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把握時機,尋找教育的切入點及結合點,將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日常道德教育的“真實性”。從具體操作層面來說,可以通過捕捉社會新知、聚焦身邊故事、直面思維碰撞等方式、走進學生的心靈,實現與學生的深層次溝通,促進學生的德性生長。
【關鍵詞】學校道德教育;學生需求;社會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9-0079-02
【作者簡介】陳功,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南京,210000)教師,一級教師。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發現不少教師讓學生聆聽自己的說教,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忽略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在如此離開“人”、離開“生活”的教育中去進行品德塑造,那只能是紙上談兵。鑒于此,我們應當觀照學生的內心需求,從而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1.捕捉社會熱點,縮短學生道德體驗的時間差。
理論聯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的特點之一。作為教師,我們除了要認真研讀相關的教育理論,吃透教材,更應關注生活,及時了解時事動態,將生活中的熱點新聞引入課堂。這是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對道德與法治課產生認同的關鍵。
如:瀏覽新聞時,筆者無意中看到了熱議的“餐桌上的浪費”話題,聯系學生中午在校就餐浪費嚴重的現象,筆者覺得很有討論價值。于是,筆者找了個合適的時機,引入餐桌浪費的話題,組織學生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中,讓學生的認識更明晰。學校是社會的窗口,社會有“風吹”,學校就有“草動”。捕捉最好的教育契機,切入社會熱點話題,就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
2.聚焦身邊故事,縮短與學生心靈的距離。
教學中,如果教師采用遠離學生生活的事例,則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還會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師應將目光聚焦在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上,讓道德教育更接“地氣”。如:學習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上《為你高興與你分擔》一課時,班上剛巧有一個學生生病在家休養,于是,筆者在課上留了1分鐘,讓學生思考同學病假在家,我們該怎么做?筆者沒有提出要求,只是讓學生課后思考。過了兩天,班長告訴我,學生有的寫了慰問信,有的準備了小禮物,還有的將這段時間教師課上講的重點抄下來準備帶給他……學生對身邊發生的事的處理態度,已經說明他們懂得了助人為樂,懂得了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已不需要更多的說教了。
3.直面思維碰撞,營造學生心靈對話的場景。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都會有許多“道德兩難問題”。對此,教師要直面問題,同時也讓學生直面問題。教師只有“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學生方能親其師,信其道。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都知道,學生能記住道德規范并不代表他會真正在行動中落實,只有內化道德認知并形成自我認同,這些規范才會轉化為自覺的行為。比如:公交車上遇到蠻橫無理的老人是否該讓座?好朋友犯了錯該不該告訴老師?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無須長篇大論地“講道理”,可以將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筆者相信,在討論的過程中,在教師適時的引導下,他們的道德認知和辨析能力一定能獲得提升。
4.善于以情載道,撥動學生心智生長的“情弦”。
學校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品德。品德的養成不能靠灌輸,而應借助情感的觸發、浸潤。人的感情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是可以影響另一個人的。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下《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一課時,課前筆者邀請了部分家長,每人說30秒關心孩子的話語,并配上音樂將錄音傳給我,此事對學生保密。上課伊始,悠揚的樂聲、教師的傾情講述撥動了學生內心的“情弦”。此時,筆者先播放家長上傳的配樂錄音,然后請學生現場打電話給自己的爸爸或媽媽,跟他們說說自己的心里話,有的學生訴說時眼里噙著淚,這種情緒也使其他學生產生了共鳴,紛紛要求講述父母關心自己的事例,學生置身于真實感人的情境之中,對新課學習有了情感上的初步體驗。
5.整合校園行動,促進學生認識的外化。
通常,學校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更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等方面進行浸潤,重視個人內心的和諧。但人具有社會性,學校的道德教育在重視行為內化的同時更應重視自我行為的外化,將內心修養和外在行為的修煉有機結合。
在學生生活的各個層面滲透道德教育,將正確的思想觀念植入學生的心靈,將教育的效果落實在行動上,是學校道德教育的根本所在。我校德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懷大愛心,做小事情”的學生,“大愛心”是從點滴的“小事情”中顯現出來的,是從點滴的“小事情”中學習而來的。在每一節道德與法治課上,我們幫助學生找尋可成為學生“生長點”的“小事情”,整合學校活動,讓學生在做“小事情”的過程中,培養、激發自己的“大愛心”。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四下《伸出我的手》一課時,筆者鼓勵學生先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學校紅豆莢志愿者、紅領巾檢查員和“紅十字”衛生員的崗位設置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讓學生在行動中強化行動意識、行動精神以及行動力。我們希望學生通過這樣的學校活動從思想深處受到良好的道德浸潤,不僅學會自治,更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促使身邊的人、周圍的生活發生良性改變。
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教師要洞察學生的心靈,在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內容的選擇、課堂教學的組織等方面應尊重學生心理、生理發展規律,關照學生生活。唯此,才能真正將道德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