主城區無縫銜接,加快合江、古藺、敘永城市建設,形成有層次、功能互補的城鎮體系。
(四)積極融入區域開發合作,構建開放性經濟體系
正視瀘州對外開放水平較低的基本情況,搶抓多重戰略機遇,形成開放、共享經濟格局。首先進一步主動融入國家“兩帶一路”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川滇黔渝四省市節點的有利位置,銜接好貴陽、成都、重慶、昆明等城市,深化在產業、人才、資本、原料等要素上合作機制,提升互聯互通水平;牢牢把握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落戶瀘州的重大機遇,加快“走出去”發展步伐,繼續開拓瀘州到成都、昆明等鐵水聯運集裝箱班列,擴展瀘州港經濟腹地,同時貫徹瀘州—上海—歐洲(日韓、東南亞)等國際大通道,發展臨港物流經濟,將瀘州打造成為內陸沿江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五)提升城市綜合服務能力,構建教育醫療、金融、商貿物流中心
一方面積極構建川南醫療、教育服務中心,鞏固、提升瀘州在川南片區的醫療中心地位,以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為基礎,打造川南“醫養結合”高端健康養老示范基地;鼓勵本地符合條件醫院升級三甲醫院,提升三甲醫院數量和質量。同時加快建設川滇黔渝結合部教育培訓中心,以醫教園區為中心建設成為四川教育輻射云貴的“橋頭堡”。另一方面努力構建川南金融服務中心,鼓勵各股份制銀行來瀘設立分支機構,積極吸引、培育各類投資擔保公司,探索建立地區性的信用評級機構,設立川滇黔渝地區保險行業協會,完善市場自我監督。最后,積極打造商貿物流中心。依托西南商貿城打造輻射川滇黔渝的商貿物流中心,在大力培育現代物流主體,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同時積極發展跨境電商業務,完善電子商務平臺,全面提升現代商貿物流服務能力。
(六)堅持人才第一思維理念,唯才是舉
樹立人才第一思維理念,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增強城市人才聚集效應;繼續落實“酒城科技英才”計劃,在稅收、住房、家屬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增強人才歸屬感;重塑人才宣傳方式,依托新型互聯網等渠道宣揚瀘州人才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參與瀘州城市建設;建立良好的人才洽談機制,建設市委組織部、人社局等部門與高層次人才良性互動機制。
參考文獻:
[1]瀘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瀘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EB/OL].http://fgw.luzhou.gov.cn/zwgk/fzgh/content_179854.2016-06-12.
[2]2018年瀘州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EB/OL].瀘州市政府網.http://www.luzhou.gov.cn/zw/zfgzxx/gzjh/content_371561.2018-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