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倫卉
摘要:指出了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各行各業都在致力于企業文化建設,而林業企業的文化建設整體是比較滯后的。分析了當前林業企業文化建設滯后的原因,推介了塞罕壩精神,并由塞罕壩精神探討了林業企業文化的建設問題,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塞罕壩精神;林業企業;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3-0014-02
1 林業企業文化建設滯后的原因分析
1.1 對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具有導向作用、約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勵作用、陶冶作用、輻射作用等,現代社會已進入文化致勝時代,企業文化建設已成為企業競爭策略之一。但在林業企業,很多人對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還缺乏應有的認識,主要存在著兩種誤區,一是“無用論”,二是“無關論”?!盁o用論”認為林業企業文化建設對企業發展沒什么實際用途,是“空對空”的東西,只是花架子、擺設,遠不如業務工作重要;“無關論”認為林業文化建設是與自己無關的事,認為林業文化建設只是主管部門的事,是領導的事,普通干部職工只需作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因此對林業文化建設持事不關已、置身事外、漠不關心的態度。
1.2 對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認知不夠
一般認為文化由三個層面構成:物質文化層(外顯層、表層)、制度/行為文化層(中間層)和精神文化層(內隱層、核心層),企業文化建設也包括物質文化 、制度/行為文化 、精神文化層三個層面的內容,應從三個層面共同推進。但不少林業企業對企業文化建設內容的理解只停留在物質層面上,認為企業文化只是企業標識、產品包裝或標語口號、文體活動等形式化的內容,而對企業文化的制度層面、精神層面缺乏正確理解和認識,沒有注重對價值觀、理念識別的設計,頂多有一個標語式的企業精神,卻還是千企一面的,沒有林業企業特色。
1.3 對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把握不準
林業是以培育、保護、利用森林資源為主業的綠色事業,是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的主體,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己任,必須注重生態效益;林業又是一項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性事業,要為全社會服務,必須注重社會效益;林業又是一個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之一,注定要以經濟效益為目標。林業文化的建設理當圍繞林業企業的工作重點開展,要協調好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當前有些人對林業文化建設的重點把握不準,也沒有制定長遠的統一規劃,沒有把企業文化戰略編入企業發展規劃的整體戰略中,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
1.4 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動性欠缺
當前,大多數林業企業進行文化建設的主動性比較欠缺,林業企業文化建設和教育仍處于靠上級推動的狀態,主動創新的少,被動應付的多,對結合單位實際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創造性地建設具有林業特色的文化的探索不夠,缺少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既沒有形成整體合力又缺乏生動活潑以及讓群眾喜聞樂見的素材與活動形式?;蛘吒阋恍┟孀庸こ?,看似熱熱鬧鬧,實際能促進企業發展的文化建設少之又少。
2 塞罕壩的林業企業文化
盡管林業企業文化建設整體比較滯后,但也有成功典范,這就是塞罕壩實驗林場。
塞罕壩實驗林場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經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年均氣溫-1.40 ℃,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30.9 ℃和-42.8 ℃。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實驗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以永不言敗的擔當和堅韌不拔的斗志,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堅持植樹造林,同土地沙化做著頑強的斗爭,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昔日的曠野荒郊,成為美麗的塞外新城,創造了“變沙地為林海,讓荒原成綠洲”的人間奇跡,鑄就了林業建設史上的綠色豐碑,塞罕壩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如今,塞罕壩林場發揮出了巨大的生態效益(每年為灤河、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m3,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萬t,釋放氧氣54.5萬t,可供199.2萬人呼吸一年之用,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突出的社會效益(弘揚時代精神、示范推廣作用、助推區域發展)和顯著的經濟效益(當前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為202億元,一年門票收入4000多萬元,林場生產、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全場大多數職工在縣城都有了自己的樓房)。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三贏。
塞罕壩三代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軀譜寫了一曲史無先例、可歌可泣、催人淚下的創業華章,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生動范例,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成功實踐,充分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想,更為林業行業文化建設樹立了標桿,指明了道路。當前,塞罕壩林場的物質文化建設卓有成效,森林覆蓋率達到80%,林木總蓄積量達到1012萬 m3,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大型真菌179種、植物625種,在可持續發展觀引導下,人和自然得以和諧發展。而塞罕壩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已深入人心,塞罕壩精神更是成為了林業企業乃至全社會學習的榜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原塞罕壩精神是:勤儉建場、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這是在塞罕壩建場30年之際,由熟知塞罕壩建設發展歷程的原國家林業部副部長劉琨幫助總結提煉的。新塞罕壩精神是: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這是前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于2010年6月在塞罕壩調研后,在原塞罕壩精神基礎上凝練提升而成的。
3 加強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建議
3.1 轉變觀念,提高對林業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林業企業文化建設整體滯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對林業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所以,要加強林業企業文化建設,首先要廣大干部職工認識到林業企業文化建設重要性,要轉變觀念,摒棄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無用論”、“無關論”,積極投身到林業文化建設工作中。塞罕壩實驗林場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文化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若沒有塞罕壩精神的引領,絕不可能有三代塞罕壩人的堅持,更不可能有塞罕壩的巨變。endprint
3.2 加強學習,全面推進林業企業文化建設
一是加強理論學習,要了解文化的結構,明白林業文化建設應從物質文化 、制度/行為文化 、精神文化層三個層面共同推進,這樣才不至于產生無從下手的窘境或只是流于口號標語的表象;二是向塞罕壩學習,塞罕壩55年的創業史奮斗史也是林業企業文化建設史。塞罕壩當前的物質文化豐富,森林覆蓋率高、旅游資源豐富,已經基本形成“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產業鏈,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塞罕壩的制度/行為文化規范成熟,塞罕壩把資源管護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頭等大事,把保護森林資源安全上升到事關塞罕壩生死存亡的高度,制定實施了一整套防火方面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建立了一系列有力的預防舉措和嚴密的監測網絡;塞罕壩“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精神更是林業行業乃至各行各業學習的榜樣。
3.3 把握重點,抓住生態文化建設的“牛鼻子”
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應是加強生態文化建設,要將生態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使之成為自己經營的指導思想,貫穿到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以實現人、企業、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意識、價值觀、行為規范、道德風尚、規章制度、精神面貌等。生態文化建設不以經濟利益作為主要目標,但是,生態文化建設卻有利于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塞罕壩當前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三贏”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塞罕壩建場之初,就高瞻遠矚確立林場生態公益事業單位屬性,沒有單純追求木材生產和經濟功能,而是把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生態領域科學研究放在重要位置,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3.4 創新機制,增強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動性
只有林業企業主動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才能得以持續進行,如何增強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只有創新機制。比如改革政績考核體系,將文化建設的績效納入各單位及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還比如制定激勵政策,采取物質激勵、目標激勵、反饋激勵、強化激勵、成就激勵等激勵方式鼓勵廣大干部職工積極投身林業文化建設工作中來。同時,還應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活動,不斷創新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使林業文化建設的內容滲透到林業系統每一位干部職工的一言一行當中,并內化為每個干部職工的自覺行為。塞罕壩定期開展青年“艱苦創業”教育和召開青年座談會以及“我為發展獻良策,共建美麗塞罕壩”金點子有獎征集活動等,極大地增強塞罕壩人進行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
4 結語
塞罕壩精神以艱苦創業為核心,以科學求實和開拓創新為支撐,以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為價值取向,構成了一個內涵豐富的完整體系,它既充滿了塞罕壩人獻身“綠色事業”的豪情壯志,又體現了塞罕壩人特有的理想追求,更是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標桿。林業企業只要以塞罕壩為榜樣,忠于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牢牢把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記在心間,就一定能促進林業企業文化的建設,就一定能夠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闊征程中續寫塞罕壩的綠色傳奇。
參考文獻:
[1]文亞平.關于林業文化的理性思考[J].林業與生態,2013(1).
[2]應亞丁,諸煒容.淺談林業文化建設[J].中國農業信息,2013(9S).
[3]劉 勇,朱永法.加強林業企業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林業經濟,20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