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琴
(太原第七職業高中 山西 太原 030000)
中職學校現行的課程存在許多弊端,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更不能貼近學生的實際,因此,造成中職學校的老師感覺學生不好教:學生上課睡覺,對所學課程不感興趣,理論課聽不懂,操作技能課沒新意,實踐課任務完成了,但不知道如何應用。學生沒有一個整體認識,結果是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又感覺沒學什么,給他們就業帶來了困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發展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同時,十九大報告也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此,筆者認為有些問題是需要國家進行調整的,而有些問題是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不斷改進完善的。
筆者在校內及校外進行過幾次培訓,感觸最深的就是職業教育必須進行校企結合,一方面是定點培養,與市場零距離,把握好學生的專業訓練,更重要的是與行業標準的接軌。例如參加的 《網絡布線》培訓,也是完成一個個任務,任務很小,人人都能完成,其中給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不是培訓老師的示范、講解,而是他們評價中的標準化評判。任務是完成了,但不合格,原因就在于操作不規范。這恰恰是教學中所欠缺、所忽視的。大多數教師授課時只注重課堂任務是否完成,目標是否達成,關注的重點是學生是否學會,而沒有關注其操作過程,或忽視,或有些標準、規范等內容教師也未必清楚,這就造成了教出的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并不合格。
這種現象肯定不是個例,尤其是計算機專業,軟硬件技術的更新升級快,所授知識可能教師自己當時都沒學過。現在所進行的教學,教師要自己先下功夫學,可這樣只是學會相關軟件的理論及操作,但實際工作中是怎樣的要求,教師并不清楚,這樣科學、規范怎么能實現?這就造成教學與實際應用脫節。有些是專業課老師通過參加各類省級、市級的競賽,由其評分標準以及在一次次失敗中總結出來的,有些就需要教師自己去企業參加相關的培訓才能獲取有關的標準知識。老師如此,那學生在規范上肯定也達不了標。因此,校企結合并不簡單地是學校和企業的聯合辦學,而更應該是標準化、市場化的結合。
不可否認,教師在專業業務技能上是有缺陷的,教師和社會是脫節的,筆者認為這在中職學校是很普遍的現象。教師會教學,但讓一名老師修理汽車,他可能修不了,這也不是笑話。若請修車師傅教學,他雖然能修車,卻又不會教學,理論知識不系統。我們國家欠缺的是德國那樣的專業技能培訓。在培訓中,我們也聽到和分析過很多職業院校改革的案例,比如廣州的一所職業學校,它們所實施的有效改革就是進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根本途徑。學校建立了由學校、行業協會、企業等三方的領導、專家組成的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引企入校,不斷探索新的教學實訓模式,確保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學生、學校、企業、社會多方共贏。其主要內容有:①與學校簽訂訂單班培養;②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備、原料,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并指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③企業優秀管理者或者技術人員到學校授課,同時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④接受學校畢業生頂崗實習與就業。教師在這樣實際的企業實踐中成長起來,了解并熟悉生產流程、行業標準、規范化操作,其自身的理論與實踐兼備了,所教學科受學生歡迎,學生也受到企業歡迎,學生實習就業解決了,形成了良性循環。但現在全國又能有幾所這樣的學校。那么在現有的環境下,教師怎樣使自己成長呢?
現在,國家提供給教師企業實踐的機會,教師會有收獲,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解決教師理論與實踐脫節的途徑。但有些又難以推廣到教學中,比如 《網頁設計》課程,教師按課程教材教授,布置任務,但實際設計制作時,需要用PS出圖,裁剪后設計出網頁框架,用DIV+CSS編碼,再設計數據庫建動態網頁,教師在校所教只是靜態網頁,還不涉及編碼,這對學生有些難度,這樣就造成了所學知識技能在實際設計中應用不上的困擾。當然,這也是打基礎,但學生不這樣認為,他感覺實際應用中不這樣設計,就沒必要學。
暑假時,筆者進行過一周的課程資源開發的培訓學習,講座的幾位專家不論是談“做中學”還是“項目教學”,都談到了教學設計。從課程定位,培養目標,課程設計理念,教學方法、手段,課程考核方案等等,都明確了中職學校要以行動為導向教學,學的內容是工作,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協調者,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獨立獲取信息,獨立制定計劃,獨立實施,獨立評估”,在自己“動手”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不論從哪方面來說,職校教師的確應該重塑教學理念,結合工作要求和實際情境,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實訓內容與目標的設計、作品的評價,以及在實訓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尤其應該著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也應該重點強調,中職生絕不是被動的“知識存儲器”,也不是被動的“技能機器人”,經過職業教育,中職生要從一個“生物人”成為一個社會所需要的職業人,但又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職業人,而是一個要生存、要發展的社會人,因此,職業教育既要教專業能力、方法能力,還要培養社會能力。
所以,中職學校課程內容的改革、教學的改革已成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按照工作過程順序開發課程,就業導向教學模式下的專業課程教材,應徹底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務為核心的項目模式,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項目來構建相關理論知識,并發展職業技能。每個項目的學習都要求按典型產品為載體設計的活動來進行,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同時按社會需求、崗位職業素養培養學生,是凸顯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開發的突破口,如果能以一個典型職業活動設計課程,學生上課就不會打瞌睡,教師也興致勃勃,這樣教學效果會好很多,對學生就業,對他們走上實際工作崗位大有益處。作為老師應及時更換教學內容,補充現今企業所用到的知識技術,根據企業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內容整合,達到“按需培養,按需開課,按需施教”的要求,使學生達到“理論基本夠用,操作技能比較熟練,就業市場熱門搶手”。在學習的同時,主要在落實,教學的改革還需我們實踐、完善、再實踐,有的困惑,有現實條件的制約,有的知道存在問題,但需要時間來探索解決,希望中職教育能夠探索出一條前景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