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結玲


【摘 要】本文論述廣西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1+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包括思想引領、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打造“雙師型”導師隊伍、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等,為完善創新創業育人模式提供借鑒經驗和相關啟示。
【關鍵詞】高職院校? “1+1+n導師制”? 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0C-0105-03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與發展,需要積極鼓勵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建設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公共實訓基地。職業人才一定是從生產過程與社會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然而隨著高職院校學生數量日益增多,在高職院校應用型及職業化教育轉型的背景下,如何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已是高職院校面臨的嚴峻問題。
一、高職院校“1+1+n導師制”的內涵
第一個“1”是高職院校各年級輔導員。第二個“1”是高職院校為每個班級配備素質及業務能力較高的教師擔任班主任,方便學生個人更細致化的管理和指導,如職業規劃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專業選擇,生活需求及班級建設等,形成與教學良性互動。“n”是指從學生大學二年級開始,除了輔導員和班主任,根據不同學生個體差異及自身需要,通過師生雙向選擇,聘任學業導師、專業導師、創新導師、創業導師、就業導師、畢業論文導師,甚至畢業后的學生生涯持續導師等。高職院校通過構建 “1+1+n導師制”團隊(如圖1),開展學生專業學習、職業規劃、科研項目、企業實踐等,最終實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
二、高職院校“1+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筆者于2017年6—7月,以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2014屆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對3000余名應屆畢業生按照20%的比例,抽取其中的600名畢業生作為分析樣本,涉及市場營銷、工商管理、會計、計算機、物流管理等專業,有效回收問卷441份,通過分析整理,得出如下主要信息:
第一,年級輔導員及班主任引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突出。調查顯示,有68.53%的學生認為班主任在大學成長過程給了自己很大幫助,有57.96%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出現問題時會想到輔導員。這也表明,輔導員及班主任是學生心理、生理健康成長的直接引路人。
第二,創新創業最大的障礙是缺乏實踐經驗(占80.36%)。多數畢業生認為,校外實訓基地的利用率不高,專業覆蓋面窄,社會實踐參與度不高,開展社會實踐學時不夠,對企業的運營以及組織結構不是很了解。學校的創新創業教學模式很多還停留在課堂理論階段,缺乏創業的教學案例以及真正的實踐經驗。
第三,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完善。調查顯示,創新創業教育尚未列入專業課教育中,雖然學校已開設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但以選修課、考查課為主,課程類型單一,有62.56%的調查者對創新創業課程列為必修課持“無所謂”態度,僅有18.47%的學生認為“絕對有必要”。可見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創新創業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第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仍需加強。有46.12%的學生認為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指導能力達到“良好”水平,達到優秀的僅占11.26%。由此可見深受學生喜愛和好評的、真正具備實踐操作能力的、能夠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優秀師資水平仍有待提升。
第五,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夠濃厚。超過一半的調查者認為學校創新創業氛圍“一般”,僅有10.25%的學生認為氛圍“濃厚”。學生認為氛圍不夠濃厚表現在學校宣傳力度不夠、課堂學習不夠深入、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專業覆蓋不廣、學生積極參與性不高等。
三、高職院校“1+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進行時間段劃分,主要分為大一“成長階段”,大二“專業學習階段”,大三“素質能力提高階段”,“1+1+n導師制”的培養模式見表1。
表1? 高職院校“1+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
時間 導師構建 培養階段 培養內容 培養目標
第一學年 第一個“1”+第二個“1” 規劃發展 學生特點分析;學生定位;生活引導;心理健康疏導 心理、生理健康成長
第二學年 1+1+n導師制 專業學習、科研項目、 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改革(翻轉課堂、網絡輔導等);教學內容完善、項目驅動(如參加技能大賽、科研課題等) 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培養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第三學年 1+1+n導師制 能力提升、企業項目 申請創業項目,開展社會實訓和實踐;畢業論文、頂崗實習、職業證考試和繼續深造指導 具有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創業和就業能力
畢業后 1+1+n導師制 反饋評價 構建畢業生就業信息庫 挑選優秀畢業生指導在校生開展科研、創業和就業活動
四、高職院校“1+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加強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視。通過調查了解,很多高職院校已認識到學生技能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但沒能足夠重視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及未能做出正確的定位。創新創業人才是高職教育應有的本職和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采用多種途徑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高職院校應圍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出系統化的體系并真正落地。如在“1+1+n導師制”的引領下,采用“訂單式”“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定向式”等方式培養學生。做到“三進三出”人才培養—— 企業專家進課堂、工作流程進課堂、工作任務進教材;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教學實踐走出校門、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做到學校與企業對接、專業與行業對接、課程與崗位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證書對接。同時,高職院校要改革教學模式,根據專業的不同特點靈活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多運用案例討論、場景模擬等突出教學的實踐性與職業性。最后,高職院校要改革教學評價方法,學校與企業共同考核,以學生掌握技能適應社會為標準,強化教學過程控制,最終使學生具備健全人格、扎實的專業素養和適應社會發展的實踐能力。
(二)建立適應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需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因此,高職院校首先要創新課程體系開發建設,一是定位課程核心目標,即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二是增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實時引入企業行業的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新設備,以及按照社會實用性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標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三是增加創新創業教材及課堂案例的比重,突出教材的實用性;四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加強與課程相匹配的教學計劃、課程標準、課件、教案等相關教學資源建設,打造教學資源優質化。其次,創新課程教學改革實施機制,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探索先進性、開放性、網絡化、現場化的教學模式,重構師生關系與學習生態,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全時空開放、全方位開放,實現信息技術與創新創業教學深度融合。
(三)構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高職院校要突出培養應用型、實踐性人才的作用,通過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校內外實踐平臺,通過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實現人才培養“理實一體化”。一是建立并強化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校內實踐教學場所。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室、實習基地、實驗室等平臺開展實踐教學實現課程結構模塊化、教學情景化、任務實施項目化、教學環境職場化。二是提高校企深入融合。高職院校要積極開拓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借助政府、行業、企業等資源,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學合作”等實踐教學模式,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市場最新需求,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全方位、專業針對性的實踐教學載體,打通校園文化與社會經驗之間的隔膜。三是充分發揮職業技能大賽的引領作用。高職院校應重視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競技類”大賽,如“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大賽、挑戰杯、ERP沙盤模擬對抗賽、廣告創意大賽、商務禮儀大賽等,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四是扶持學生創業實體項目。高職院校應在啟動經費、工商稅務、創業場所等方面大力扶持具有可行性、有良好創業前景的創業項目,使之從“種子”孵化成創業實體項目,有利于高職院校開展與推廣創新創業教育,樹立創新創業典型,激發廣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
(四)打造“1+1+n”德才兼備、責任心強的“雙師型”導師隊伍。導師隊伍的建設直接關系到“1+1+n”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成敗。高職院校要定期開展導師培訓,明確班主任、輔導員、專業導師、就業導師等導師的工作職責和要求,明確導師“導什么”“怎么導”。作為導師,要直面學生,針對學生特點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材施教,從生理、心理、專業知識、社會實踐、就業等方面引導和教育學生。同時,導師還必須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政治和業務能力,起到真正的人生導師作用。高職院校導師能力的提升可以通過以下進行:一是“走出去”,依托校企合作,選派教師到行業或企事業單位進行掛職鍛煉、跟崗實習,或依托學校資源,教師到校外進行培訓學習。此外,鼓勵教師為企業提供課程培訓、技術服務以及承接橫向課題,同時,高職院校要出臺相應政策支持與鼓勵教師深入學習,提升技能。二是“引進來”。通過聘用制、合同制等方式引進行業、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進校園、進課堂,或成為學校兼職教師,承擔創新創業實踐性教學,不定期開展行業動態講座等。三是建立“傳幫帶”制度,以老帶新,以優帶弱。安排行業經驗豐富、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指導教師進行實踐教學,不定期開展行業企業交流探討,不斷提升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創新創業教學水平。四是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學相長。鼓勵教師參加教學技能競賽,如輔導員技能大賽、教學基本功大賽等,或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競賽,充分發揮技能競賽平臺的作用,從而提升創新創業實踐水平。
(五)營造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建設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導向、凝聚及激勵作用。高職院校要搭建創新創業環境平臺,構筑有利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文化環境。一是通過提煉與培育創新創業精神,如校訓融入創新創業理念,將校園文化宣傳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第二課堂活動。如舉辦創新創業大賽、企業沙盤模擬大賽、市場營銷技能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PPT.VCR大賽等,引進企業創新創業講座、報告會等,在導師的指導下參加創新創業技能競賽,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潮。三是建立創新創業考核機制,建立學生創新創業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結果列入個人檔案;建立導師的創新創業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結果與導師績效掛鉤,雙向促進創新創業技能。四是樹典型。通過表彰創新創業優秀學生,引進創業成功者專場講座,用成功案例鼓勵大學生敢于創業,學會創業。同時,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大力宣傳創新創業教育。利用QQ、微信、櫥窗、報紙等多渠道宣傳創新創業知識,開展創新創業知識報告會、沙龍、論壇等,在校園內塑造創新創業文化標志、文化元素等,讓創新創業成為校風建設的重要元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文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
總之,高職院校應明確自身辦學定位,抓住國家助力職業教育之契機,轉變人才培養認知,更新辦學理念與方法,優化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課堂教學中全面融入創新創業教學理念,搭建校內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實訓平臺,加強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逐步構建“1+1+n導師制”長效機制,針對性、科學性、系統性地培養品德素質強硬、專業技能扎實、實操能力強、創新創業能力良好的社會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曹秀麗.民辦高校本科生1+1+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4)
[2]吳曉紅,王敏,強添剛.“1+1+n導師制”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以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7)
[3]張細淼.江西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