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躍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并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8項重點工作中,第一項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足見其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抓好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策略,也是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必然選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就是要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以真正實現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解決供給需求結構性錯位,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表象上是速度問題,根子則是結構問題。從整體上看,中國經濟問題的“牛鼻子”已經不在需求側,而是在供給側。當前,中國供需關系正面臨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已成為阻擋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障:一方面,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因此,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從生產端、供給側入手,調整供給結構,為真正啟動內需、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尋求新路徑。
優化調整資源配置方式,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角不是政府和官員,而是企業和企業家。以往,我們過多地從需求側強調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有形之手”伸得過長、干預過多。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則要更多地發揮好企業和個人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好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給企業和市場相對穩定的預期,提高其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簡政放權,把原來政府掌握的權力下放給市場和企業,讓市場活起來,讓企業愿意去生產。這種宏觀調控的著力點在激活微觀活力,努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強調需求側管理到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體現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思路從注重短期經濟增長向注重可持續發展以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的轉變。用更注重以中長期的高質量制度供給統領全局的創新模式,取代以短期需求調控為主的凱恩斯主義模式,在優化供給側環境機制中,以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構建、塑造和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我們常講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從經濟運行結果著眼的,便于宏觀調控進行短期的逆周期調節。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從經濟運行的源頭入手,從產業、企業角度觀察認識問題,更加突出長遠的轉型升級。
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與約束,需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經濟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經濟結構性改 革是一項長期性任務,其難點和重點就在于如何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真正建立起一套國家經濟治理體系和經濟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體系。在我國,一個完善、健全、規范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建成,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仍沒有厘清,還存在某些政府對市場的不當管制與干預,在影響經濟長期增長的供給側要素方面,存在嚴重的“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具體來看,受傳統體制機制約束,供給側的優化調整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效應,資源要素難以從無效需求領域向有效需求領域流動,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和新服務的供給潛力難以得到充分釋放。
以各項制度創新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三去一降一補”依然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從戰略上看,要著眼于打好持久戰,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從戰術上看,要抓住關鍵點,繼續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重點任務。此外,還要以制度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加快簡政放權改革,提高供給質量。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政府對市場包括要素價格的直接管制,改革要素供給,形成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價格體系。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本質正是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一方面,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避免政府的“有形之手”過長、亂伸;另一方面,要在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把該管的管住、管好,把該服務的服務好。在簡政放權、監管職能調整的同時,應考慮機構編制、經費投入、人力資源的同步調整,以便于基層政府能夠承擔得住下放的權力,在事中事后監管上有足夠的力量。
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供給水平。十九大報告指出,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落實這一要求,就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在農產品、工業制成品、裝備制造、工程建設、服務業等領域提高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提升競爭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引導企業突出主業,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核心競爭力。需要把標準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標準的全面提升推動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競爭優勢,促進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全面加快發展實體經濟,開辟供給空間。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基礎零部件、工藝和材料。要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主要是瞄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形成世界級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促進人力資本積累,釋放供給活力。高質量的人力資本是優化供給結構的重要著力點,也是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發揮人力資本作用,更加注重調動和保護人的積極性。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兩類人最為關鍵:一類是富于創新和敢闖敢為的企業家,另一類是工匠和勞模。十九大報告一方面強調,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另一方面強調,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兩方面是提高供給體系中人力資本質量的重要保障。
深化各項配套改革,增進供給效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增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提高區域、產業、制度、產品等多個方面的競爭力。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按照公益性、產業基礎、國民經濟控制力來實施全面的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打造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優化國有資本的產業分布,創新國有資本的治理方式。二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堅定不移地清理各種稅收、財政返還等優惠政策,財政支出不應再面對具體企業,而是支持人才、信息、技術、資源等要素市場平臺的建設,讓所有市場主體實現“起點公平”。三是建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政績考核體系,促進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經濟供給質量的提升,增強其為市場、為社會主體服務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