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德勇+張建
【摘 要】江蘇省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積極踐行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課程開發上,學校落實國家課程,大力開發校本課程;教師成長方面,組織開展“三功六課”,提升教師教學素養。教學實踐中,通過設置研究專題、課后研討、反思教學等途徑,讓課堂得到精彩呈現。同時,圍繞學科特點,精心策劃貼近學生的特色活動,將綜合活動滲透到學科教學,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關鍵詞】“五位一體”建設;學科活動;特色建設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0-0044-03
【作者簡介】1.莊德勇,江蘇省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001)校長,高級教師,淮陰師范學院兼職教授;2.張建,江蘇省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001)副校長,高級教師。
近年來,江蘇省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始終以《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統領學校管理工作,以提高教育質量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科學整合教育資源,全面優化教學管理,著力提升教學生長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創新管理動力源,形成了較為鮮明的教學管理特色。
一、課程管理:做齊,做足,上得好
1.國家課程有效落實。
學校教學工作在領導小組的組織和管理下,教務處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做齊、做足、上好,保證國家課程計劃落到實處。三至六年級開設學科綜合實踐課,內容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由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教師按計劃實施。
2.地方課程趨于完善。
在保證國家課程落實的同時,地方課程有機嵌入。“心理健康”“國防教育讀本”“民族團結”“小學體育與健康”等課程有機安排。四年級開設國防教育課,使用《中小學國防教育讀本》,健康教育課程由體育教師實施,每學期不少于6節,教學內容以《體育與健康》為主,《健康教育》作為補充教材。
3.校本課程精彩綻放。
學校著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實現各課程設置自成體系,有機融合。實行“三定”:定授課教師,定授課時段,定授課內容。校本課程教材《梔子花開》《雪絨花開》《綠色生活》《花語飄香——小學生心理健康100問》等經過先期開發、試用,經過幾輪課程實施修改后正式出版。一二年級校本課程教材《梔子花開》使用于雙周品德與生活課教學,《雪絨花開》用于英語教學;三四年級開設《綠色生活》于雙周科學課教學。學校的心理健康課程探索出了一條常態化路徑,開展了心語小廣播、心語信箱、心理課本劇等一系列活動。學校還強化活動課程的實施,以“雪絨花藝術團”為抓手,開設了剪紙、航模、合唱、舞蹈、薩克斯等近30個項目,還著力于藝術體操、足球、籃球等體育特長生的培養,除周一、周二、周三下午培訓外,早晨還針對足球、籃球等項目進行長期實戰演練,短時間內就取得了累累碩果。通過多樣化的課程實施,力爭讓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二、素養提升:勤練,真幫,多加料
1.著力錘煉“三功六課”。
為了全面促進青年教師教學素養的提升,組織開展“三功六課”活動。“三功”:一是要求全體教學人員在辦公室、教室練基本功;二是每周五都有一個年級教師展示基本功,即按年級進行的粉筆字書寫、經典美文誦讀展示、鋼琴伴奏等;三是學期末全校教學人員按學科比賽基本功,即學期末進行的教學設計、鋼筆字、粉筆字等三項教學基本功錘煉評比、成果展示活動。“六課”指面向全校教學人員組織的學科全覆蓋式的課堂教學展示、觀摩、研討、評比活動。具體包括骨干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評優課、師徒結對匯報課、課外閱讀研討課、專題研究課以及每周二教學演練課六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研修活動。“三功六課”做到教師參與“廣”,教學理念“新”,教學方法“活”,教后反思“實”。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
2.著力打造“網格幫扶”。
為了讓各學科教師都能致力于高效課堂的建設和研究。一是要求學科教師必須提前2分鐘候課,做到“三不”:不上無準備之課、不上目標不明確之課、不上一講到底之課;二是構建網格式幫扶體系,幫助教師打造簡約高效課堂,成立校級學科團隊指導組,結成“青藍工程”一對一互助組;三是發揮校級特級教師(名教師)工作室以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學科示范、引領、輻射功能。
3.著力優化“教學資源”。
一是各學科組每學期確定一個研究專題,帶著問題診斷課堂教學,用解決問題的方式給青年教師指明教學方向;二是按學期更新教學資源包,借助教學資源包中豐富的資料,為教師們提供優質教學套餐,讓學科組備課活動走“捷徑”。經過集體備課的再優化以及教師依據個人風格的再甄選,短時間內形成適應于教師教學的優質媒介;三是長期收集優質課例資源以豐富學校教學資源儲備,把教師每年外出參賽的成果和學習心得及時傳到微信公眾號與教師們共享。
三、常規檢查:查點,促線,督全面
1.定“規”督查,“點、線”同步。
學校成立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制定教學工作指導意見和學科教學規范。每一學期開學前,均開展為期三天的期初培訓,對教學常規管理指導部署,落實常規督查措施。圍繞規范要求,教務處制定教學常規管理的具體細則,并針對不同學科和不同年級按周督查、指導和評價。各學科組制定學科工作計劃,每一位課任教師制定班級教學工作落實計劃。
教學總體督查規劃是學校教學工作的主線,各學科組長和每一位課任教師制定的計劃是這一主線上的分支點,層層細化,具體到時間、地點、內容和開展形式等,各學科組做到“日總結,周督查,月評比”,“點”“線”結合,同步進行,使每一位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與研究做到了然于心。
2.定“點”指導,“督、導”同行。
學校常規督查嚴格、務實、正常化。堅持常規督查隨時跟進,把教學常規管理落到實處:一是分年級、分學科定期開展專項督導活動,被督導人員、學科全覆蓋,重點檢查備課活動及各項教學規范落實情況;二是每周在各年級抽查至少一項如課前準備、作業批改、教案質量等情況;三是執行“巡課”制度。要求值日校長、主任以及教務處學科負責人隨時對全校巡課,了解教師教學狀態,檢查作息時間表和課程表的執行情況,保證教學常規得到有效執行,督促教師上好每一節課。四是對檢查中出現的問題,教務處及時跟進,查明原因,會同學科組長一起,幫助有關教師整改問題,共同提高。endprint
3.教學手冊,引領成長。
學校為每位教師專門印制了教學工作手冊,這本工作手冊集教學工作指導意見、學生作業批改要求、批改記錄、輔導學生記錄、教學反思、教師研修記錄和教學工作總結等于一體。尤其是研修記錄,包含了課堂教學觀摩與評價、教學手記和專題研究與學習記錄。僅以“課堂教學觀摩與評價”為例,要求教師多角度、全方位觀測課堂教學過程和成效,并形成自我反思。這本工作手冊是教師教育教學的有力見證,匯集了教師們一線教學的第一手資料,是教師教學設計、論文寫作和學科組活動的基礎性研究材料。學校定期組織檢查評比,展示優秀教師成長的每一個足跡,使全體教師得到提升。
四、教學演練場:專題,展示,重提高
1.學科全覆蓋。
每周二的教學演練場在學期初就排好計劃,一周一個學科,語、數、英、音、體、美等課每個學科組安排3節課進行全校展示。對校本課程、書法、班隊等學科也定期安排,確保開設的課程都有展示和研討。
2.內容巧安排。
教學演練場的演練內容形式多樣,有每學期干部帶頭執教的“教干專場”,有學科指導組專家“同題異構”,有特級教師(名教師)工作室“示范引領”,有組合完成一篇課文教學觀摩,有一個單元幾個課時教學展示,有作文教學專題會課,有不同年級同場競技。
3.研究有專題。
為提高教學研究效果,學期初,各備課組經過全體成員商定,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本組的研究專題。如六年級語文學科組的“緊扣文體教學,提升語用能力”,四年級數學組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實踐研究”,六年級英語組的“推進英語閱讀提升教學質量”等專題研究。研究專題確立以后,要求學科組備課時心中有專題,課堂教學緊扣專題,學習內容想專題,論文寫作貼專題。
4.課后有研討。
學科組教學展示后,由授課教師向全體聽課的人員進行集中說課,授課教師闡述自己的教學是如何圍繞組內研究專題來展開的,結合研究專題談自己的教學得失。學科組長介紹本組的研究專題以及研究專題在本學科組內和本次教學中是如何落實研究專題的。組長介紹完以后,所有聽課人員,隨機抽簽評課,重點評析授課教師對專題研究的落實情況,少說優點,多談不足和建議,要提出改進措施。然后再圍繞專題研究開設40分鐘左右的微講座。微講座人員既可以是備課組有多年經驗的骨干教師,又可以是有思想見地的青年教師。
5.教師有重建。
在說課、評課、講座的基礎上,所有授課教師針對大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反思自己的教學,修訂自己的教學設計,補救課堂教學的不足,本組其他教師在共享教案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班級特點,特別是在圍繞本組的研究專題基礎上進行重建。
五、學科特色活動:多元,開放,重釋放
1.圍繞學科搞特色。
學校長期堅持開展學科特色活動,且已形成機制和模式,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每周都有一個年級的某個學科在周四下午活動,堅持圍繞學科特點,集全組師生智慧,設計豐富多彩的“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多元開放”的特色活動,讓全年級學生一起參與組織與策劃,充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和教師們的引領,進一步拓展相關學科的內涵和外延,實現將綜合實踐活動落實到每一門學科,落實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2.活動過程精策劃。
每學期各學科組選定一個主題,學科組長負責帶領全組成員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認真選材、精心策劃,提前制定活動方案,全年級相關學科的教師都參與活動的組織,學科組成員全員參與。如圍繞傳統節日中秋節,開展“話中秋”“頌中秋”“寫中秋”活動;圍繞生活實踐的“小餃子,大學問”“運動后的身體變化”“大樹有多高”;圍繞學科拓展的“經典誦讀鑒賞”“一題多解”“奇妙的24”活動;在英語學科活動上,以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為抓手,結合圣誕節、復活節、萬圣節、感恩節等開展“精彩活動學英語”“英語歌曲大串燒”“中西文化差異之我見”等活動,有的還重點介紹了英語語系國家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經濟、文化、旅游等內容,通過展覽、展牌、展演、展示,吸引學生走進英語世界、感受英語文化。
3.成長記錄促發展。
學校為每一個學生準備了一個精美的成長記錄袋。它記錄了學生在學校走過的每一個學期的成長情況,有獲得的榮譽、有自我反思、有教師的寄語、有家長的期盼……學校堅持為每一個學生做好成長記錄袋的建設工作,班主任在學期末指導學生對成長記錄袋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學期初開展學生成長記錄袋內容的評比,對記錄特別好的在全年級展出。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充分發揮素養評價對學生的促進作用。
每一次學科特色活動都是全年級學生課外生活的盛會,學生們積極參與,樂在其中,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學到了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又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