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琦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堅持用新的思想來指導新的實踐,切實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
農業綠色新發展中的新動能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轉型升級也面臨著新機遇。在繼續履行好保供給、促增收兩大職能的同時,農業的生態保護功能日益突顯。通俗地說,就是由原來的“搞糧”“搞錢”,進一步擴展為“搞綠”。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拓寬了以往關于傳統農業的思想認識,是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創新,為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推動農業綠色新發展,必須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統籌好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生產兩個方面。在宏觀布局上,要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生物多樣性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構建田園生態系統。在新產業和新業態方面,要更多開發農業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鄉村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面源污染治理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和保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農業生產本身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問題也比較突出。從現實看,當前高投入高消耗高產出的生產模式難以持續,人民迫切希望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能夠盡快得到根本性改變。對此,群眾有一個樸素的說法,就是“以往要溫飽,現在要環保”。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農業的面源污染治理問題已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推動農業綠色新發展,一方面必須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同時必須切實采取有力措施,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總體部署,抓緊落實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具體目標,加快推進秸稈、畜禽糞污、農膜等農業廢棄物全利用,推動輪作休耕常態化,使農業生態環境在短期內有一個明顯改善。要注意避免把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的做法,堅持以科學規劃和區域布局為指導,不搞簡單的一關了之。
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社會高度關注,近年來有很大的改善。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因為生產規模偏小,風險隱患還比較多;二是執法力度還要進一步加大。從農產品的種類看,目前大路貨的產品比較多,人民群眾對綠色優質農產品有著巨大的需求,但我們的供給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們奮斗和不懈努力的目標。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推動農業綠色新發展,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主要滿足“量”向更加注重“質”轉變,生產更多的優質品牌農產品,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求。要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強化風險分級管理和屬地責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追溯監管綜合服務平臺。要積極回應社會對轉基因農產品安全等問題的關注,加強科普工作,及時化解一些不必要的恐慌情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