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煥梅
【摘要】寫作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強調學生的獨創性和深刻體悟。文章依據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論等有關有效性學習的理論,闡述如何在提高文學素養的情況下,開啟學生真實的、內在的、有生命力的寫作模式。
【關鍵詞】文學素養;有效寫作;生活意義;電影;小說
目前,中職作文教學處于邊緣狀態。由于沒有升學壓力,教師不重視,中職生作文中嚴重存在文不通、言不順的現象,影響了中職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甚至影響到就業。本文從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論三個角度結合文學內容,探索有效的個性化寫作模式。
一、從生活意義中感興而作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把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概括為:“語言文字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性和實質性的聯系。”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使原有知識與新學習內容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似性效應。
寫作是人類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和文字來記錄資訊、表達意向的一種活動。這個過程需要動用以往的經驗和對現實生活的實時體驗,包含“價值”和“情緒”色彩。為此,在不同的季節和節日,我設計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滿足學生個體心理需要的作文題目,達到感物而作,實現新的體驗與原認知結構的同化。如春節——《中國紅》《紅色的春節》;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母親/父親小傳》《母親/父親的味道》;植樹節——《春天的雨》《樹葉的聲音》;清明節——《祖輩的那些事兒》;端午節——《端午雜記》《時光里的端午》;兒童節——《飄逝的紅領巾》;暑假——《仲夏夜之夢》;教師節——《老師的煩惱》;中秋節——《天涯共此時》;國慶節——《紅旗下的肅穆》《紅色勞動節——烈日下的汗水》《迎風飄揚》;圣誕節——《圣誕節的日與夜》。這些題目具有較強的形象性,能觸發學生的感性直覺,使學生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理傾向。
二、品味電影,拓寬學生情感價值空間
從教育學上講,有效教學是指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著名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之說,即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經過一番努力,把未知轉化為已知、把不會轉化為會、把不能轉化為能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創造、生成最近發展區。文學強調美感、情感精神,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電影。為了更好地挖掘學生潛在的精神觀念,我設計了散步式鍛煉法。
首先觀看知名電影,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桃姐》《歲月神偷》《東京鐵塔下——我的父親母親》等,分析影片的結構鋪排、畫面與情節的選取,培養學生的整體架構能力。
然后寫電影心得,寫出電影的中心、最感動你的一幕等,字數在300左右。讓學生探索人性的光輝和人間的真善美,像散步一樣地書寫自我感受,有利于學生進行直接的情感投射,拓寬情感價值空間。
最后小試牛刀,布置學生寫微電影《我的表白》。
通過運用散步鍛煉法,學生從自我生活出發,學會有效地選取畫面,描繪情感,化未知為已知,促進自身發展。
三、利用小說,優化作文題目,積累理性和德性知識
從知識論上講,知識大致分為理性知識和德性知識。理性知識著重對知識的探索,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這個過程是動態的、不可預設的。德性知識著重對價值觀的探索,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我經驗進行體悟,強調知識對學習者的精神意義。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理性和德性知識的自然生成量,這種生成包括思維過程、開放和建構過程、道德內化過程。作文教學應該關注寫作與生活的聯系,展示寫作的思維過程,探索事件背后的精神態度、價值倫理等。
(一)培養思維過程能力,構建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
知識的學習應重在展示隱含在其中的獨特的思維過程,并引導學生深入知識的發現或再發現的過程中。為此,我專門設計了一些具有抽象性思考的作文題目。
1.情感性題材:《……的傷痛》(燦爛、輝煌、悲傷、被遺忘、永遠……),從正反兩面去思考“傷痛”的感受與定義,使學生進入抽象領域的原生產過程,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2.成長性題材:《樓上的風景》,從人生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價值的意義,突破單純的景物描寫,有利于啟發學生進行自我探索。
3.社會性題材:《窗里窗外》,探索個人、家庭、社會所形成的種種復雜的關系,通過對這些關系的分析,完成對知識生成的思考過程。
這些題材貼近生活,遵循學生的思維曲線和情感規律,能與學生的認知機構發生實質的、有機的聯系,激發他們的學習需要。
(二)注重知識過程,架設開放型知識
建構主義知識觀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是一種“暫時的”理論,都是一種對現在問題的“猜測性解釋”,其中“混雜著我們的錯誤、我們的偏見、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希望”,知識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觀性、價值性和情境性。文學中的短篇小說的主題恰恰具有這種多義性,隨時代的改變而不斷延伸,能充分展示個性化閱讀理解。因此,我設計了如下小說閱讀三步法。
1.在課堂上,不講題目,把情節只講一半或1/3,給學生留下懸念,引發他們想象;
2.讓學生補充題目,寫讀后感,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和感悟能力;
3.最后,把小說縮寫成600-800字的文章,不能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寫,提高學生語言組織能力。
這種做法能引發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當前學習情境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有利于開放型知識的構建。
(三)重視人文關懷探索,提高德性價值
后現代知識觀強調知識對于人的意義,把對人性、人情和生命的關注貫穿在知識教育的全過程中。作文教學除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外,還應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學作品閱讀。我認為寓言體小說內涵豐富,包含各種道德因素,能使學生獲得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因此,我讓學生閱讀小說后寫小說的主題或讀后感。
1.選擇新穎的寓言體小說,激發興趣。如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黑羊》、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饑餓的藝術家》等,這些寓言體小說都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具有多義性。
2.選擇感性和理性短篇小說。感性小說如汪曾祺的《黃油烙餅》、薩契的《敞開著的窗戶》,理性小說如契訶夫的小說選、毛姆的《午餐》等,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充實和意義。
選取寓言體小說和感性、理性小說是讓知識在文學的背景下更具生成性、體驗性、文化性,使寫作更有個人思想、獨立意識。
四、結束語
寫作應該是一種情感的投射,是一種創造性的快樂行為。只有在提升學生文學素養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詩意的存在性境域中自由地創作才能開啟個性化寫作,有效地促進學生智慧和人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6.
[2]余文森.論有效教學的三大理論基礎[J].課程·教材·教法,2012(02):15-22.
[3]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