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存 陳麗媛 毛嵐等
摘要:成都市溫江區是探索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的重點。通過對溫江區農村集體資產現狀及管理問題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在管理制度、人員安排、利潤分配等方面存在問題,需要深入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資產現狀;管理制度;利潤分配;“三資”管理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半。隨著產權改革進程的推進,農民的合法權益以及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的問題更加引起百姓、政府、社會的高度重視。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深化改革,維護社會穩定,發現現有管理的一些弊端,探尋更好的管理模式尤為重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這是對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提出的明確而嚴格的要求。農村集體資產如何進行更好、更高效的管理,是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近年來,由于集體經濟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集體資產大量閑置或流失,不少農民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導致農民上訪、與政府及管理部門發生沖突的事件日益增多。通過本文的研究,為地方政府改進集體資產管理模式,加大集體資產的管理力度提供參考意見,對于維護農村基層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現實意義。
一、溫江區農村集體資產現狀分析
本次調研選取了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的10個鎮/街,20個村/社區,針對當地農村集體資產的種類、管理經營模式等進行了調查。從調查問卷可以看出,溫江區村集體資產主要包括土地、房產、貨幣資金、機械設備等。所調查的10個鎮/街中土地合計有36175.68畝,其中耕地34030.21畝,占比94.07%;經營性建設用地515.8畝,占比1.43%;宅基地1622.67畝,占比4.48%;其他類型土地7畝,占比0.02%見圖。在溫江區的集體資產中,耕地、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是村集體資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管理模式及制度方面,在所調查的鄉鎮社區中有50%以上已實現村集體資產股份化,體現了全區對國家政策的落實。政府部門和有關機構能夠積極主動地解決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不善的問題,最大程度地保障集體的利益。但部分村鎮仍存在集體資產管理模式模糊不清的情況,有些村委會人員不能對調查問卷的相關問題給予明確回答。
經調查,目前有50%村社都制定了“三資”管理辦法,但仍有50%的村社還未制定村集體資產管理辦法或相應制度。33%的村實行貨幣資金由鎮財政代管,村辦公場所及固定資產由村委會管理,資源由村民代表大會討論管理使用?!叭Y”即資金、資產和資源。依據相關規定,應當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心,同時依托鎮司法所建立農村項目競標服務中心,形成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對“三資”管理工作總協調,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化、有效化和規范化,實現農村集體“三資”的保值增值,防止“三資”流失,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在村集體資產管理負責人方面,接受調查的10個鎮中,有7個鎮沒有確定專門管理鎮集體資產的負責人,有的鎮有負責人但沒有報酬,反映了政府對村集體資產管理不夠重視。
整體來看,在溫江區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中大部分鄉鎮社區均有“三資”的專門管理,對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進行核算;建立了臺賬管理制度,將集體資產的交易、運作明細都一一入賬,資金資源的來龍去脈清晰;成立了股份合作社,有利于資金的有效運用,加強了村民對集體資產的管理。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一)權屬不清,價值不明。
集體資產產權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集體資產由誰來代表的問題,二是如何實現“人人有份”的問題。在此次調查中發現有一些資產的填寫不合理,說明有些鄉鎮社區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明確各項集體資產的權屬與范圍,導致其在填寫問卷過程中出現了應當有的資產卻沒填寫。調查過程中發現,各鄉鎮社區未對其所擁有的資產進行確權和有依據的價值估計。
(二)制度不健全
1.集體資產股份化制度。在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后,溫江區大部分地區實行了股份化,但大多并沒有按照預定計劃由村民平均按股持有,很少有村民能夠得到分紅、股利。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管理制度上的缺失,資產沒能得到保值增值使得村民無利可分,另一方面是分配制度上的缺失,使得最終紅利流向走偏,很可能滋生腐敗。另外,股份合作社的股本與工商資本有所不同,如土地、耕地等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這些集體資產本身有農業相關部門監管,今后又該誰來監管,這都需要依靠完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化制度得以解決。
2.財務會計制度。溫江區各鄉鎮社區為了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所出臺的制度較為普遍的是 “三資管理辦法”,個別鄉鎮社區還出臺了農村集體資產臺賬管理制度、農村集體資產評估制度及農村集體資產保管制度等,但仍有不少鄉鎮社區沒有出臺相應的制度。許多村鎮未對集體資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經濟事項進行賬目登記,使得這些村鎮沒有集體資產管理賬目,對收支情況不明晰,無法得到集體資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利潤相關數據,令集體資產管理人員作相應的決策時缺乏數據分析,不能及時對決策進行調整。收支情況的不明晰還帶來了利潤分配的相關問題。即便是設立了村臺賬管理制度的村鎮,在臺賬登記制度方面也存在相應問題,登記內容與項目不明確,只對大筆資金入賬,小額資金則不入賬;損壞的固定資產未進行核銷;資產報廢或遺失未及時按規定程序報批并進行財務處理;集體資金存入個人賬戶等問題。
3.利潤分配制度。經調查,有四個鎮在2014—2016年村集體資產經營中通過土地租賃、集體房屋出租、土地管理服務等方式分別取得了650萬元、145.3萬元、126.9萬元、63.49萬元的收入,但由于扣除相關補貼后,剩余少,村集體小組未達成分配意見,2014—2016年集體資產經營產生的利潤未向村民分配。村社在2014—2016年集體資產經營管理中,60%村、社區未取得經營利潤,取得經營利潤的村、社區中除吳家場社區取得90萬元的房屋、攤位租金和團結社區取得了120萬元的廠房租金收入外,其余各村社都只取得少量的經營收入。由于各村社的經營利潤額較少,都未向村民進行分配,這嚴重打擊了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經營的積極性,導致作為集體資產所有人的廣大村民不愿參與到村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中。對村干部不信任,只希望能將集體資產分凈吃光,認為只有到自己手里的財產才是可靠的,不利于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的資源利用與資金循環。同時,未制定分配制度使得利潤分配難以進行。
(三)資產監管不到位,存在資源浪費現象。目前,雖然溫江區大部分地方已經建立起了“三資”管理平臺,但管理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比如,農村集體資產分類不清,各項資產未能按時予以核算,不能及時理清賬務,這為村集體資產日后的運作留下了諸多隱患。另外,很多村都是由村代表委托村委會管理集體資產,可以看出村民參與集體資產管理的積極性不高,村社主要負責人的參與度也不高,加之管理人員又缺乏熱情,極易造成集體資產的閑置,因喪失投資機會使得集體資產無法增值。這些監管的漏洞在很大程度上致使腐敗產生,最終導致集體資產流失。很多村鎮在問卷上都反映集體資產稀缺的問題,但重要的是需要更多地把集體資產有效地利用起來,如集體的廠房、土地,可以用來發展集體的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資金也可以進行合理的投資。在資金資源的有效利用上,村鎮還比較欠缺,應當進一步提高村集體資產的活力。
(四)會計人員執業能力較低。據此次調查,各鎮、街從事資產經營管理的財務會計人員中有78%取得從業資格或會計職稱,大部分會計人員熟悉法規,遵守會計準則,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履行職責,但專業能力參差不齊。村級財務會計人員無證上崗現象普遍,各村、社區只有50%的財務會計人員取得從業資格或會計職稱。 大部分會計人員熟悉工作環境,能依法辦事,處理基本日常工作,但在處理社區具體財務方面經驗欠缺,專業能力有待提高。更有一部分會計人員不具備專業能力,不按規定處理業務。
三、建議及對策
(一)做好資產的確權和估值。集體資產的權屬問題是關鍵,明晰本地區集體資產的范圍劃分,清楚類別十分重要,為了方便集體資產的經營管理,明確資產的規模與價值,保障村民權益,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各村鎮需要重視資產的明晰分類與權屬問題,建議聘請專門的資產評估機構對本地區資產的價值進行評估,明確資產的價值,有助于管理與監督集體資產。
(二)完善制度落實。
1.加強制度落實的監管力度。制度的落實是制度實施的基本保證,加強制度落實的監管有助于制度的落實,也有助于鄉鎮社區集體資產管理的透明性,保障集體利益,防止腐敗現象滋生。
2.落實股份化制度改革。農村集體資產的股份化改革是當前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的大趨勢,有助于將村民資產聚集起來共同經營,增加盈利。溫江區部分地區已經開始進行股份化改革,其余還未進行改革的地區需要抓緊改革,制定監督監管制度,深入落實股份化改革的目標。
3.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在村民集體入股時即確定好在不同情況下的收益分配制度,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增加村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的規模,使集體資產經營的效益更高。
4.設立經營賬目,規范財務會計制度。一方面,村社應聘用有專業技能的人員管理資金,對資金進行合理利用,使得村集體資產更好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應建立專門的資金賬戶,限制現金支取,將滋生腐敗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中,設立規范的會計制度,聘請專業的會計人員進行集體資產的賬務處理,對過往賬目留存備查。定期請專業審計人員進行賬目審計,保證會計制度的正確實施。
(三)加強監管力度,推動資產有效利用。大力加強集體資產監管力度,村民將資產投入到集體經營組織之中需要了解資產的使用去向,因此,要設立相應的資產監督制度。對于資產的承包、出租等均要進行公示,保證資產的有效應用,在村鎮集體資產管理的過程中形成內部控制制度,互相制衡。加強監督力度,能夠有效防止貪污腐敗的發生。
(四)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
1.提高村鎮工作人員的集體資產管理意識。應該培養工作人員對集體資產的管理意識,鼓勵他們在集體資產管理方面多建言獻策。
2. 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嚴格會計人員的職稱要求,避免出現會計工作紊亂;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定期開展會計技能考核;由上級指派專業會計人員到鄉鎮社區進行會計專業技能督查。
3.對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對村鎮集體資產的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業務能力,熟悉新政策,宣傳其他地區的優秀經驗,有助于本地區對集體資產的高效應用,提升資產的盈利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芳.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環球人文地理,2016,(16);
2.練勇.貴州省鳳岡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初步探索[J].農業工程,2015,5(3):65~67;
3.周小東.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1,(16):90;
4.江偉,郭宇.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當前我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J].農業與技術,2015,35(11):161~162,164;
5.俞伯權.農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流轉問題初探[J].華夏星火,2004,(1):88~91;
6.戴雅琴.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法律風險評析[J].法制與社會,2015,(10):217~218;
7.趙鼎華.華寧縣農村集體“三資”委托代理服務成效初現[J].管理學家,2013,(4);
8.趙偉,張正峰.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問題與對策[J].江西農業學報,2009,第21卷(4):184~187;
9.劉夢琴,傅躍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制度的演進和創新:以廣州市為例[J].南方農村,2008,第24卷(6):28~32;
10.程久苗.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制度的創建及相關問題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2,第25卷(3):89~118;
11.楊志東.淺談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0,第7卷(21):215;
12.黃美菊.農村三資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農業(下旬刊),2014,(10):335;
13.孔令芹.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與增值[J].中國農資,2014,(16);
14.吳丹,毛德華,蔣月華.國內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研究進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第26卷(7): 15~17,32
(作者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責任編輯: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