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都
【摘要】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作為先進的音樂教學法,在音樂課堂中得到了積極的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大大豐富了課堂。將多媒體教學設備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相融合如同錦上添花,使音樂課堂更加生動活潑,使得學生在“樂”中學“樂”。
【關鍵詞】多媒體;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融合
一、奧爾夫教學法的理念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由德國著名音樂家卡爾·奧爾夫所創建。這是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體系,它賦予音樂教育以全新的反傳統的觀念和方法,已經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訴諸感性,回歸人本”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奧爾夫教學法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節奏、旋律練習,第二部分是基本形體動作教學。奧爾夫認為:“表達思想和情緒是人類的本能欲望,并通過語言、歌唱(含樂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斷地啟發和提升這種本能的表現力,而表現得好不好則不是追求的最終目標。
該理念主張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課堂,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要學生“動”起來,“綜合式、即興式”地學習音樂,將音樂課堂由簡單的、枯燥的、單一的唱歌、欣賞、學習樂理知識的模式變成學生主動地去通過體態律動、戲劇表演等綜合的藝術形式來表現、感受和參與音樂。奧爾夫音樂的最大特點是關注對學生內心世界的開發。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不會把學習音樂當成一種負擔或功利,而會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世界,用他們的肢體、語言、樂器自由地演繹,以獨特的方式抒發內心世界。當音樂成為學生自身的需求時,學生對樂理、樂感、表演、演奏以及語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輕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同時強調創造精神的塑造,在課堂上,學生用各種各樣的自制樂器、語言與拍打肢體來演繹節奏,在創作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精神,在集體表演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這與新課改中發揚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發揮學生的探究精神這一內容不謀而合。
二、飛速發展的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出現得比較早,在很早之前,教師就利用圖片、文本、聲音等來進行教學。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課堂教學中開始出現并采用多種電子媒體例如幻燈片、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等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技術又稱為多媒體組合教學或者電化教學。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多媒體計算機已經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種教學媒體的綜合使用地位。因此,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又可以稱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點。它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以及科學規范的管理對學習、教學、教研、管理和生活服務有關的所有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數字化,以構成統一的用戶管理、統一的資源管理和統一的權限控制。
因為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這樣的特點,具有許多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錄像、電視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中心,把語音處理技術、圖像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語音信號、圖像信號先通過模數轉換變成統一的數字信號。這樣做以后,計算機就可以很方便地對它們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還可以查詢、檢索。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中的作用
(一)聲情并茂,直觀展示
在傳統的音樂課教學中,單調的教師彈唱或播放磁帶錄音給予學生的只有單一的聽覺上的體會,往往使得學生的學習較為被動,局限于對旋律的聆聽與記憶。而多媒體的加入,從聲音、畫面等多方面展示歌曲,給學生創造了一個直觀的、立體的教學情境,變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使學生更加全方位地感受和領悟歌曲。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長江之歌》的導入新課教學中,我首先通過PPT播放了一組長江的圖片,將時而波瀾壯闊、時而婉轉秀美的長江展示給學生,使他們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在播放幻燈片的同時,我還配上《戲說長江》的主題音樂,使學生接下來對歌詞的理解更加直觀,在學習歌曲的時候也能較為容易地區分和表達歌曲第一段旋律和第二段旋律的不同。同樣,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和你》歌唱教學的結尾,我播放了與奧運精神有關的一段視頻,學生在已經掌握歌曲的情況下再次欣賞視頻,深切地體會奧運精神的同時,對歌曲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與認識,調動了情緒,集中了注意力。再次演唱時,學生的情緒較之前明顯更加飽滿,富有感情。
(二)豐富內容,增強興趣
音樂的多元化決定了音樂的教學并不僅僅是學習唱歌,同時還要學習相關的諸多的音樂知識。在音樂教學中,單一地運用圖片或語言文字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無法使學生領悟,還會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而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將所有的資料進行整合,制作成Flash課件,既能直觀地展示所學內容,又充滿趣味性,使得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掌握音樂知識。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亞非拉掠影》時,了解亞洲包括東亞、中亞、東南亞等區域,各個地方不同的風俗、文化、民情使它們的音樂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點。把這些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歌舞形式、音樂特點做成Flash,讓學生能夠直觀地、充分地了解這些特點并分辨,有助于對音樂的理解和掌握。
(三)感官刺激,激發聯想
一首樂(歌)曲,不僅僅是單一音符的排列組合,其包含著深刻的藝術形象和靈魂。通過錄音的播放或教師的彈唱來聆聽和感受往往會使樂曲的形象單一化,而運用多媒體,通過影視全方位地展示,能夠給予學生感官的刺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使他們身臨其境,與音樂交談,在音樂的海洋中暢游。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曲壇音韻》,單單聆聽與欣賞歌曲并不能全方位地展示我國曲藝藝術的精神,而利用多媒體影視播放一些曲藝視頻,使學生邊聽邊看,置身于戲曲的海洋中,感受瑰麗多姿的曲藝音樂,更加全面地領悟戲曲的精髓的同時,更能激發學生對曲藝音樂的興趣。endprint
四、如何將多媒體與奧爾夫教學法相結合
(一)節奏、旋律練習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節奏是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一種與韻律結伴而行的有規律的突變。音樂的節奏常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骼。奧爾夫認為,節奏是音樂的第一要素,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是一種富有藝術魅力的活生生的音樂語言。在進行節奏、旋律練習時,難免會遇到較長的、復雜的節奏或者旋律,這時候如果配合多媒體的PPT展示,就會使學生一目了然。學生對于課堂所學更加容易掌握,主觀能動性得到進一步發揮。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歌曲《大海啊,故鄉》的時候,在歌曲的曲譜中配上旋律線,讓學生邊唱邊跟著旋律線舞動身體,直觀地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兩者相結合,使學生更加熟悉歌曲的旋律特點,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二)與體態律動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創造性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體態律動包括反應訓練、體操練習、動作訓練、動作變奏和動作組合、動作游戲、即興練習,強調學生要“動”起來。有時候單純地播放音樂,學生并不能迅速地理解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這時如果配上多媒體來播放影視畫面,進行補充,那么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將更加透徹,想象力和創造力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
例如在欣賞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舞劇《天鵝湖》場景音樂之前,我先用多媒體播放了一段歐洲宮廷交際舞的片段,讓學生對舞劇、舞曲以及交際舞的動作、舞步有一定的了解,等到課堂中需要編創舞步的時候,有了之前的視頻片段的記憶,學生就可以較為輕松地編創了。
(三)豐富教學元素,激發學生的探究性
奧爾夫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必須動腦,動手,動腳,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現音樂。為此,他發明了一套“元素性”的奧爾夫樂器。同時,他還充分運用人體各部位可能發出的聲音參與演奏,并冠以“人體樂器”的美稱。即使這樣,依然會有很多我們無法表達的音樂,而多媒體設備如MIDI,可以表現豐富的音樂元素,充分滿足了課堂教學的需要。學生在元素表演時常常會因為專注于個人演奏而忽略了對效果的聆聽。錄音軟件如Cool Edit Pro則可以將學生的演繹記錄下來,使得學生可以回顧自己的表演,并從中發掘亮點和不足。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月之故鄉》的時候,由于歌曲的速度較慢,很多學生在演唱的時候缺乏積極性,情緒無法投入。這個時候我將他們的演唱錄了下來,并且播放給他們聽。他們聽的時候就在笑。我問笑什么,他們有的說“有氣無力”,有的說“跟沒睡醒似的”。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再次演唱歌曲時,情緒明顯就有很大的改善。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作為先進的音樂教學方法,因為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在音樂課堂中被積極地運用。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方便了教師教學。將多媒體教學設備與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兩者相融合如同錦上添花,音樂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學生在“樂”中學“樂”。
【參考文獻】
[1]李妲娜,秀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陳蓉.音樂教學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
[3]張思鏡.多媒體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3,31(01):112-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