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影
(大慶市薩爾圖區農業局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頂腐病是一種新型的農作物病害,其病原菌是串珠鐮孢亞粘團變種,能在玉米苗期及以后時期對玉米造成危害,使得植株矮小,發育緩慢,玉米葉變黃干枯、頂葉壞死、頂部畸形,果實小甚至無果實,莖有橫裂紋,根系短小等,給玉米帶來了極大的危害,造成減產甚至絕產的后果。頂腐病最早在1929年的美國出現,而我國在1998年首次在遼寧阜新發現,但在之后的十數年中危及過我國大多數玉米主產區。2005年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市玉米田出現頂腐病癥狀,2010年左右,大慶市部分縣區的農田發現該病。自此以來,頂腐病每年都會出現,并根據降雨情況發病程度有所不同,給大慶市玉米生產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2.1 病原。病原孢子呈長卵形狀,體積較小,其最適宜生活的溫度為25℃~30℃,如果低于20℃,則菌絲變色,生命活性降低。即使是在大慶地區漫長而寒冷的冬季,病原菌也能夠在土壤及作物秸稈、種子中過冬,保持“冬眠”狀態,并在次年溫濕度合適后成為新一代菌源。這些病原是通過玉米的新葉和破損處進入玉米植株的,并在其內部蔓延,進而形成病癥危害植株。事實上,該菌對很多禾本科植物都有較大的威脅,包括小麥、水稻、高粱等農作物以及同科的雜草。
2.2 發病條件。第一,不同的玉米品種抗病性有強弱之分,通常來說雜交品種對頂腐病的抵抗性更強;第二,不同地塊的玉米抗病性也有強弱之分,通常連年種植玉米、低洼、往年發病高地塊在玉米種植中頂腐病的發病率較高,病情更嚴重,非重茬、高地、往年非病情重發區的地塊種植玉米發病率低。以大慶市乃至黑龍江的經驗看,在雨水多、陽光不充分的年份,玉米頂腐病發病更嚴重。
3.1 及時有效診斷頂腐病。玉米頂腐病常見癥狀往往和玉米其他病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如元素缺失、蟲害、絲黑穗病等,對此應在出現癥狀時及時進行診斷,檢查是否是元素缺失,是否有害蟲為害等,在排除了其他類似病害后,則能夠進一步確認為頂腐病。
3.2 農業防治。可以采用農業耕作的方式來預防控制頂腐病的蔓延。第一,可以在玉米品種的選擇上下功夫,包括盡量選擇雜交的品種和抗病性強的品種;對于抗病性較弱的品種,則避免在低洼地帶種植,并盡量實行淺播的種植方式。第二,低洼地種植玉米,及時做好排水工作,防止田間積水,因為田間積水會極大地促進頂腐病病原體的傳播。第三,及時做好其他病蟲害的有效診斷和治療,以方便對頂腐病做出診斷,預防該病的傳播蔓延,因為頂腐病會伴隨病蟲害進行傳播。第四,及時拔除田間雜草,在除草時盡量減少對玉米的損害,以防病原體通過禾本科雜草進行傳染,進而對整個玉米田帶來危害。第五,合理施肥,建議在大喇叭口期就進行施肥,以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第六,對患病的玉米植株,要及時拔除其周邊雜草并進行施肥,如該植株病情嚴重或本身能夠結果的預期不大,則直接進行拔除。
3.3 藥劑防治。玉米頂腐病的病原體是串珠鐮孢亞粘團變種,應針對該病原體選定適宜藥劑進行抑制和防除。
3.3.1 對種子進行藥劑包衣,能夠在其生長的初期就將病原體隔離。種子包衣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已經普遍采用,在耕種之時,土壤中普遍存在大量不同類型的病原體,通過對種子進行藥劑包衣,使得種子周邊的病原體得以殺死,促使其生長中難以被入侵。
3.3.2 發現玉米頂腐病癥狀之后,應當及時用藥劑進行合理的噴灌,以消除病原體,使病情得以緩解。在藥劑的選擇上,可以選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這兩種藥劑對串珠鐮孢亞粘團變種的殺傷力極大。噴灌方式是自上而下,這與病情多集中在玉米頂尖有直接的關系,每棵玉米的噴灑藥劑量在80ml以內。在第1次噴灌后,間隔15~20d再進行第2次噴灌,以進一步對病原體進行消滅,提升作物產量。
玉米頂腐病這一新型玉米病害,要根據其發病原理和特點,針對性地采用藥劑噴灌、種子包衣、種子選擇、田間管理、加強施肥等措施來防治,頂腐病對大慶地區玉米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