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多少年來,我國的天文學家無時無刻不夢想著自行設計的天文觀測儀器搭載衛星升空觀測,無時無刻不夢想著帶領團隊走在國際天文觀測的前列,無時無刻不夢想著我們的天文觀測儀器遨游在那浩瀚的星空。“十年磨一劍”,2015年12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天文科學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終于遨游于太空之中。
黨建科研相融合,率先創新促發展.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團隊所在的紫金山天文臺暗物質空間天文研究部現有黨員35人,占職工數的65%。黨員同志處處帶頭爭先、團結協作,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圍繞科學目標,實事求是地分析所遇到的各類難題,充分整合國內外研究所、高校最先進的科研力量,推進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成功升天;衛星各項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預期,關鍵技術指標達到或者超過世界最高水平。黨支部因在衛星順利發射過程中發揮重要思想引領和組織保證作用,獲中科院南京分院先進黨支部的榮譽稱號。
支部實行雙培機制,把黨員培養成優秀職工,把優秀職工培養成黨員。根據空間天文的工作特點,支部有針對性地策劃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建立支部微信群,成立“流動學習室”;學習先進人物的事跡,如廖俊波、黃大年、南仁東;組織觀看《周恩來黨性之光》《將改革進行到底》等專題片;組織參加“我的信念,我的科研”演講比賽、七一詩歌朗誦會、“我心中最美科學家”征文及“我在團隊中的位置”等主題活動,使基層黨員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黨支部的凝聚力,形成多層次、多平臺、多視角的思想政治工作載體。支部書記同時也是臺工會分工會主席,組織大家參加多個文體協會,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植入職工愛好之中,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激勵職工和黨員自覺為科技創新發展做貢獻。
黨員先鋒——捕捉暗物質的“尖兵”
常進,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研究部主任,黨委委員……作為我國空間天文學術帶頭人之一,他每日往返于狹窄的實驗室和辦公室,聽取團隊成員提交的日報,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編程,把大家的數據再行核算、檢查,每天重復,一遍又一遍。他嚴謹的科學態度影響著團隊中的每一個人,認認真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
“悟空”衛星內部的載荷BGO量能器占據了整星重量的55%,不能滿足發射要求。作為有效載荷結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支部委員胡一鳴與同事放棄了期間所有的休息日,加班加點,經過不斷的摸索、分析、試驗,在經歷了數十次測試實驗后,將BGO量能器承載結構占比降低為13%,確保了整個衛星工程的順利進行。他個人獲得中國科協全國先進黨員科技工作者稱號。
黃永益、張巖等年輕黨員冒著零下10攝氏度的嚴寒堅守在發射塔架上,郭建華和徐遵磊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反復討論加電流程、編寫故障預案和處理流程,并和載荷各分系統的同事逐條確認加電指令碼。四年間24小時值班,國慶、中秋、春節……所有的假日都在實驗室度過。就是這樣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攻堅克難,眾志成城,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從無到有,從生疏到成熟,直至成功。
他們懷著對黨的事業的熱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以學促做,詮釋著無私奉獻、刻苦攻關、勇于創新的新時代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精神,時刻體現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跨越以往,走入了我國空間天文衛星事業的新天地!
2017年,常進獲得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表彰;“基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科學研究創新團隊”成功入選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是2016年度獲批準的67個團隊中唯一的天文基礎研究領域的創新團隊;“暗物質粒子空間探測團隊”獲得中國科學院“十二五”突出貢獻團隊表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