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一直是語文教師與家長們關注的焦點之一。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閱讀概括能力訓練存在被孤立、割裂的現象屢見不鮮。借助“網絡書房”作為訓練落點,構建兒童閱讀概括能力訓練的“學習綜合體”,彰顯網絡閱讀的“集約化”優勢,引導學生從“分散閱讀”到“分享閱讀”自然轉型,促使其閱讀概括力從“無形”走向“有形”。
【關鍵詞】網絡書房;分享閱讀;集約概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9-0023-03
【作者簡介】魏善春,江蘇省連云港市蘇光中心小學(江蘇連云港,222241)教師,一級教師。
“集約化”原是一個經濟學、管理學術語,本意是指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更集中合理地運用現代管理與技術,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積極效應,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種形式。其實在學生閱讀概括能力的訓練中也可以借鑒這種“集約化”模式。筆者就嘗試借助“網絡書房”(即利用全民閱讀網站注冊自己的微書房)這一平臺,讓學生將自己分散的閱讀體驗集中進行展示交流,引導他們在閱讀分享中提升自己的閱讀概括能力。
一、網絡集約化分享式閱讀,提升學生概括力的價值旨歸
1.從“個體”到“群體”,順應學生閱讀分享的心理需求。
兒童的性情大多是活潑開朗的,他們喜歡與同齡人交往,共同閱讀交流。網絡集約化分享式閱讀契合了兒童喜歡群體活動的心理之需,引導學生從個人閱讀的小天地,擴展到集體閱讀的大舞臺,便于他們及時與書友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
2.從“控制”到“自主”,促進學生閱讀成長的個性發展。
傳統閱讀過程中,學生閱讀無論從閱讀內容的選擇,還是到閱讀計劃的制訂,大都會受到教師或家長的“控制”。網絡集約化分享式閱讀則可在教師或家長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在“網絡書房”中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圖書,也可以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還可以隨機選擇興趣相投的閱讀伙伴等。
3.從“片面”到“全面”,增強學生閱讀概括的綜合能力。
網絡集約化分享式閱讀讓學生在海量閱讀中,不斷積累閱讀儲量,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對信息的搜集與整理能力;在與書友的話題互動中,學會發現問題的核心價值;在給讀書小組同學的推薦中,學會既有精彩的重點推薦,又有翔實的全面概括。
4.從“單一”到“多元”,激活學生閱讀概括的創新思維。
網絡集約化分享式閱讀不但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內容,實現由“單一”的文本閱讀到“全息”的網絡閱讀,而且在自由分享的過程中,學生廣交書友,實現了跨越時空的思維交流。學生的思想是活躍的,這種思維的自由碰撞,大大地激活了他們的潛在能量,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多元化思維。
二、網絡集約化分享式閱讀,開辟提升學生概括力的獨特路徑
長沙鐵路第一中學覃永恒老師在《概括的力量》一書中說:“語感能力的背后一定有分析概括能力在作支撐。我們要用兩條腿走路,而且兩條腿都要健全有力。”對學生進行言語的概括訓練,需要一個有效的訓練載體。“書香江蘇”是由江蘇教育廳從2009年起開始為全省中小學校和師生家長提供的數字閱讀及讀書征文活動平臺。筆者在組織輔導學生參加“書香江蘇”的網上讀書活動過程中,發現“書香江蘇”全民閱讀網不僅可以建立“微書房”,還集中設置了“閱覽室”“聽書館”“讀書活動”等欄目,這些欄目各具功能,又相互聯系,在提升學生閱讀概括能力方面可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集約:在優化整合中創建學生網絡閱讀概括的“學習綜合體”
1.資源整合:凸顯網絡閱讀資源的“趣味”優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在家庭和學校中已十分普及。將家校網絡資源有效結合,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閱讀需求與圖書不足之間的矛盾,為學生拓展課外閱讀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學習平臺。
“網絡書房”將學生由“個體”閱讀,引向“群體”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這是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事。學生不僅參與閱讀的興奮點增多了,還可以集中他們的智慧之光,相互啟發打開心扉,在開放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上《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學生無不被法布爾那種對昆蟲研究的執著與癡迷所吸引。課后可引導學生在“書香江蘇”網站的“閱覽室”中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法布爾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從“范本閱讀”到“全息閱讀”,不僅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自主閱讀能力。
2.方法類化:建構網絡閱讀概括的立體框架。
教師在整合理念的引領下,為學生搭建融設備、課程、師資、資源于一體的“學習綜合體”,創設直面問題的學習活動情境。在這里有豐富多彩的閱讀內容,有共同閱讀體驗的書友交流,有為不同潛質學生提供的個性化學習資源,成為促進學生自主閱讀的互動平臺。
在“網絡個人書房”中,設置有“最近閱讀”“我的書架”“我的書友”“我的作品”等欄目,在這些欄目中既可記錄學生個人閱讀的成長軌跡,也可以與書友互薦自己閱讀過的感興趣的或認為有價值的書籍;既可以與書友進行閱讀體會交流,也可以進行個人情誼聯絡……將閱讀概括訓練集中在“立體框架”下交互進行。
3.情趣互聯:鏈接網絡閱讀交流的自由空間。
學生借助網絡閱讀平臺可以分享自己的各種閱讀體驗。從學生自身心理出發進行閱讀分享,主要有兩種典型的分享動機:利他主義動機和自我表達的動機。出于利他動機的網絡閱讀分享主要表現為學生為了幫助他人而進行的不求物質回報的網絡分享,為他人提供閱讀信息資源;出于自我表達動機的網絡閱讀分享主要表現為學生從自我角度出發,為了實現自我表達等目的而進行的閱讀分享。endprint
“網絡書房”讓學生發現課外閱讀并不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在閱讀群組里,書友之間的交流并不僅僅局限于交流閱讀心得,還能將具有相同讀書喜好的書友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甚至進而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與教師、家長、學伴同讀一本書,分享書中畫面、文字帶來的快感,在網絡互聯中分享閱讀之趣,既利他又利己。
(二)分享:在閱讀互動中加速學生閱讀概括力從“低效”走向“高能”
1.書評分享:在個性閱讀中自由表達。
加拿大的兒童文學研究專家佩里·諾德曼曾說:“最有意義的閱讀正是兒童在自由閱讀中獲得的心靈感悟。”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總有一些心靈感受想一吐為快,在“網絡書房”推薦的每本書的下面都可以隨手寫下書評,可就閱讀中的真實感受概括自己的收獲。
如讀完《灰姑娘》故事后學生的留言:
人人都應像灰姑娘一樣誠實守信,只有對周圍的人獻出愛心,才會得到好報。灰姑娘繼母和兩個女兒做得不對,大家不要像她們那么壞。——五年級學生查俊羽
不能因為生活中的一點挫折和困難而愁眉苦臉,要敢于去嘗試,敢于去挑戰困難,這樣才能證明自己。——五年級學生馮瑞璟
從你的書評中,我感到你是一個會讀書、善于表達的人。——四年級學生周旭
有對故事人物評價的,有談閱讀感悟的,也有對別人書評進行評價的……從學生這些內容豐富的書評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學生對閱讀的感受有強烈的表達欲望,只要不加以條條框框的約束,他們會直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2.書友分享:在書友互薦中演繹轉化。
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認為:語文教師的提升,首要的是從閱讀經典開始,因此,語文老師不僅僅教教材,也要做一個能推薦書單的“點燈人”。筆者讓學生認識到在“網絡書房”這一閱讀平臺上,不但可以讓讀者在這里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且也可以成為信息的提供者。
相關調查表明:學生很享受“分享式閱讀”帶來的樂趣,愿意將自己充實而富有情趣的閱讀體驗分享給其他書友。
如五年級學生劉暢給同伴推薦閱讀《三國演義》:“剛開始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時,我便愛不釋手了。書中的人物有很多,其中最讓我敬佩的是諸葛亮,他足智多謀,面對危險時總能鎮定自若,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難題。只要有他在,任何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學生要給書友推薦圖書,勢必自己要認真閱讀,并能簡要概括出書籍的主要內容或創作特點,才能將自己閱讀的真實感受轉化為誠摯推薦,進而激發起書友的閱讀興趣。
3.話題分享:在話題互動中“舍象”求真。
閱讀就是一場心靈的對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去發現、設計自己覺得有價值的問題,將它發布在“我的小組”欄目中,引發其他同學的思考、跟帖。其實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閱讀思考的過程;而他們進行話題交流的過程,則是他們思想碰撞不斷升華的過程。
如六年級學生馬景程在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后,提出的“湯姆是個怎樣的孩子?”這一話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湯姆是個天真活潑,富于幻想,淘氣機靈的孩子,在小伙伴眼中他無所不能。”“湯姆極富正義感,敢于指認殺人兇手。”“他勇敢、智慧、善良,是一個一般大人都比不了的小英雄,我佩服他!”……
在話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了查找資料,充實證據,表述時知道要做到觀點明確,內容具體,條理清楚,語句通順。還能認真閱讀別人的精彩言論,在多元思維下,透過表象看到本質,把握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
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書香江蘇”及學校開展的各項閱讀活動,重點是練習寫讀后感。當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帶到他人面前時,很自然地由閱讀者變成創作者。適時積極的評價無異于給學生注入閱讀的原動力,尤其是來自同伴的互評,更能激發起他們成功的快感。班級每月都會進行一次“讀書之星”評比,在評比過程中,學生充分討論、交流,采用自評和互評,家長、教師點評的方式,評選出優秀的讀后感作品,發送到“書香江蘇”當月網絡主題讀書活動帖中,同時張貼在班級教室。學生在這樣的自評、互評過程帖中,學會了清晰而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網絡集約分享式閱讀的悄然興起,使學生覺得讀書不再是一個孤寂、無趣的事情,而是一個快樂分享的過程。“評書”“薦書”“互動”“交友”功能在“網絡書房”中實現了集約交疊。“分享式閱讀”讓學生表現得更自主、更自信,表現出更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品嘗到閱讀的充實感、成就感。學生樂在其中,不斷積累,逐漸在頭腦中建立起閱讀概括的“言語范式”,終而促使學生閱讀概括力從“無形”走向“有形”。
【參考文獻】
[1]覃永恒.概括的力量[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佩里·諾德曼,梅維斯·雷默.兒童文學的樂趣[M].陳中美,譯.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
注:本文獲2017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