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波+楊紅梅
【摘要】發展特殊教育是一項全社會的事業,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特殊兒童在身心發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對于他們的學校教育,家長更要參與其中。文章通過觀察訪談,了解了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為特殊兒童家長參與以及特殊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建議
一、引言
1994年“世界特殊教育大會”上通過的《薩拉曼卡宣言》中指出:家長和教師應共同分擔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教育。特殊兒童就是由于身體或心理上的障礙對教育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對于他們的學校教育需要家長更為積極地參與。家長參與就是家長通過不同形式參與教育教學活動,配合教師工作,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支持學校的計劃。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不僅有利于特殊兒童的發展,也有利于學校教育的發展。
二、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不一致
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往往會有一些矛盾,而這多是由于雙方教育觀念不一致導致的。教師對特殊兒童的培養多針對其障礙進行適宜的教育訓練,并關注習慣培養、道德教育。而家長則更多關注特殊兒童的學習內容和成果。這也導致家長和教師在培養理念、培養方式和內容上產生分歧,不利于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實現。
(二)參與意識弱,觀念落后
就家長而言,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家長沒有自信,而且他們覺得孩子在學校就應該完全由教師負責,這導致家長很難主動參與到學校活動中。而許多教師在實踐過程中,認為家長過多參與是在監視和挑毛病,家長的介入會擾亂自己的教學,所以教師會不同程度地抵觸家長參與。當前特殊學校辦學思想較落后,例如班級超額,對孩子的補償性教育沒有足夠重視等。
(三)家長參與的表面性
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在深度和廣度上存在表面化。理論上,家長參與內容廣泛,有家長會,在人力、物力上支持學校,參與學校管理等;參與形式也從形式上的參與、交流式參與一步步深入到管理式參與。然而,現實卻是特殊兒童家長多只限于參加一些簡單的家長會、運動會等活動,并且不能真正融入活動中,多以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參與形式主要為形式參與和交流式參與,這種參與多浮于表面。
(四)家長參與的被動性
特殊兒童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時,處于一個消極被動的地位。家長不能積極地投身到教育事業中,不能主動地參與學校教育,不能主動尋求教育支持,不能為特殊教育提供資源和幫助,而是在學校要求的情況下或者在處理事務時有必要的交流的情況下參與到學校教育中,這樣的家長根本不能發揮什么作用。
(五)家長參與的非理性
家長參與的非理性是指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所持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違背了教育規律和兒童發展規律,給學校教育的發展和兒童的全面和諧發展造成了消極的影響。通過觀察,特殊兒童家長參與的非理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對教育和訓練內容的非理性參與,對教學方式的非理性參與,對兒童意外傷害的非理性參與等。
(六)家長參與缺乏制度保障
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較晚,在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這一方面發展更是不盡如人意,在家長參與的實踐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保障。大部分家長甚至很多教師都不了解教育部門或者學校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是否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沒有規章制度的限定和保障,許多家校合作敷衍了事或流于形式,導致家長和教師越來越沒有參與的積極性。
三、促進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建議
(一)國家層面
1.完善法律法規。(1)學校教育過程參與權。特殊兒童家長享有參與學校教育過程的權利。家長有權參與孩子的醫療診斷、障礙鑒定、教育評估、教育安置以及個別教育計劃制訂的過程。家長對鑒定結果存有疑慮時有權要求再次鑒定等。(2)學校教育監督權和評價權。特殊兒童家長可以通過參與學校管理、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安置和學校的重大決策過程中等,行使監督權和評價權。
2.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的監督機制。為了維護特殊兒童及其家長的正當權益,可以通過建立監督機制把家長參與的情況作為學校的一項考評標準,以監督和約束學校的行為,并且可以提供針對性的措施解決家長的疑問和學校存在的問題。
3.從物質和精神上為特殊兒童家長排憂解難。由于特殊兒童的缺陷,從診斷、治療、康復到教育等都花費較大,家庭壓力較大,并且家長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特殊兒童家庭補助機制,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同時做好特殊教育的宣傳,使社會正確認識、平等對待特殊兒童,減輕家長的心理負擔。
4.鼓勵和幫助學校與特殊兒童家長合作。經費方面,政府可以撥款或者動員各方力量捐助特殊學校,使學校有更大的能力為家長提供更好的參與條件;提供技術支持,為學校配備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或巡回教師。
(二)學校層面
1.學校管理層。(1)建立家長參與特殊教育的良性運行機制。一是建立家校信息互通機制,學校主動地向家長傳達學校教育情況,家長直接參與學校教育了解孩子的情況。二是特殊兒童家長和教師一起商討,進行學校民主管理和決策。三是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確保家長能夠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和決策中。(2)成立“家長參與”實施小組。成立“家長參與”實施小組,專門負責制定家長參與的實施內容,并將任務分配具體落實,形成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制度,開設有利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組織。(3)拓寬學校和特殊兒童家長的聯系渠道。家長和學校及時密切地聯系會減少很多誤解,也更有利于特殊兒童的教育。因此,拓寬學校和特殊兒童家長聯系渠道是勢在必行的。下面列舉幾種方法。①開展多樣化的家長會。例如形式上可以是交流式,也可以是展示式,如展示孩子的作品等;聯誼式,如教師、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表演等,在歡樂中交流。②舉辦“家長日”活動,類似“家長開放日”,可以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學校經歷完整的一日學校生活,使家長更了解學校教育、生活。③設置家校聯絡員,讓家長們共同選出一位關注學校教育的有能力的家長作為聯絡員,肩負起溝通家長和教師雙方的重任。④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學校網站、論壇、班級群等促進溝通交流。(4)鼓勵家長組建家長團體。學校鼓勵幫助特殊兒童家長組建家長團體,便于特殊兒童家長之間咨詢交流,資源共享,同時也有利于家校關系更加融洽。(5)對教師進行培訓。學校要對教師進行特殊教育的專業培訓以及家長工作的相關培訓,以便教師有知識、有技巧能與家長進行更好的溝通交流。endprint
2.教師。(1)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觀念。①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幫助家長正確認識殘疾,尊重和保護特殊兒童的權益。②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尊重兒童個性和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③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引導家長發展孩子的潛能,注重習慣培養、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道德教育等,讓孩子全面發展,而不是過度注重學習成績。(2)創造良好的參與環境。教師平等對待家長,主動了解家長的需求,熱情地溝通交流,盡可能地消除溝通過程中的障礙,為家長創造一個輕松、舒適、自由、開放的參與環境,加強家長參與。(3)幫助家長掌握特殊教育相關知識、技能。一個很好的途徑是可以通過學校創辦的家長學校,教師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上選擇家長迫切需要的知識技能進行講授示范,滿足家長對特殊教育知識的迫切需求。
(三)家長層面
1.充分認識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使孩子進入學校學習,仍然需要家長的關注和配合,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盡力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例如,特殊兒童在校一般會有針對自身的障礙進行的訓練,而家長也需要掌握相關方法,便于在家中鞏固孩子的訓練內容。
2.充分發揮主動性。特殊兒童家長要主動地有意識地了解教育資訊,如相關的政策、權利、義務等;主動熟悉學校的管理、課程設置等;主動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學習情況、教育計劃是否適宜等。家長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主動參與學校教育才能真正發揮家長參與的作用。
3.積極參與學校教育過程。特殊兒童家長除了參加家長會,協助學校有關活動,還要積極地參與到特殊兒童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以及教育安置等教育過程中,保證特殊兒童在校接受最適宜的教育。另外,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最可行的是參與學校決策,起到監督的作用,促進學校的發展,有利于特殊兒童接受更好的學校教育。
我國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處于發展初期,許多方面都需要建立和完善。促進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需要國家、社會、學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我們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支持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為家長參與鋪一條平坦大道。
【參考文獻】
[1]劉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槪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
[2]李術.論特殊兒童家長參與家庭教育[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3]王巨章.新形勢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整合[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4]王紅.我國家校合作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5]王小慧,陳振華,杜文婷.輔讀學校教師與特殊兒童家長的家校合作觀比較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12):12-15.
[6]袁小俊.特殊教育離不開家長的積極配合[J].中國教育與社會科學,2008(01):81-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