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靜
【摘要】在翻譯中,我們不能簡單地以絕對忠實的原則來衡量一部譯作的好與壞,因為兩種語言、原本和譯本、作者和讀者之間本來就存在著時間、空間、地域、環境、語言、文化和受眾的障礙,創造性叛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脫穎而出。文章試借助實例來對創造性叛逆這一翻譯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做出闡釋,以期促進法漢翻譯的發展。
【關鍵詞】創造性叛逆;翻譯;理論;實踐
一、引言
論及創造性叛逆,我們不得不提及這一概念的提出者法國學者羅伯特·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他曾說過:“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叛逆。”翻譯賦予了作品第二次生命。“翻譯中的創造性表明了譯者以自己的藝術創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現原作的一種主觀努力,翻譯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達到某一主觀愿望而造成的一種譯作對原作的客觀背離。”在翻譯中,創造性和叛逆性實際上不可分離,它們組成了一個和諧統一的有機體。
二、創造性叛逆的呈現形式
第一,有意誤譯。目的是迎合譯語讀者的文化心態和接受習慣或引進外來文化的模式和語言方式,故意不忠實原文或違反譯語的語言規則進行的翻譯。如傅雷將Le père Goriot譯為“高老頭”,而非“高里奧老爹”,傅雷故意不忠實原文,對原文進行了創造性叛逆,卻收效甚佳。
第二,轉譯。借助一種外語(亦稱媒介語)去翻譯另一外國語的文學作品,即不是直接把原作翻譯成本國文字,而是依據外語譯本進行的翻譯。在大多數情況下,轉譯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手法。
第三,拼譯。通過參考不同的版本、注釋本和多種外國或本國的譯本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的翻譯。
第四,方言譯。用不同的方言對同一作品進行的翻譯。
第五,改編。不僅包括作品文學樣式、體裁的改變,還包括語言、文字的轉換。
第六,節譯。為了與譯語的風俗、道德觀念保持一致,迎合譯語讀者的審美情趣,或出于政治等因素的考慮,刪除與重要情節關系不大的語句、段落甚至篇章,但所有的句子都是依據原文縮寫的翻譯。
第七,編譯。編譯與節譯有許多共同點,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編譯的作品既有依據原文編寫、改寫的,又有出于某種考慮對有些內容進行刪除的,也有譯者添加的。
三、創造性叛逆的接受標準
(一)符合知識的客觀性
知識的客觀性是一切理解活動的基礎。翻譯活動中,在強調譯者主體作用的同時,還必須注意知識的客觀性等問題。“原文文本視域本身就包括了知識的客觀性,是作者生存環境與生存方式的反映。”對于譯者來說,他的前理解中也包括了這種知識的客觀性。所以,在譯者與作者通過文本的對話交流中,由于兩個視域的沖突與碰撞而產生的創造性叛逆,其可接受性很大程度上也必須依靠知識的客觀性作為評判的尺度。
例如Pour ou contre la mondialisation?(全球化,支持還是反對?)一文中的句子:La mondialisation qui est en cours——irréversiblement, est qualifiée dé conomique.Sil ne sagissait pas de celle-là, je crois que je serais en faveur.
翻譯1:正在進行中的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它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全球化不涉及經濟的話,我想我會支持全球化。(筆者譯)
翻譯2:正在實現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被稱為經濟的全球化。如果只是經濟的全球化,我想我是不會擁護的。(胡佳老師譯)
這段里面的“Sil ne sagissait pas de celle-là, je crois que je serais en faveur.”是一個難點。筆者的譯句正是在翻譯時沒有動腦筋,嚴重違背知識的客觀性的結果。正如許均老師所說:“有的譯者以創造之名,行背叛之實,翻譯時不細讀原作,不顧及原作的底蘊和風格,隨心所欲地加以處理,尤其是涉及形象比喻、情感表達細膩、語言表達形式獨特的文字,往往添油加醋或大而化之。”細想一下,全球化本來就是以經濟全球化為主,而且經濟全球化是現如今不可逆轉的趨勢,如果沒有了經濟全球化的話,那么全球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原文的作者,《今日中國》的編輯,肯定支持全球化。而筆者曲解了他的意思,譯成了相反的意思,嚴重違背了知識的客觀性。而在胡佳老師的譯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很巧妙地處理了這一句的翻譯,他采取了將否定移位的方法,這不僅符合知識的客觀性,同時也準確地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二)符合理解的合理性與解釋的普遍有效性
翻譯活動是十分復雜的思維活動,是一個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的過程。“一般而言,理解與解釋活動都是從個體開始的,因而帶有較強的個體特征。然而,個人的理解與解釋都帶著各自的前理解或偏見去參與文本對話,有時難免會有偏狹的看法,其解釋就不具有普遍可接受性,所以在個人理解與解釋中還應以社會理解為參照。”原文本中的一些空白和不定點是譯者創造性叛逆的源泉,其理解和解釋要符合其普遍可接受性。
例如:Hong Kong ne ressemble pas à la Mandchourie.
翻譯1:香港和滿洲里之間并沒有相似性。(筆者譯)
翻譯2:但香港就不同于東北地區。(胡佳老師譯)
筆者將“Mandchourie”翻譯成了“滿洲里”,也許很多讀者還不能理解“滿洲里”指的是什么地方。而胡佳老師將其翻譯成“東北地區”,使人一目了然,符合理解的合理性和解釋的普遍有效性,因為具有更強的可接受性。
(三)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原文文本是一個開放系統,譯者對一些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翻譯,但翻譯活動不同于一般的解釋活動,它不是完全自主性的活動,有文本的定向性與框架性的制約性。”原文文本的定向功能與框架制約是理解活動和解釋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作為譯者必須給予尊重。在翻譯Pour ou contre la mondialisation?(全球化,支持還是反對?)一文時,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作者的立場——支持全球化,否則則違背了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四、結語
創造性叛逆的提出和發展來自譯者主體性意識的覺醒和確立,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僅僅依靠一種翻譯理論,如創造性翻譯理論,是絕對不能收獲一篇完美的譯文的。所以,我們要將幾種翻譯理論、策略或手段結合起來,以期更好地追求原文與譯文之間的相互統一,使原文的第二次生命——譯文的生命更加持久。
【參考文獻】
[1]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37.
[2]呂俊.后現代文化語境下的翻譯標準問題[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03):41-45.
[3]許均.“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24(01):8-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