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瀾
2017年10月,我在武漢參觀一所學校的創客實驗室時,遇到了一個穿著粉紅色連衣裙的智能機器人。我詢問在場的工作人員:“這樣的機器人賣多少錢?”還沒等工作人員回答,機器人說話了:“干嗎談錢?談錢傷感情!”太有意思了!機器人的回答貼切且幽默。我聯想到谷歌新智能“AlphaGo Zero”零起步,自學圍棋,三天自我對弈490萬盤棋,便以100∶0的成績擊敗“前輩”——AlphaGo。此時,我的頭腦里突然蹦出“機器學習”和“學習機器”這兩個字面相似、字義不同的詞。所謂機器學習,通俗地說,就是機器以人類的思維方式進行計算(機器向人類學習),是人工智能的一種表述方式。而“學習機器”,就是我們最不愿意見到的,但時不時會出現在當下的課堂中,表現為沒有學習興趣,沒有情感體驗,沒有心靈的共鳴與快樂,機械地完成大量且重復的作業的學生。
歷史告訴我們,經驗的積累是何等之重要!但現在問題來了,AlphaGo Zero(把zero翻譯成“元”就是將其比擬為人類大腦的神經元)憑什么從零開始,只是通過自我積累,就把記住人類3000萬棋譜的AlphaGo這個經驗型選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及教育的未來——必須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更多地開展各種生活化的主題學習活動,讓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并帶著情感完成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解決生活中稍復雜的真實問題,進而養成創造性思考的習慣。
那么,什么是深度學習的課堂?有深度學習發生的課堂,一定是自由的,這種自由,是在規則前提下的自主和自覺。有深度學習發生的課堂,必須是多元和開放的,學習的內容多元,學習的方式多樣,學習的評價綜合且開放。有深度學習發生的課堂,倡導合作與分享,師生、生生是學習的伙伴,是一種平等、互惠共贏的合作關系。
我們對于深度學習的研究,具體來說:一是更多地選擇基于兒童生活情境的學習內容,即有意識地從各學科中選出與兒童生活相關聯的內容然后開展研究;二是積極探索深度學習的實踐路徑,研究從教學設計到學習評價的各個環節;三是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在注重物質環境調適的基礎上加強數字化學習空間的設計與運用;四是重視多層級學生共同體的建設,既有課內學習小組、跨班跨年段的學習共同體,又有校外社區、親朋生活圈基礎上的自組織學習共同體;五是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學習成果的創意表達,弱化教師、家長在兒童成果表達中的包辦式幫助。
2017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的主題是“共存共創:學習共處與合作”,我們認為,共存共創正是深度學習的特征之一。要創建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課堂,就要重視兒童思維深度、廣度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并進一步強調學科統整模式下的知識關聯和協同研究式學習中知識的深度運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