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要:指出了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給我們的無價珍寶,是綠色文物,活的化石。保護古樹名木對于保護珍貴的物種基因、維持生物多樣性、促進社會文化建設和傳承意義重大,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總結張掖市甘州區古樹名木資源及其保護現狀,分析了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的問題和威脅因素,提出了在具體工作中應采取的技術和管理措施,為科學合理保護古樹名木提供參考。
關鍵詞:古樹名木;保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3-0114-02
1 引言
古樹名木是我國林木資源中的瑰寶,也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具有重要的科學、文化和經濟價值。古樹名木的保護對于普及林業科學知識、增強人們的綠化意識和環境意識,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但是,受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加之隨著城鎮化的建設步伐,古樹名木的生存環境面臨巨大壓力和威脅。保護好古樹名木,不僅僅是保護好這一代人的生存環境和文化氛圍,更關乎給以子孫后代的歷史傳承。
2 甘州區古樹名木資源及其保護現狀
甘州區古樹多分布在城區及安陽、甘浚等7個鄉鎮,存續地點以寺院、廟宇、學校居多,樹種以柏、榆、槐、楊為主,樹齡均在100年以上。該區園林部門按《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的要求,采取現場走訪、用生長錐測量等方法開展了古樹及古樹后續資源的普查建檔工作。經調查,按樹齡分,城區現存樹齡大于100年的古樹30株,其中已掛牌保護19株;現有古樹群1處,已掛牌保護;現存古樹后續資源樹24株。按樹種分,現存古樹的樹種主要為側柏、云杉、圓柏、刺槐9株、國槐、白榆4株、楊樹等9個品種,另有胡楊群1處;現存古樹后續資源中主要為旱柳、二白楊、刺槐17株。按分級分,三級古樹(樹齡100~280年)29株,二級古樹(樹齡310年)1株,古樹后續資源(樹齡85~90年)24株。
近年來,甘州區雖然在古樹名木保護方面加大了力度,全面開展古樹名木資源的調查、建檔和登記工作。通過逐片普查,對現存的古樹、名木分別進行了登記、編號、造冊、建檔,詳細記錄了樹木信息,明確了管護責任單位,建立了古樹名木資源檔案。根據古樹資源稀少、古樹長勢衰老和所處地理分布區域、人文環境等特點,每年由各管護責任單位進行枯枝修剪復壯、傷口和破損部分修整填補,督促相關單位在距樹一定的范圍內設置護欄、樹臺、樹池等保護措施。同時,由園林綠化部門負責,適時采取翻挖松土、除草灌水、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科學的撫育管護措施,改善古樹生長環境,達到老樹復壯、古樹長青的目的。
3 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威脅
3.1 歷史原因導致長期以來保護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古樹名木因分布相對分散,數量稀少,加之生態環保和歷史文化保護意識的局限,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缺乏應有的重視,一方面缺乏保護,有很多古樹名木遭到人為破壞;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撫育管理,加劇了自然死亡。例如甘州區北環路胡家園子的古梨樹,在政府接管以前,都是由附近村社的農民管理,由于農民的保護意識不強,保護措施不到位,甚至部分農民不管不護,很多古梨樹都是因為遭受病害、蟲蛀甚至缺水缺肥等,導致其死亡的。此外,還有一部分古樹名木生長在環境條件相對惡劣的地方,無法實施良好的保護措施,也就面臨著各種的危險因素,這也是我們無能為力的[1]。
3.2 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
一部分生長在單位庭院、景區、學校、寺廟等地方的古樹名木,會受到相關單位的保護和管理,但還有一部分在城區公共區域、城鄉結合部、鄉鎮自然林地的古樹名木,沒有明確的權屬歸宿,則生存環境和生長狀況面臨的威脅相對較大。加之受地方財力等因素的限制,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專項經費短缺,管護責任單位投入古樹管理和保護的人、財、物嚴重不足,致使管護措施不到位,不利于管護責任的全面落實。 加之宣傳不到位,民眾對保護古樹名木的認識不清,意識不強,人為破壞的潛在風險較大。
3.3 缺乏專門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法規
古樹名木保護方面的專題研討少,經驗不足,沒有明確的保護思路、對策和方法,現有的撫育管理措施相對粗放,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同時,現行的《城市綠化條例》中雖然明確了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法律權責,但在遇到一般性諸如人為刻畫、釘釘、纏繞繩索、攀折樹枝、削剝樹皮、借用樹干做支撐物,在農村農民在古樹周邊堆放燃料、亂燒垃圾等破壞行為時,調查取證困難,沒有剛性約束,相關法規難以得到有效落實,但這些破壞行為這些都是會造成古樹的樹體損傷、生長衰弱或死亡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缺乏針對古樹名木保護的專門性法規,依靠鄉規民約和道德文化難以達到全方位保護的目的,依法保護管理工作缺乏持續性和針對性,也是導致古樹名木資源得不到有效保護的重要原因。
3.4 影響古樹名木長勢的自然因素
任何樹木都要經過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等過程,這是客觀規律。但是可以通過人為的措施使衰老以致死亡的階段推遲,使樹木最大限度地為人類造福。古樹名木除因自身衰老、生命力減弱,隨著樹齡增加,樹木生理機能逐漸下降,根系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越來越差,不能滿足地上部分需要,樹木生理失去平衡,從而導致部分樹木逐漸衰老死亡外[2],還與以下因素有關,遭受自然災害如雷擊雹打、雨澇風折等,會大大消弱樹勢生長;由于古樹年齡大,樹勢減弱,易遭病蟲害侵襲。
4 古樹名木的保護措施及應對策略
4.1 強化人工撫育管理
4.1.1 注重人工管護措施
園林部門經常進行檢查、督查工作,每季度對轄區內所有古樹名木進行巡查,現場逐一調查古樹的生長狀況,生境變化,及時清理樹身釘掛物、拉線等違章情況,做到勤維護,科學合理管養。對偏小偏狹的古樹名木樹池進行拓寬重建,以保證樹木根系良好的透氣性,并建好圍護圈。對高大的樹木,設置避雷針;對枯空嚴重、有傾斜的樹木利用填堵樹洞、加固、支撐、圍欄、疏枝等手段進行維護,確保古樹名木的生長。同時,要加強水肥管理,加強水肥管理需要注意適時補水、及時排澇、按需施肥,對生長較健康的古樹,在根際周圍以施廄肥為主,對樹勢較弱的古樹,以樹干滴注液態肥為主[3]。endprint
4.1.2 開展古樹名木的病蟲害防治
古樹名木遭易受病蟲侵害,容易造成樹木整體死亡或者局部病害干枯,有蟲害顯病態的樹木,采取一系列對癥下藥的防治病蟲害等辦法,利用定期檢查、適時防治、科學使用農藥、注意保護天敵、減少環境污染等措施,科學進行病蟲害防治,并根據各古樹的生長情況而開展施肥、除草等復壯工作,恢復其生長、增強樹勢。例如:甘州區北環路胡家園子,自2015年交予甘州區園林綠化局管理以來,針對胡家園子的古樹品種,分析該類古樹易發生的病蟲害,對癥下藥,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及時有效的預防了胡家園子古梨樹病蟲害的發生。
4.1.3 科學整形修剪
通過采取科學的整形修剪措施,一方面可以減少和避免自然災害的損傷,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拯救復壯的效果。對于一般古樹,可將弱枝進行縮剪或是鋸去枯死枝、風折枝、病蟲枝改變根冠比,集中供應養分,有利于發出新枝。對特別珍貴的古樹,應少整枝,少短截,以輕剪、疏剪為主,基本保持原有的樹形。
4.2 建立健全保護管理長效機制
4.2.1 建立資源數據庫,實行數字化管理
在調查、鑒定、公布的基礎上對現有城市古樹名木制作永久性銘牌,《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牌》懸掛在古樹名木上作為 “護身符”,以便于識別和保護,并寫明古樹名木保護范圍,禁止各種破壞古樹名木的行為。對于少于100年的大樹掛上“大樹保護”的標志。實地對照古樹名木及其檔案,進行比對、實測、拍照,建立涵蓋圖片、樹種、樹齡、樹高、冠幅、胸徑、所在區域、環境以及養護歷史記錄等數據信息的古樹名木電子檔案,對古樹名木的歷史生長變遷一目了然,也便于對古樹名木的現狀及發展變化進行實時查詢和及時更新,同時對古樹名木的生態環境、生長發育狀況和保護現狀進行動態監測和管理,使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邁向信息化、合理化。
4.2.2 多措并舉,加大資金投入
缺乏專門經費支持,也是制約古樹名木保護的一項重要因素,古樹名木的保護資金大都來源于城市園林綠化管護經費,未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資金不足使古樹的日常管理措施得不到保證或有效實施。建議建立以各級政府投資為主體,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古樹名木保護與管理的多元化投資體制,逐年加大保護投入;可以通過出臺出讓古樹名木保護地他項命名權等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單位、企業和個人投入到古樹名木的隊伍中來。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最大效益的保護和宣傳古樹名木,讓人民群眾從身邊保護古樹名木[4]。
4.2.3 明確責任,建立長效機制
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管理,首先要有明確的管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實行專業養護管理部門保護管理和責任單位、個人保護管理相結合,專業管理和發動群眾管理相結合的方式,由園林部門落實專門的技術人員負責古樹名木的管理、保護技術措施的制訂及實施搶救復壯工作,古樹名木所在地單位、個人按照專業部門制訂的方案做好古樹名木的保護養護工作,按照“統一管理、分級養護”的原則,在及時制止各種破壞古樹的行為的同時有效落實日常養護責任。
4.3 加強地方立法,依法保護古樹名木
目前,我國古樹名木保護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規則,地方政府應根據《森林法》、《環境保護法》和《城市綠化條例》等法規制定符合當地資源狀況和保護實際的古樹名木保護地方性規章,為古樹名木保護確立法規保障。
4.4 加強對古樹名木保護的宣傳,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
面對古樹名木的數量不斷減少的客觀實際,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使古樹名木的生存環境更加優化,需要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古樹名木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進而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到古樹名木的保護中來。
5 結語
保護好古樹名木,是保護城鄉生態環境和風景資源的要求,更是保存城鄉歷史和科研物種的應做之舉。全面了解和掌握城鄉現存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制定其保護管理規劃,將有利于在科學和法律支持下對城鄉的古樹名木實施更有效的保護。所以,應當切實擔負起時代和歷史責任,保護好珍稀的古樹名木資源,使大家的生存空間多一點綠色、多一點文化積淀、多一點歷史的記憶。
參考文獻:
[1]茍 瑞.陜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淺議[J].陜西林業,2011.
[2]李明春,郝群章,曾麗莉.古樹名木衰亡原因及保護措施[J].特種經濟動植物,2012.
[3]李亞斌,侯 莉,楊芳軍,等.鳳翔縣古樹名木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綠色科技,2012.
[4]陸安忠.南匯區古樹名木現狀及保護對策[J].上海農業科學,2005(2):31~33.
[5]王春玲,佘佐彬. 基于物聯網的古樹名木監控管理研究[J]. 計算機工程,2015,41(5):316~321.
[5]尹俊杰,黃三祥. 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問題及對策[J]. 北京園林,2014,30(1):3~8.
[6]肖瑾瑜. 基于物聯網的古樹名木管理系統研究開發[J]. 湖南林業科技,2014,41(1):102~106+120.
[6]田 靜,汪 民,李國松,等. 河北省古樹名木的保護與管理措施探討[J]. 河北林果研究,2013,28(4):403~408.
[7]蔡尊煌. 二維碼在古樹名木信息化管理中的應用[J]. 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3(1):163~165.
[8]談麗萍. 古樹名木現狀及保護管理規劃分析[J]. 現代農業科技,2010(6):212~213.
[9]柴素榮. 蘭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現狀與復壯養護管理初探[J]. 甘肅林業科技,2006(4):61~64+46.
[10]黃志平. 廣西古樹名木資源現狀及保護管理對策[J]. 林業調查規劃,2005(5):112~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