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蕾
(衡水學院生命科學系 河北 衡水 053000)
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河北省衡水市境內,屬于內陸淡水湖泊,是由草甸、沼澤、灘涂、水域、林地等多種生境組成的天然濕地生態系統,景觀獨特,是鑲嵌在華北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為使濕地的生態功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娛樂身心、陶冶情操,將地域景觀特色和鄉土植物引入綠地,對形成獨具特色的低維護、低投入、豐產的城市生態景觀具有重要意義。
讓自然與人文充分結合,建立景觀與生態融合的板塊,同時加入生態廊道,增強源地之間、景觀組分之間的連接程度,有利于保護區功能的發揮和生物多樣性的維持,使不同的植物和動物群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又有歸于自然的景觀,達到生態與景觀的最佳結合。
2.1 讓自然做工。設立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區,根據地帶性規律、生態演替及生態位原理選擇適宜的先鋒植物,構建種群和生態系統,實行水體、土壤、植被與生物同步分級恢復。創造擬自然條件,并減少人為活動的涉入,使系統進入穩定狀態,為人類營造一個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景觀,讓人們充分了解濕地恢復的過程,教育人們更加珍惜與保護濕地。
2.2 濕地生境恢復。濕地生境的恢復包括濕地基地恢復、濕地水質恢復和濕地土壤恢復等。濕地生境恢復的目標是通過根據水文具體條件劃定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區,改善近水域的生物和水質的狀況,以及依次劃定生境改良區,改善土壤的鹽堿和肥力,以保證該區域植物的豐富,提高生境的異質性和穩定性,創造適宜濕地生物繁殖、生長、棲息的環境條件。
2.3 濕地生物恢復。濕地的生物恢復主要是在恢復區和改良區通過物種選育、培植、引入、保護等一系列措施,使其群落結構得到優化配置,為動物和微生物的遷入和定居提供場所。
2.4 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恢復。劃定不同的生態恢復區域,構建生態廊道。研究表明,在廊道寬度為60~100m時,對于草本植物和鳥類來說,具有較高的多樣性和較多的功能性;能夠滿足動植物遷移和傳播,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功能;是滿足鳥類及小型生物遷移和生物保護功能的道路緩沖寬度;同時也是許多喬木種群存活的最小廊道寬度。
3.1 鄉土、果蔬和野生的交融。在植物景觀的營造上,首先尊重鄉土植物,其次選擇一些適合本地生長的果蔬和野生植物,使人們在閑暇之余游覽風光時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通過利用野生植物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打造衡水湖特色產品,如衡湖甜梨、衡湖綠色野菜系列等。
3.2 湖中島嶼——鳥的棲息地。濕地往往是鳥類的棲息地,其中島嶼在保護鳥類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利用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建設島嶼生物群落,選擇、栽植鳥類喜食的漿果類植物,吸引水禽來此棲息,增加島嶼物種的多樣性和豐富度,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此外,島嶼可以成為湖區景觀視線的焦點,每當鳥類展翅飛翔的時候,湖中島嶼成為吸引游客前來觀賞的亮點。
3.3 文化融入空間。在景觀游覽區為集散人流以及為游人提供駐足休息的空間,結合停車和游人視線分析,建文化廣場,在游人駐足休息之余能夠了解衡水的歷史文化以及衡水人民的當代精神風貌。主要通過鋪裝、花架、景觀小品、座椅等服務設施的材料和形象的設計得以體現。
3.4 突變的韻律與節點景觀設計。考慮到吸引游人視線以及為游人提供一個深刻的印象,對游覽路線景觀視線進行分析,在視覺焦點處設置建筑、小品,以吸引游人視線和展現地方特色。在游覽路線的植物配置上,利用突變的韻律為游人留下深刻印象。
4.1 植物配置的原則。在保留現有長勢良好的物種前提下,引入適應性強的先鋒物種及生長期長、景觀效果好、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樹種,形成模擬自然生境的植物種群結構。
4.2 選擇植物種類。適合的喬木樹種包括刺槐、苦楝、梨樹、臭椿、棗樹、垂柳、旱柳、紫穗槐、沙棘、接骨木、無球懸鈴木、國槐、金枝槐、金葉槐、刺槐、黃櫨、梨樹、柿樹、海棠、山楂等;適合的草本植物包括馬藺、鹽芥、地黃、蒲公英、苦賣菜、紫花地丁、中華結縷草、金色狗尾巴草、大狗尾巴草、野菊、早熟禾、狗牙根、白茅、針茅等;適合的水生植物包括石菖蒲、香蒲、荷花、燈心草、蘆葦、千屈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