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根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生的名義;真實自然的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0-0054-01
《人民的名義》的熱播,各大媒體網絡及觀眾紛紛熱評。有談“老戲骨”的演技,有議各種人際關系,有說反腐的尺度,有論故事的人物原型,還有分析劇中的“南京元素”……筆者在閑暇之余觀看也在思考,《人民的名義》其實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發(fā)。
就“演技”而言,劇中的“老戲骨”比較多,他們在劇中飾演的角色真實自然,讓人贊嘆。但在我們課堂上卻發(fā)生著有趣的現象:在無人聽課的“自然”課堂上,不少教師上課就很真實,也很自然,沒有角色感,他們就文章說文章,就題目講題目,教師表現平平,學生反應也平平,自然沒有贊嘆。在公開課上,不少教師“濫用”多媒體,點評學生時候也不管學生答得如何,一概面露微笑點頭贊賞“好,很好,請坐下……”諸多表現就是希望能給聽課教師留一個“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課堂容量大”“態(tài)度和藹可親,積極鼓勵學生”之類的好印象,希望這些聽課教師能給自己“點贊”。還有一種課堂現象更要引起重視,有部分教師“炫”出了高度,出的題偏怪偏難,他們總以為題目不偏一點,不怪一點,不難一點,不足以顯示其高超的水平,于是課堂上就出現了自己“一人獨醉”,“眾生皆昏昏”的場景,學生沒有“贊嘆”,只有“悲嘆”。
課堂教學的真實和自然,能讓聽課者為授課者“點贊”,那這就要做到“以學定教”。所謂以學定教就是依據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這里的學情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學生的年段認知水準,學生課前的預習程度,學生對新知的情緒狀態(tài)等基本情況。而“定教”,就是確定教學的起點不過低或過高,在恰當的起點上選擇最優(yōu)的教學方法,運用高超的教學藝術,讓每一位學生達到最優(yōu)化的發(fā)展。“以學定教”就是“以生為本”,即課堂應以“學生的名義”。
以“學生的名義”的課堂,既要“胸中有道”“手中有法”,更要“目中有人”。“目中有人”就是基于學情的授課模式,它側重于教師把握好授課的“尺度”。“尺度”的把握體現在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能否“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能否“撥云霧見青天”,能否“四兩撥千斤”,能否“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尺度”的把握體現在教師在問題設置上,a題目是否合理,題型是否典型,難度是否適恰,學生能否“起跳”,能否“夠著”。一定要讓學生在解題時有方向感,方向感來自于教師講授過程中的“點化”,學生在解題的時候,能找到熟悉的“原型”和“元素”,解題后有成就感和愉悅感,這兩者來自于教師的“授之以漁”,來自于學生解題的“悟道”,做到“舉一反三”。這樣就不會出現上文中提及的部分教師照本宣科和愛“炫技”的現象。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首先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滿足。課堂應以“學生的名義”,才能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正如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有意義的構成部分。”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附屬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