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品教育必須要為學生的未來和幸福人生負責,要關注學生的“人生”,指向學生的“人生”。“人生思品”教育從如何生、為何生、怎樣更好地生等問題出發,把內涵界定為生物性教育、社會性教育兩個方面。把與自己、與他人集體、與國家社會、與自然等內容定為四個教育緯度,提出了除班級授課制外的個別教育、分組教育、協作教育、學生教育等組織形式,提出了轉變傳統觀念、關注道德體驗、改革評價機制、開展死亡教育等具體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思品教育;內容與組織方式;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0-0055-03
【作者簡介】李峰,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江蘇張家港,215600)校長,高級教師。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思品教育要達到課程目的,就必須為人的長遠發展提供基礎和條件,要為學生的未來和幸福人生負責,要關注學生的“人生”,指向學生的“人生”。因此,做好對“人生思品”內涵的詮釋,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思品教育的現狀,指導思品教育的實踐,反思思品教育的未來及其對核心素養養成的作用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人生思品”的概念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核心素養研究的開展,一些學者對道德教育的討論回歸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問題上來,這與“人生思品”教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認為,人生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存在,還包括豐富的價值觀和人生意義的體悟。人不能只僅僅“生”,還要從“為什么生”“怎樣生得更精彩”來追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當然,人生也無法回避的有關“死”的思考。涉及“人生思品”教育上,就是要強調思品教育促進學生的人生發展,不僅僅教育學生懂得成長中的我,還要理解與他人集體、與國家社會的關系;不僅僅關注自己的人生,還要關注他人的人生、國家的命運;不僅僅懂得對當下人生的重視,還要學會對明天人生的期盼和對人生終結的坦然認可。“人生思品”教育強調的是對人的發展過程中定向、體驗、誘導、矯正、改造、領悟,追求的是實現思品教育的本意——使“人”的個體特質及其潛在優勢真正發揮,使人的發展符合社會前進的方向,更好地成為國家、社會需要的“人”。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是生物性的生命體,人生是一種生命形態的存在。因此,“人生思品”必須首先滿足生物性人的教育——教育學生“如何生”,即教育學生未來如何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時代發展到今天,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僅是由于勞動的分工更加精細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從而達到謀生的目的,而且由于物質產品的豐富使得人能夠比以往更容易“活”。“人生思品”要教會學生的是在物質世界里生存的基本能力,例如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還有客觀認識自我教育、與人相處友善教育、遵守基本準則教育等。
生命有開始就意味著有結束。對學生進行死亡教育,讓每一個孩子明白生與死的道理,才能更加懂得生存的意義,理解生命的美好,才能教會孩子珍惜生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但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般很少談論死亡,更不要說公開進行“死亡教育”了。“人生思品”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的“死”,懂得生命的獨特性、唯一性,理解生命的寶貴,從而激發起更好地“活”的情感!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是社會性的生命體,人生是一種價值追問,是對生命價值的追問,也是對生命價值的訴求。因此,“人生思品”還要滿足社會性人的教育——教育學生“為何生”,怎樣才能活得有價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加,社會上難免有人被物欲主義、享樂主義左右,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丟失了自我,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不知道“為何生”,更不知道“如何活得更好”,這些不良思潮也難免影響著學生。“人生思品”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
二、“人生思品”的教育內容與組織
(一)“人生思品”的教育內容
“人生思品”著眼于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關注人的一生,將思品教育同他人、集體、國家、社會、自然緊密聯系起來。根據初中思品課程內容,“人生思品”教育可從四個維度展開。
第一,人與自己關系的教育。了解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基本常識,掌握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與方法。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能夠自我調適、自我控制。認識生命的短暫,感受生命的可貴,養成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的人生態度。
第二,人與他人集體的教育。了解與他人集體關系,認識處理與他人集體關系的基本社會規范與道德規范,掌握交往的技巧,樹立規則意識,學會參與公共生活的方法。養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樂于助人、追求公正的品質。
第三,人與國家社會的教育。了解基本法律知識,知道法律的作用和意義,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國家、社會的合法權益。了解基本國情和當今世界發展的現狀與趨勢,養成熱愛祖國情感,認同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具有全球意識、國際視野。
第四,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教育。掌握環境保護的基本常識,理解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認識當今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根源,掌握愛護環境的基本方法,形成愛護環境的基本能力和勤儉節約、珍惜資源的意識。
(二)“人生思品”教育內容的組織
“人生思品”教育內容如何組織?除了按照國家課程標準設置的課時進行班級授課形式外,還要通過開展個別教育、分組教育、學生教育、協作教育等形式,實現人生的體驗、誘導、矯正、改造與領悟。endprint
1.個別教育。
個別教育是指教師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私密性很強的空間里進行的一種育人活動。對于具有獨特主觀認識的學生而言,他們在“人生”問題上的認識顯然大相徑庭。因此,個別教育在“人生思品”教育目標的實現上擔負著重要的角色。個別教育時,教育的目標應依據具體學生的情況而定,并在教育過程中隨時調整。教育的內容則依據課程標準且取決于不同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個別教育追求的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人生特殊認識”,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對話的“私人”教育環境,使得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激發,從而達到矯正、幫助、改造與提升的目的。
2.分組教育。
分組教育一般以小組為單位,以學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導向,組織小組內開展問題對話學習。通過自我對話、組內生生對話,輔之以師生對話的方式,理解“人生思品”的內涵,提升人生應有能力,形成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組內交流,便捷迅速,對話中,情感得到了交流,價值觀得到了形成。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則組間對話互動或延伸到班級對話交流,班內對話無法解決的困惑則需要教師教,尤其是“為什么生”“怎樣生”等問題。分組交流,學生獲得的是人生必備的能力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學生教育。
學生教育就是讓學生登上“教師”的舞臺,代替教師演好“教師”角色。“人生思品”強調的是對“人生”的理解,追求的是成為國家、社會需要的人。顯然,教師的“灌輸”很多時候是不一定奏效的,而學生之間有著更為相同的話語體系,他們的思維方式更為接近,所以學生教育會比教師的教育效果更好,更有利于落實人生思品的教育任務。學生教育實質就是讓學生自身對“人生”的理解更加透徹、深刻,人生必備的分析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4.協作教育。
協作教育是由教師和教輔人員組成小組,共同研究擬訂教育計劃,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教育計劃的一種組織形式。教輔人員可以是家長、社會人士、勞動模范、英雄人物等,讓他們走近學生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談人生感悟、議人生價值、抒人生情懷,對于“人生思品”育人目標的達成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實證明,一次成功的協作教育,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也不在于協作者講得是否精彩,往往在于教師是否選擇了正確的人講述恰當的事,在于協作者是否激起了學生的共鳴,從而引導他們自我反思。
三、“人生思品”的實施策略
1.轉變傳統觀念,關注課程要求。
思品課程要達成的育人目標往往隱藏在一般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理論知識之后,教師如果僅僅是通過傳統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學生掌握的也僅僅是“知識”而已。學生要把這種抽象的理論、原理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生”的能力,懂得“為何生”,進而積極追求“生得更好”,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落實人生思品的育人要求。教師就必須要組織學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通過交流、體驗、感悟、思辨,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內化,就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把師生關系恢復到“人的關系”上來,就不能僅僅依靠教材上的案例和說理,需要注入“人生”的活水,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的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從而最終接受國家和社會的要求。
2.著眼人生實際,關注道德實踐。
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和利用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生活實際,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國情等學習內容有機整合,將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融入生活實例之中。把這樣的生活實際作為教育內容,能體悟生活提供給我們的暗示,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激活學生的思維。由境引情,由情生悟,從而生成學習的動力,在學習動力的驅使下,達到學習知識、陶冶情感、端正態度的目的。這樣的教學內容就像一個過濾器,它克服了人對某一新知識、新觀念、新價值觀固有的抵觸情緒,剔除了人思想深處的消極因素,保留了人情感的積極成分,使人的情感得到了凈化和升華。
3.改革評價機制,關注價值觀教育。
當前,“考試分數”作為傳統評價中根深蒂固的東西,被絕對化、神化了。受其影響,評分制理所當然也就成了學校考量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依據,分數崇拜成了學校中不容置疑的一個現象和事實。應該看到,考試分數不可能將完整的有個性的人作為自己的對象,分數已然被嚴重異化。“人生思品”強調的是要著眼于學生人生,服務于學生人生,對他們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可以說,價值觀的養成教育是人生思品的終極追求。因此“人生思品”教育評價應該關注教育是否幫助學生提高了道德素養,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了法律意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
4.做好課程拓展,解讀“死亡教育”。
死亡是人生歷程中不可避免的,我們不能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忌諱甚至避而不談。“人生思品”就是要教會學生正確面對死亡,看待死亡,理解生與死是自然規律,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無法回避的終結點。懂得了生與死的關系,才能真正談得上懂得人生。因此“人生思品”教育中,必須做好課程的拓展,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引入死亡教育。通過拓展課程資源,引入死亡話題,從而為處理今后的死亡問題做好認識上、心理上的準備,也通過加深對死亡的深刻認識,進一步強化珍惜生命、提高生命品質的意識,從而為自己努力追求“更好地活”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