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國福,張 ,張 蘭,谷 絨
(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淮安 223003)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計劃旨在推進以互聯網為主,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社會各領域的擴散與應用,本質就是融合和創新[1]。
順應國家提出的“互聯網+”計劃,將互聯網與高職教育課程建設進行結合,構成“互聯網+高職教育”的全新教學模式成為高職教育深入探索研究的熱點[2]。以“食品微生物技術”課程為例,開展基于“互聯網+”的課程建設研究,利用學院現有網絡資源和高教社職教云、超星學習通兩大課程建設平臺,將課程教學內容通過碎片化、顆粒化,結合“積件”理論,構建以微課、微視頻、微動畫為主的在線開放課程,實現課程網絡化教學。
高職院校在線課程建設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培養目標,關系著整個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長期以來,課程開發和建設一直延用“泰勒模式”,課程設計與管理由高層教育專家和教育主管承擔,基層任課教師常被排除在課程開發設計隊伍之外,導致了任課教師缺乏應有的課程觀念和課程意識,課程設計者又不了解學生學情和教學環境,最終造成了課程建設成為不接地氣的空中樓閣,任課教師只能把課程資源“照本宣科”,毫無創新,而課程設計者又不清楚高職學生真正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應要什么。
將互聯網與課程建設進行有機結合,利用O2O(Online To Offline) 教學模式,適應了“教”和“學”的互動,改變了師生信息交換不暢、教學過程可控性不足、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課程發展動態把握不準確等弊端,實現了網絡協助、課堂輔助、學生自主、教師為輔的信息化教學。通過近3年的試用,最終形成一整套有效、易懂、樂用的在線課程,以“菌落總數檢驗”教學內容為例,整個教學環節主要有:線上“菌落總數檢驗相關內容”課程網站預習→線下課堂教學中重、難點講解→線上對菌落總數檢驗3個層次動畫逐級學習→線上(線下)小組討論匯報→線上教師實踐操作演示直播,學生觀看并與動畫比較提出疑問→線下學生操作練習,典型小組操作錄制視頻→線上對小組視頻進行糾偏查證、討論→糾正自身錯誤再次實驗、完成報告→教師評價,完成教學。
以往“食品微生物技術”教學過程中沒有能夠正確認識“教”與“學”的關系,過于強調“教”,教學為主體,教為主,學為輔。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表現為課程“授業”者;學生為被動學習,對微生物的抽象理解、微觀認識、嚴格無菌操作難以落實到要學和樂學層面。教學理念停留在了三尺講臺的“45分鐘滿堂灌”,未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結合,課堂乏味無力,氣氛壓抑無激情,學生易產生厭學情緒,不利于正常教學的開展。
“食品微生物技術”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過程中運用了“換位思考”,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如何設計課程、選擇教學內容及學習形式。將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相結合,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學院現有網絡資源和高教社職教云、超星學習通兩大在線課程平臺,將教學內容通過碎片化、顆粒化,巧用“積件”思想,進行模塊、項目、任務的精確組合,通過微課、視頻、動畫、圖片冊等形式呈現,使課程體系清晰、任務明確、時間合理。通過教學試用,任課教師逐漸由“授業”轉為“解惑”,由講臺“主角”變為學習“配角”,從教學理念上重新定義了“課堂”。
90后學生從出生就接觸了互聯網和數字信息化設備,這一時代學生天生就有著對智能手機等信息網絡終端“把玩”的能力。學生對新事物接受力強、興趣旺、喜鉆研,然而對傳統的一個人表演的課堂失去了興趣,既使小組討論話也會越來越少。以往教學中“課件+黑板+視頻”的教學方式,早已難以滿足學生對新事物的追求。
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正是利用學生接受信息化設備能力強的特點,改課堂上“堵”玩手機為“疏”。充分利用QQ、微信、課程網站、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的APP等,課堂引導學生打開教學網站,合理運用互動、簽到、討論、直播等功能,打破傳統三尺講臺的局限,采用多種互動手段,讓學習變得豐富有趣、生動形象。例如,過去在開展微生物實驗時,教師演示往往只能在前臺進行,而后排的學生往往看不到,并且看不到也成為不學的有力理由。運用課堂直播功能后,不僅每位學生都可以利用手機清晰、細致地觀看每步操作,而且支持課下重播,便于學生線下復習回顧,再輔以教師留有的實驗討論,則原有的枯燥乏味的實驗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充滿探究中完成了學習。
傳統的教學素材形式主要有文本、視頻、圖片、動畫等形式,并且對數字化教學資源要求也相對較低[3-4],沒有對素材資源進行碎片化、微觀化,很多是為做而做,沒有把素材按照為用而做,因此就產生了雖然課程建好,但實際利用程度很低,學生使用不方便,教師也不方便,最終成了“僵尸”課程。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對原有網絡課程進行大膽變革,充分使素材資源碎片化,并將相關素材進行二次顆粒化打包,形成微課、微視頻、圖片集、動畫包等實用的數字化資源,以滿足現代信息化教學需要。“食品微生物技術”課程資源在選擇時深入到了學生和教師中,針對難理解、抽象、微觀的知識點,運用動畫包、微課、微視頻、圖片集、微課件等形式來展示,減少文本使用。例如,課程動畫通常制作3個層次,能力要求逐漸提高:第1層次是通過實驗情景介紹、應用范圍講解讓學生對該部分有了較全面的了解;第2層次是對實驗操作的細節進行示范和強調;第3層次是對實驗操作中的步驟引入動畫互動,學生通過與動畫互動達到理論學習的目的,進而為下步實踐教學環節打下基礎。再如,數據信息充斥的時代,傳統課本難以滿足在線課程需求,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程團隊積極編制數字信息化教材,從根本上解決現行教材形式單一的缺陷,提高教材的適用性、趣味性,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數字信息化教材主要包括教材主體、習題、學習指導及二維碼對應的課件、動畫、視頻、微課等數字化資源,結合互聯網及云共享的優勢,迅速快捷地進行教學傳播、識別和反饋,提升教學質量,豐富教學環節[5]。
網絡課程一旦建設完成,往往就會形成一種惰性,對課程中陳舊或已不適用的內容不再做修改和更替,這對在線課程的正常使用是極其不利的。
“食品微生物技術”在線開放課程在建設過程中特別強調教學內容的正確和更新。例如,課程網站建設2016年以前微生物檢驗使用的國標為2010年版,到了2017年6月以后則使用了2017年的新國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素材,即使是在2017年6月以前完成教學任務,也要保證教給學生的是最新的、有用的、可信的內容。另外,還要及時與企業、行業接軌,將企業、行業中應用的新技術、新方法迅速反映在教學過程中,對網站內容及時替換和更新,保證教學內容的有效和教學正常開展。
在數字時代的今天,傳統教學方法已難以適應信息化教學的需求,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互聯網接軌,更新教師教學理念,讓教師作為“互聯網+教育”的先行者和受益者,必須迎合信息時代發展,創建新型數字化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方法和網絡優勢。
克服現有教學資源形式單一的缺陷,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建設立體化教材體系,靈活運用“積件”理論,提高教學資源的適用性,滿足學習要求。嘗試課堂與在線課程平臺同步,利用課程APP等,通過信息識別和反饋機制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方式改革。
課程建設期間打破以往的內容由淺入深的章節理論,改為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學設計。首先,以課程平臺管理、在線課程使用和推廣作為課程建設的橫向工作;以課程建設內容、素材、網站呈現形式、教學使用作為課程建設縱向工作。其次,結合知識點進行項目培育,開展學生“雙創”教育[6]。最后,運用戴明環原理,根據學習使用反饋不斷對在線課程進行調整修訂,進一步滿足新的教學需求。
依托互聯網實現學生在線自主學習,教師從臺前走到幕后,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指導者,引導通過學生或企業技術專家互相協作、交流、討論、辯論,共同完成教學任務,把在線課程與現場討論統一起來,把線下與線上的教學整合起來,實現真正意義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通過近年來的在線課程使用,受到了教師、學生、企業、家長的一致好評。在技能大賽、考試考核、考工考級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是,在線課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如與企業緊密性合作、特種行業微生物檢驗、微生物快速檢驗等方面還有待完善,這也是團隊下一步前行的目標。
[1]李艷麗,李瑋.“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教師培訓課程建設 [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35(9):175-177.
[2]管丹,黃一波.“互聯網+高等職業教育”問題探析 [J].百家論苑,2015(33):35-38.
[3]張靜.“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以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課程為例 [J].新課程研究,2017(2):46-48.
[4]王輝,劉云翔,榮祺.基于“互聯網+應用”的應用型本科網絡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J].軟件導刊,2016,15 (12):177-179.
[5]熊艷,王雅娟.“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制約因素與發展對策 [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36(1):38-39.
[6]楊彬.基于“互聯網+創業”模式的高職建筑材料課程資源庫建設研究與實踐 [J].建材與裝飾,2016(1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