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路路,劉曉偉
(長垣烹飪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新鄉 453400)
“營養配餐”課程是長垣烹飪職業技術學院營養配餐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該課程的綜合性強、能力要求高,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具備獨立配制營養餐的能力,從膳食調查、身體成分分析、食譜計算與設計、食譜制作、食譜的評價及核算總結,每個環節學生都可以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為完成培養目標,目前長垣烹飪職業技術學院該課程的日常教學由理論和實踐2個部分組成,總課時140課時(包括熱菜制作),課時多、任務重、教學難度大,關于該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模式、實踐課程等,長垣烹飪職業技術學院一直都在研究探索,并不斷進行改革,是學校2017年度的重點院級課題。重點討論“營養配餐”實踐課程的設置與人才需求相銜接的探索研究,以期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適應社會人才需求[1-2]。
綜合性強是“營養配餐”課程的突出特點。學生在學習該課程前,需具備的理論基礎有“食品原料學”“食品營養與衛生”“烹飪原理學”“烹飪化學”“食品微生物學基礎”“中醫理論基礎”等,以上各學科的理論知識交叉重疊,在“營養配餐”課程教學中被融會貫通起來,展現給學生的是一門綜合運用,各科知識精彩紛呈的綜合課程。其次,“營養配餐”對學生的計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計算法和食物交換法配制營養食譜,都涉及大量的計算,雖有營養計算器軟件協助,但還是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數據計算及分析能力。因此,“營養配餐”課程綜合性很強,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這一特點,合理設計教學過程,串聯各科知識。
“營養配餐”的成果即配制出符合配餐對象需求的合理膳食,這不僅要求營養師具有扎實的營養理論知識、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設計出合理的食譜,還要求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烹飪基礎,會設計菜品和動手烹飪菜品。雖然營養餐廳或營養科都有專門的廚師,但廚師的烹飪習慣一般都是多油多鹽,與營養餐的烹飪理念背道而馳,這會降低營養餐的價值。若營養師具備烹飪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將自己的營養理念體現在膳食上,真正把營養知識與食材融匯在一起,發揮營養餐的最大價值。
學以致用是所有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應用性強是該課程的主要特點。配制營養膳食面臨的是復雜的不同人群、有健康的一般人群也有各式各樣的特殊人群、特別是患慢性病的患者人群,營養膳食對疾病治療的直接影響尤其需要慎重對待,切不可“一招鮮吃遍天”,以定式思維對待營養配餐。嚴格來說營養食譜的制作態度,應該像醫生開處方一樣嚴謹。另外,實際工作中還需考慮食材的季節性、地域性、材料成本、經濟效益等現實問題。因此,針對不同的對象,配制出營養價值豐富、美味可口、經濟實惠的營養餐,是一項應用性極強的工作。
2017年1月,國家取消公共營養師證書,為使整個公共營養行業的規范化、專業化、流程化,營養師的報考審批移交中國營養學會,與國際接軌,改為“注冊營養師”,可見國家對公共營養的重視,營養人才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經過調研和考察,結合實習企業的用人需求,可知當今行業對營養配餐人才的能力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營養基礎知識扎實,掌握能量及各種營養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癥、食物來源等相關知識,會通過能量及營養素的計算評價營養食譜的適宜性,并對食譜的不合理處提出改善建議;②掌握相關食譜的計算,會利用計算法和食物交換法設計營養食譜;③思維活躍,懂得利用電腦軟件(如營養計算器)、手機APP(如營養師學院、食物庫)等工具,加快食譜設計程序,提高工作效率;④具有烹飪技術基礎,對設計菜品和烹飪菜肴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能力,可獨立烹飪食譜中的菜肴;⑤吃苦耐勞,善于與人溝通,營養師的工作是一項繁雜、瑣碎、腦力和體力均耗費較高的工作,需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工作態度,勤勉、認真地從事該工作[6]。
結合企業用人的能力要求,學校的“營養配餐”實踐課程的設置主要按照工作模式,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膳食調查是進行營養食譜配制的前提,學生必須具備此能力。由于稱重法和記賬法在具體實施時有一定的前提條件,不便實施,可讓學生采用24回顧法和食物頻率法2種方法,10人為1組,組成1個調查組,獨立設計對應的表格和問卷調查表,走進社區或校園,模擬普查性的營養調查,對小區或校園里的人群進行膳食調查。將調查的數據進行歸類總結,分析該地區一般人群的膳食構成,評估營養素攝入的量及配比是否合理,在此實踐過程中,教師進行實時指導,及時糾正方向性錯誤,達到預期效果。通過膳食調查可以鍛煉學生的表格設計能力、食譜評價相關的計算能力、數據歸類處理能力,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為后期的食譜設計打下基礎。
食譜設計需要以食物營養學、中醫理論和烹飪基礎理論為依托,具體實踐活動的實施是,將學生按照10人一組進行,讓他們依次選擇孕婦、兒童、老年人、糖尿病等人群,進行食譜設計。在進行食譜設計時,要綜合考慮對象的生理特點、飲食喜好、個性需求、食材的成本、菜品制作的難易度、菜品的組合等諸多方面的因素,采用計算法或食物交換法進行食譜編制;編制過程中,針對食譜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小組可進行充分討論,專人記錄,教師也應從旁指導,提出關鍵性的建議和意見;食譜編制完成后,可以再進行全班大討論,不同組別的學生可對其他組別的食譜發表意見,提出建議,這個過程可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充分調動自己所學的知識并運用到討論中。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可交換人群重新設計食譜,在有前人食譜的基礎上,如何實現創新創意又合理的食譜,對學生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和鍛煉[7-8]。
營養配餐專業學生的特別之處就在于不僅要具備理論知識,還要能夠親自把它實施出來,這就涉及到菜品制作的實踐了。一名優秀的營養師要能夠按照營養食譜的理念,親手烹飪出來色、香、味、形、器、衛、意完整結合的菜品,這也是“營養配餐”實踐課程教學的重點之一。學校開設有熱菜制作實訓課,學校的烹飪實訓條件很完善,聘請烹飪專業的教師,讓學生從刀功、鍋功的基本功開始練習,再到涼菜、熱菜的烹飪制作,該課程結束后,學生可以達到獨立制作一份菜肴或合作制作一桌菜品的水平。同時,“營養配餐”的教師要與烹飪課的教師結合,按照一份完整的營養食譜,指導學生進行烹調,完成營養食譜的最終烹調工作。
營養配餐專業目前在全國高職院校中開設的并不是很多,“營養配餐”課程屬于新興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還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進中,加之在這個互聯網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各種軟件和手機APP的普及和專業性加強,該課程的實踐教學還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1]陳妮娜.“營養配餐”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J].農產品加工,2015(9) 48-50.
[2]徐莉莉,劉靜,劉海英.“營養配餐”課程現狀及改革研究 [J].農產品加工,2016(6):73-75.
[3]綦翠華,李志香.“營養配餐設計”類課程教學探討[J].山東教學學院學報,2010(4):38-40.
[4]綦翠華,王茂山,湯衛東.“營養配餐”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討 [J].食品工程,2010(2):19-21.
[5]盧亞萍,吳龍慎,王其梅,等.“營養配餐與設計”實踐類課程開發模式探究 [J].職業技術,2017,16(4):36-39.
[6]楊萌,孫麗萍,原克波.高職“營養與配餐”課程教學改革初探 [J].教育教學論壇,2015(39):123-124.
[7]楊娟.PBL教學模式在營養與配餐課程中的應用 [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8):230-232.
[8]鄭鄂湘.“互聯網+”營養配餐在線服務系統模式探討[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7(1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