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華
【摘 要】本文分析日本、韓國的中職與高職銜接模式,論述我國職業教育應借鑒日韓中高職銜接教育模式,進行四方面的調整:從學生“人”的需求出發,導正理念,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增強意識,變“形式(升學)銜接”為“需求銜接”;培養目標銜接,教育分工明確,實施分階段一體化教育;產學合作,分工教學,打造中高職教育一體化校企共育的模式。
【關鍵詞】日本? 韓國? 中職與高職銜接模式? 中國職業教育啟示? 形式銜接? 需求銜接? 產學合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C-0049-03
日本和韓國經濟騰飛,職業教育功不可沒。其中,中高職銜接使得日本、韓國有源源不斷的高素質、適應性強的應用型人才輸送到行業中,促進社會發展。當前,隨著經濟發展,中高職銜接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高端人才,發揮了職業教育支撐產業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的作用。但是,我國的中高職銜接目前來看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本文試對日韓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進行剖析,探索對我國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啟示。
一、日本韓國的中職與高職銜接模式
(一)職教互通的日本中高職銜接模式
日本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貫通。從高中到高專、高專到技術本科,借助教育目標分工、學分互認和轉入學等制度,日本不同層次和類型學校之間可以相互融通。日本的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高中、綜合高中、技術高中和五年制高等專門學校(即高專)。針對高中生的職業教育規劃,學生在高中畢業后可選擇進入職業院校、專門學校和高中專科學校等職業教育機構進行學習,形成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日本的中高職銜接是以“高專”為貫通點,形成技術高中、高專與技術科學大學的中高職教育相互貫通的銜接。
在中高職教育銜接中,日本中高職教育銜接既重視專業理論傳授,更重視職業能力培養,銜接的基本出發點是實現學生個體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不斷養成學生探索問題、自我學習和自我思考的能力,適應了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需要,使學生能保有堅持興趣、探索創新的積極心態,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原動力,成為克服學歷教育弊端的積極舉措。
(二)生源廣泛的韓國中高職銜接模式
韓國的中等職業學校主要是三年制的職業高中,包括農業高中、技術高中、商科高中等學校。韓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叫“初級職業學院”,相當于高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中級技術職業人才。初級職業學院招生范圍很廣,包括高中畢業生、職業高中學生、有國家認證資格的手藝人和達到規定工作年限的工人,以此達到中高職教育的銜接。而且為了保障職業教育的質量,韓國的高職教育允許優先招錄成績優秀的高中生。韓國職教培養目標是職業人,培養模式以顧客為導向,課程設置特別強調校企合作,教學方法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實施職業資格鑒定制度等。
韓國在實現全民學習、終身學習背景下進行中高職銜接,一個人不可能在一段時間掌握終身需要的全部技能,需要始終準備更新知識,獲取新能力,以確保自身能“適者生存”不被社會淘汰。為此,韓國職業院校突破了傳統的教育方式,根據中高職學生不同層次的需要,制訂適合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模式。強調校企業合作,學校要積極參與到企業市場調研、產品營銷、技術研發、人力資源培訓等工作和實施中,并反饋到教學中,根據行業標準不斷修訂完善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學校以行業標準培養人才,學生在校內進行理論教學和基礎技能訓練,在企業中進行崗位綜合能力培訓和實踐,實施校企雙向互動教學。
二、我國中職與高職銜接的主要模式
(一)獨立式
1.高職自主招生模式,即單獨招生模式。是高職高專層次的自主招生,主要面向所在省區的普通高中畢業生和部分試點招收的中職畢業生。高職院校可聯合或單獨組織文化考試,也可根據高中水平考試成績,組織以職業技能測試為重點的相關考核;中職生通過自主招生考試后取得高職入學資格。
2.單考單招模式。即“高等職業教育單獨考試單獨招生”,是由國家教育部單獨對中等專業學校應屆畢業生采取“3+X”高考招生的一種形式。中職學校學生通過單獨招生考試取得高職入學資格的銜接模式。
(二)一體式
對中職與高職階段進行整體設計和統籌安排,專門面向初中畢業生的中高職銜接模式。
1.中高職三二分段制(即三二連讀制)。是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聯合辦學,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為五年(三年中職+兩年大專)以培養高職畢業生為目標。前3年在中職學校學習,后兩年在高職院校學習。其間,學生要參加中職接高職統一轉段選拔考試,成績合格者轉入高等院校完成兩年大專學習,畢業了頒發普通高校兩年制大專文憑。如不合格者,發中職畢業證,按中職畢業生處理。
2.五年一貫制。即“初中起點大專教育”,招收初中畢業生,達到錄取成績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學習5年,進行五年一貫制的培養。修業期滿成績合格者,由學校頒發五年一貫制專科畢業證書。
(三)分段式
1.“3+2”銜接模式。即學生在接受完3年中職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對口升學考試,到專業對口(相同或相近專業)的高職院校學習2年,畢業后發給相應的中職和高職的文憑。這種銜接模式,使中職畢業生經過對口升學考試獲得大學深造機會,實現中高職緊密銜接。
2.“2+3”銜接模式。是目前中高職學校合作應用較為廣泛的銜接模式。主要面向中職生。通過中高職專業寬口徑對接,學生在中職教育階段學習2年,成績合格后可申請升入的高職院校繼續學習3年,等同于不需要專業對口的零門檻由中職升入高職。
三、日韓中職與高職銜接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一)從學生“人”的需求出發,導正理念,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從日韓的中高職教育成功銜接的模式可以發現。它們都強調對學生“人”的發展要求。日韓“以人為本”的中高職銜接出發點引人思考。
時代變化,我國中高職教育要充分認識到教育銜接是為了更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中職學生所學除了能成為基層技工外,必須是為了高職教育做鋪墊,為成為高級技術人才而準備。而這些都是為了學生作為“人”能獲得生存、發展、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同時也是為了滿足企業獲得源源不斷優質人力資源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需求,使得學生作為“人”的需求與企業的需要趨同。
我國的中高職教育銜接一直在強調教、學、做。但首先應該導正理念,學校不僅要強調教學更要考慮學生生存發展的需求,若理念不對,學生出到社會還是茫然不知無從適應;在中高職教育銜接中,企業的理念也要導正,不能只從自身需求考慮,衡量學生的標準主要是實習生實踐實訓時能做多少事帶來多少利益,而沒有真正能考慮到學生作為“人”的職業發展需求,這樣是無法吸引學生畢業后為企業服務的;同時學生也要有正確的理念,學會理解不同階段的職業學習是為了自己能在社會上獲得生存、發展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所以導正理念,在中高職銜接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可持續發展觀,校、企、生都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利益一致才能各得所需。
樹立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可持續發展觀,必須政府、中職學校、高職院校、企業、學生、社會、家庭共同參與。一直以來,社會上普遍認為中高職教育不如普通中高等教育,原因是中高職院校的生源不如高中和本科院校的生源,學生知識基礎差。近年來高校擴招,高職院校生源更是不足。另外,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讀完中職再讀高職是重復學習,要么不讀早點出來打工,要么只是為了獲得大專文憑。有些企業覺得中高職生能力有限,適合基層工作。要改變這些種種認知和現象,就必須改變舊觀念,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明確中高職銜接是為社會提供職業人的特殊銜接教育,不是補缺,而是真正考慮中高職學生作為“人”的生存發展需求。
中高職教育銜接的觀念必須根據學生“人”的需求變化而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中高職業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會工作的人,更重要的是培養能為自己創造幸福生活的人,人為了追求幸福自然會持續努力地學習工作技能以適應變化的社會。人是社會、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只有根據中高職學生“人”的可持續發展需求來考慮中高職銜接的模式,才能真正實現有效銜接的意義。
(二)增強意識,變“形式(升學)銜接”為“需求銜接”
中高職銜接的目標是學生的發展需求。目前國內對中高職銜接模式的認識,主要考慮的是中職生升學和用中職生填補高職生源的功能,讓中職生順利升入高職院校學習,因此重視各種形式的銜接模式。中高職銜接的手段是各種銜接模式,但目的是培養能適應市場需求為自己創造需求滿足需求的高端人才,所以中高職銜接要避免“本末導致”,真正意識到中高職銜接不只是為了升學和生源,而是為不同個性不同天賦的學生發展提供多樣化的職業選擇,并為學生自我實現指明方向。
近年來,中職學校生源主要是考不上高中或者是個性、志向獨特的初中畢業生,對這些文化基礎較差的少年進行基本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訓練,以培養基層技術工人;高職教育側重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訓練,培養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現在,中職生升入高職,都是和高中生一起混合班教學。在教學形式上銜接了,但是不能按照各自需求實現有效銜接。除了部分對口中職生有一定專業基礎外,非對口升入的中職生和錄取的普通高中生對高職幾乎沒有什么系統的專業準備,甚至沒有對高等技能職業方面的興趣愛好,這種形式銜接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學難度增加,反而不能因材施教,最后人才培養目標事與愿違。因此,中職、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不同的,分屬職業階梯的不同層次。即使是中高職院校的相同相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也很少會考慮學生步入社會后的學習續航能力和職業規劃發展。可見,當前我國的很多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培養目標脫節。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能按不同學生的需求考慮,構建的課程體系自然無法跟著需求設計,課程設置也就缺乏有效銜接。所以必須改“形式(升學)銜接”,為“需求銜接”。
首先,明確中高職銜接中的學生需求的邏輯性,主要分生存需求、精神需求、發展需求三種。生存需求應包含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專業實踐能力等學生進入職場適應工作能用于謀生的需求;精神需求應培養正確的“三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明白的“三心”(感恩心、同理心、責任心),理性的“三欲”(求知欲、思考欲、創新欲)等;發展需要強調通識教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終身學習教育等。有了專業技能,學生才能求得生存,在生存的基礎上獲得精神需要的滿足,身心健康對美好生活有追求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其次,政府、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企業要共同協商,按照中高職不同類別學生的生存發展需求和職業發展需求來銜接中高職教育,包括銜接人才培養目標、銜接教學體系、銜接課程和銜接實習實訓等。然后開始運行,培養能解決自己生存需求,同時滿足自己精神需要、有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習續航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三)培養目標銜接,教育分工明確,實施分階段一體化教育
首先,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有效銜接,理順中職和高職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中職和高職人才培養的分段目標、教學體系分段設計、能力分級設置、一體化課程體系的安排、實訓基地共建分享和師資隊伍的培訓交流等。
其次,明確相互對接的中職高職院校的教育分工,高職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是中職培養目標的高端;中職的教學應該是高職教學的基礎;教學課程應該按中高職學生分階段區分難易程度和教學重難點。中高職同專業共同制定教學大綱、規劃教學目的、設計教學課程,安排不同層次的教學實踐和技能訓練,使得中高職教育成為分階段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再開放選修相近專業課程、實行學分互認等,真正實現中高職教育不同層次和類型學校之間的銜接與融合,為市場提高不同層次的職業人才,為學生獲得追求幸福所需的層層遞進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
(四)產學合作,分工教學,打造中高職教育一體化校企共育的模式
現在很多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都在強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企業也愿意接收學生到企業實踐鍛煉。但是,在校企合作上中高職教育是否得到銜接了呢?現實情況是,很多中職學校和高職學生到同一個企業實踐實訓時做的是相同的工作,沒有學習層次、技能水平和能力運用的區別。可見企業和學生可能認為中職高職相同專業教學一樣能力一樣,可能是企業和學生不知道中高職有區別。可見中高職銜接校企不但要合作,還要共同發揮教育職能作用才更有效。
中高職銜接要根據產業、企業和市場供需的發展,由校企合作進步到校企共育。產學合作,分工教學,打造中高職教育一體化校企共育的模式。學校要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積極參與企業的各種工作、項目任務、方案的制訂和實施;企業也要和中職學校、高職院校共同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實踐教學活動、學生職業培訓計劃等教育內容。比如,市場調研工作,企業可以根據中高職學力層次安排中職生做收集、整理、統計信息的基礎工作,而高職生可以做分析、研究、撰寫調查報告的工作;同時企業應建立企業學堂,根據中高職銜接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長期或短期的培訓,納入中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不但進入學生實踐實習的教學過程中,還要進入學校專業教學過程中,以學校理論教學為基礎幫助學生聯系實際工作,認識和了解產業、行業、企業等職業情況,讓企業學堂成為職業教育課堂的延續。企業學堂和學校課堂合作,校企共育成為中高職銜接的有效手段,既滿足學生發展需求,也為企業開發人力資源做好前瞻性的準備。
中高職院校按層次需求參與到企業的工作和實施中,企業在指導學生實踐實習過程中也通過企業學堂反饋到學校教學中,根據產業結構、企業需求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中高職教師應圍繞中高職不同階段的教學內容承接合作項目,根據合作項目開展分階段教學。企業應根據學生的教學需求和職業發展規劃進行工作過程中的能力培訓。依照供需關系,本著互惠互利、實現共贏的原則,由院校和企業雙方共同擬定中職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銜接規劃,按照職業階梯層次安排課堂的理論教學和基礎技能訓練,按照職業教發展規劃在企業中安排相對應的崗位綜合能力培訓和實踐。產學合作,分工教學,打造中高職教育一體化校企共育的模式。
【參考文獻】
[1]陸素菊.日本推進中高等(技術)教育銜接的經驗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4(4)
[2]談國興.韓國職業教育特色分析與啟示[J].科學與財富,2016(29)
[3]尚建疆,蔡立新.國內外中高職銜接模式的對比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8)
[4]秦虹.國內外中、高職銜接模式及給我們的啟示[J].高職專論,2002(2)
[5]宋春林.中高職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7(23)
[6]蔣春洋.中高職銜接,國外哪些經驗值得借鑒[EB/OL].人民網教育新聞,2015-01-05
[7]黃小娥.中高職銜接“2+3”合作辦學模式的基本思路與長遠機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5)
[8]李玉靜,劉海.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發展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17(12)
[9]張光華.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6(8)
[10]權錦蘭.韓國職業教育政策與發展[J].海外職業教育,2001(8)
[11]宋蔚.中高職教育內生性銜接發展與貫通培養——基于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中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