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圖南,劉 亮
(浙江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浙江寧波 315100)
自從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以來。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已經成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指路明燈。顯然,如何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好思政課程是主要的,但在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中結合課程知識、專業技能知識,貫穿思想政治工作即“課程思政”教學全過程更為重要,任務也更艱巨。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1]。
現階段的“水產品加工技術”主要章節為水產品原料及鮮度判斷,水產干制品、腌制品、煙熏制品、冷凍制品、魚糜、水產調味料和海藻制品等加工制品的加工原理和具體工藝流程。內容上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主,即使在教學中加入課外拓展內容也主要以新技術、新工藝流程為主。專業教師對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重視程度也不夠高,專業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往往比較重視將一門學科中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講清楚,但是較少考慮到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意識的滲透和引領,甚至于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和任務,與己無關[2]。以水產品的冷凍、冰鮮制品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介紹冷凍保藏的原理、意義,以及冷凍制品具體的加工工藝和新技術的發展方向。在這些內容中很難加入思政元素,無法起到在專業課程當中貫穿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而關于冰鮮、冷凍水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應當遵守的各項規章制度和職業道德要求涉及的不多甚至有時會因為課堂時間的不足而將其跳過或在課程設計當中就沒有將其納入教學范圍。同時,當專業課教師想在課堂當中加入一定的思政元素時,常常會顯得十分突兀,與課程內容銜接不流暢,無法使思政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專業課程當中,無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好思政內容。最后,教學考核和評價體系中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引導性也不夠,長期以來學校存在將專業課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分塊的教學安排,對專業課教學的評價標準往往偏向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訓與傳授,而對通過專業課程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缺乏相應的制度規定和保障。在教學設計、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中也很少涉及具體的課程思政內容。在教學考核中沒有發揮相應的教學引導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2]。
“水產品加工技術”的課程思政體系構架離不開專業知識和實踐內容的設計創新,通過專業課程設計的完善,可以將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將專業課程作為思政課程教育的一個載體,以便立足于學科的特殊視野與方法,創新專業課話語體系,充分挖掘課程思政資源,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3]。
“水產品加工技術”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專業必修課,其涉及水產品加工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夠將目光從單純的加工原理、技術及工藝流程當中解放出來,拓展視野,能夠看到整個水產品產業當中還是有不少能夠涉及到思政元素的內容的。對于整個水產品加工行業來說,首當其沖的思政教學內容就是行業的職業道德、應當遵守的法律法規和各項標準。在加工技術的講授過程中,適當引入加工技術所需遵守的法律法規和標準,有利于學生對水產行業的標準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在水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常見處理細節的講授,讓學生了解水產品品質控制的關鍵點在哪里,知道細節對生產成本、對產品的品質有何影響。通過尋找不同的水產品加工案例讓學生學習,使之對如何正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有所了解:學習正面案例,吸取優秀的經營理念;評價錯誤案例,經過對案例進行剖析、解讀,找出錯誤的地方,討論如何改進。不斷的在專業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穿插案例,“潤物細無聲”地將課程思政內容灌輸給學生。
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建立長效育人機制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礎與前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德育教育,需要長期開展,潛移默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建立長效育人機制,是緊抓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是提高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有效手段[4]。“水產品加工技術”課程的思政要素主要以行業道德為主,通過引導學生樹立誠信生產、保證產品品質,讓消費者吃的放心等方面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認同感,為中國的食品安全事業輸送合格的人才。
生產加工專業教師注意生產加工課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并不等于生產加工課程思政化,也不是在專業課程或課堂結束后進行思政元素的引申和靠攏。而是要在整堂課當中融入思想教育的理念、目的、手段、技巧,應該是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當中去,實現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水乳交融、自然融合。也就是在學科專業的性質、本位不變的基礎上,挖掘其學理、價值、倫理等,作用于學生,讓其學會以專業為基礎,從中引發和專業相關的問題,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從而達成學生的全面成長。
生產加工課程有學科文化特點,有學科知識、運用知識的技術規范和實踐場所。教師在專業課程當中要善于結合學科文化特點,因勢利導,在生產加工課程學習過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每一門專業課程都是知識的積累,也是凝聚無數科學家探索過程、研究成果的結晶。從課程思政的角度上講,教師就要發揮學科歷史的豐厚教育資源。讓科學家、學者、大師的科學人生成就引導學生,教育學生。這顯然就是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所在。
科學的目的在于運用,在專業課當中學習科學知識最終也要運用到社會實踐當中。從課程思政角度來講,教師就要運用好實踐大舞臺,讓學生在運用知識過程中,增進對百姓情感、社會發展的理解,特別是對學科社會應用現狀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國情意識,促進社會責任感,提高自己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自己對社會的認知和人際交往能力,是綜合素質的提升。總而言之,知識的學習和運用,不僅僅是理智的自然知識學習過程,更是活生生的社會生活、人的思想行為和思維觀念塑造的過程。而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