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怎樣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每一個企業家都要思考的問題。特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召開,面對已確定的2018年經濟工作新任務和新政策,企業家更應認清中國經濟大勢,了解將要進行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從容抓住其中的新機遇,迎接可能的新挑戰。
以下是企業如何積極參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建議:
第一,認清新形勢。認清我國經濟已由原來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中高速增長同時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形勢,認清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已進入新階段導致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總之,要抬頭看路,要了解經濟運行的拐點、高點、低點。只有了解和掌握宏觀經濟大勢,才能選準投資時機。
第二,抓住新機遇。要抓住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帶來的新機遇,特別是消費結構正在由“吃穿住行用”向“學樂康安美”(即學習需求、快樂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麗需求)升級帶來的新機遇,抓住工業化、城鎮化進入新階段帶來的新機遇,抓住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推進帶來的新機遇,抓住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新機遇,抓住全面改革深入推進帶來的新機遇。尤其是要抓住十九大報告提到的節能環保產業、生態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大文化產業、大健康產業、現代農業等七大行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第三,迎接新挑戰。要迎接高成本時代到來帶來的挑戰等。特別是,房地產及其上下游行業、“三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行業、資源能源密集型重化工行業、受信息化和智能化沖擊較大的行業、受反腐敗和作風建設影響較大的行業等五組行業中的企業要準備迎接較大的挑戰。
第四,培育新意識。一方面,要針對不同主體培育價值意識(針對投資者)、服務意識(針對客戶)、政治意識(針對政府)、信任意識(針對員工)、協作意識(針對合作者)、感恩意識(針對家人)、良知意識(針對自己)。另一方面,要針對產品培育創新意識、效率意識、成本意識、工匠意識、國際意識、底線意識等。
第五,找準新定位。定位決定成敗,定位是第一位的。企業如何找準新定位?首先,要找準市場定位,要知道目標客戶是誰,目標客戶的核心需求是什么;然后,要找準產品或者服務定位,圍繞目標客戶的核心需求提供他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接著,要找準模式定位,包括盈利模式定位和商業模式定位;隨后,要找準組織機制定位;最后,要找準供應鏈定位、營銷渠道定位和品牌形象定位等。
第六,開發新產品或新服務。要圍繞節約環保產業、生態產業、新能源產業、大文化產業、大健康產業、新興金融業、現代農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關的行業、軍民融合產業、婦女兒童用品行業、信息產業及其上下游行業、人工智能產業、綠色制造業、物流快遞行業等未來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開發新產品或新服務。要按照如下四個判斷標準,去開發新產品或新服務:是否符合消費結構升級方向;是否符合綠色低碳世界潮流;是否符合信息化、智能化等技術進步方向;是否符合政府政策鼓勵的方向。
第七,制定新戰略。戰略對于企業而言很重要,每個企業應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戰略。比如,優勢聚焦戰略、創新圖存戰略、產品轉型升級戰略、抱團求存戰略、安靜冬眠戰略、降低成本戰略、防守反擊戰略等。
第八,開拓新市場。市場可分為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開拓國際新市場:一是重點開拓率先復蘇的歐美發達國家市場;二是重點開拓具有后發優勢的部分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市場;三是重點開拓“一帶一路”沿線的交通節點城市、旅游勝地、資源富集區市場。開拓國內新市場:一是重點開拓具有后發優勢的部分中西部地區市場;二是重點開拓國家政策支持地區市場;三是重點開拓生態環境相對比較好的地區市場。
第九,培育新要素。生產要素分為兩類:一類是一般性要素,包括勞動、資本、資源等;另一類是高級要素,包括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企業要推進產品轉型升級,就必須不斷利用、整合、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特別是要不斷增加利用高級要素。
第十,立足新空間。很多企業總是在一個特定的空間中生存發展的,剛開始往往在一個較小的地方起步,但隨著規模的擴大、檔次的提高,需要越來越多地利用和整合各種高級要素,這時企業可以考慮將企業的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等延伸到更大的城市中去,從更大的范圍內整合資源。
第十一,塑造新品牌。品牌意味著競爭力,品位意味著高附加值。在當前形勢下,塑造綠色低碳的品牌比較好,因為它符合世界潮流,符合消費者的偏好,符合政府政策的要求。
第十二,建立新組織。通過設立新組織,或者優化組織結構,將每個人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上。有兩個具體建議:一是可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設計一些臨時性領導小組;二是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要求,將原有金字塔式組織中不必要的環節,通過推進組織的網絡化、扁平化、柔性化,“瘦身健體”,降低組織成本。
第十三,建立新制度。比如創新企業的產權制度、公司治理制度、激勵約束制度和各種管理制度。在經濟相對低迷的時期,有兩件事應該優先干:一是強化學習培訓,練內功;二是創新優化企業制度,培育可持續競爭力。
第十四,探索新模式。如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發展模式等。
第十五,探索新管理。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新時代,企業應積極主動地探索精細化管理、個性化管理、特色化管理、標桿管理、自我管理等各種新的管理形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