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未未
【摘要】現階段,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即為通過引導,使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實施認同教育的路徑,因缺失情感,效果并不理想,還需要做出改進。文章首先介紹了情感及情感路徑,接著分析了大學生情感認同狀況,最后提出了實施情感認同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情感路徑
現階段,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重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問題。在此背景下,高校必須要探索出一條有效的認同教育路徑。眾所周知,認同某種價值觀時,情感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只有認同主體能動地認同時,才能獲得理想的認同效果。因此,情感基礎上的認同教育策略尤為重要。
一、情感及情感路徑
所謂情感,指外界刺激產生后,人所產生出的喜、怒等心理反應。情感在心性論哲學概念中是指情感連接生命內在之性,人出生后即具備這種潛能;也指情感交接外在世界,在一定社會交往環境下,人的情感能夠得到發展和豐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會極大地影響人的生存與發展。
在教學領域中,教育者熱愛工作,關心、理解、尊重學生均屬于情感的體現;學生信任、喜愛教師,并產生親切感與安全感,欣然接受教師傳播的價值觀念也是情感因素。在積極的情感因引導下,學生能夠對教育者發出的情感信號有良好感知,逐漸具備一定的情感能力,促使高級社會情感被激發出來,如愛國主義情感、責任感等。這種情感融入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中,激發大學生相應積極情感反應,轉化加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弱化其抽象性,增強其形象性、具體性,促使學生內化社會主義價值觀情感認同,外化為日常行為選擇標準。為了取得這種良好的認同效果,就需要探索一條適當的情感路徑。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情感路徑的構建,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有效運用情感因素,發揮情感作用,促使大學生情感激發,真正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感認同狀況分析
(一)穩定性不足
對于意識形態的認同,理論科學并非是唯一的認同感形成來源,情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真理性的認識,也要調動情感因素,方能達到認同的目的。目前,在情感方面,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穩定性明顯不足,搖擺性強,主要體現在某些社會現實相悖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承諾,或二者之間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時,大學生并不具備較高的情感認同。例如,暴力拆遷事件、“扶不扶”事件等現象,較多的大學生表現出不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選擇,或降低認同度。
(二)不平衡性較強
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認同,并積極踐行,而部分大學生則認同感較低,對自身行為要求不高;另一方面,即使高度認同層次的大學生,認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相關調查顯示,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作用,大學生認同程度存在較強的不平衡性,一般而言,黨員認同程度最高,其次為預備黨員、先進個人,普通大學生的認同程度最低。
(三)存在不一致性
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的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與實際實踐中行為表現的一致性較差,即行為認同前后存在差異性。在當前中國青年群體中,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辨別水平,對社會中弘揚及反對的內容能夠清楚地認知,但也因此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受到多種相關因素的影響,諸如西方價值觀念的沖擊、西方文化的滲透等,再加上大學生面臨較大的生活壓力、就業壓力等實際問題,盡管從情感及認知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予以認同,卻不能做出與之相一致的行為,造成行為認同不足。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情感路徑
(一)豐富大學生實踐體驗
情感產生于實踐活動中,并在實踐活動得到良好的鞏固、發展及豐富。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中,應充分認識到實踐活動的作用,不斷豐富大學生的實踐體驗。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實踐體驗缺乏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導致情感認同可能性降低。因此,探尋情感路徑時,首要的即為豐富大學生的實踐體驗。
首先,提高大學生行動能力。從本質上看,行動力屬于積極的心理反應,可使情感、思維等因素被帶動起來,在實踐活動中發揮相應的作用,并在實踐中強化認識,逐步轉換為行為。其次,平等對待大學生。任何一名大學生均有權力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教育者在組織活動時,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平等對待大學生,保證人人都能參與。再次,豐富實踐內容。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及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微信、微博成為學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游戲、影音等成為學生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對此,教育者要有效利用網絡,豐富實踐內容,激發大學生的參與興趣,例如設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專題網站、網絡游戲等。最后,還可融入愛國等方面的內容,選取能夠觸動學生情感的榜樣人物,例如雷鋒、黃繼光、邱少云等,發揮榜樣力量,有效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大學生形成情感認同。
(二)實施情感滲透的教育方式
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簡單粗暴的強制性理論灌輸無法達到理想效果。理論灌輸同情感滲透相結合,方能達到理想的認同教育效果。情感滲透啟發式的教育方式,使學生逐漸意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的深刻內涵,逐漸認知,認同。教育者應充分信任大學生的理解及思考能力,要適當留出開放空間,讓大學生在此空間中運用自身的理解及思考能力做出相應的判斷,促使學生自愿形成認同感。與此同時,教育者給予適當的啟發,以大學生熟悉的人物、事件等作為榜樣,以達到最佳的認同效果;或創造相應的啟發環境,如播放歌曲,讓學生主動調動自身的情感,在最佳狀態中認同核心價值觀。另外,情感滲透教育還要與實際生活相貼近,通過調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關心的現實問題,切實解決學生遇到的現實壓力和問題,促使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認同,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今后行為選擇的標準。
(三)營造激發情感的教育環境endprint
教育者要以核心價值觀內容為依據,設計教學環境,合理選擇情感啟發點,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調動情感,實現認同。如音樂形式、動畫形式,使學生心中相似情感被喚起,并在藝術呈現形式激發下,釋放出積極情感,產生共鳴。除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外,還應注重校內外環境的創造。校內外環境和諧,可有效地保障大學生以積極的情感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校園是社會的縮影,大學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彩排,正風氣為校園環境創造的重點,在校園內部積極地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傳播正能量,正向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使其逐漸在情感上認同核心價值觀。當然,良好的家庭情感激發環境,在積極引導大學生的言行,實現觀念與行為相統一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應盡可能與家長形成一致的教育觀點。另外,不能僅僅宣傳社會中美好的一面,還要讓學生認識到社會環境的復雜性,且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多種情況。教育者通過對社會現狀的分析,提出可能解決的方法,使大學生更有信心,更有擔當和責任意識,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四)提升教育者的情感素養
體現情感素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人格魅力。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越具有較強的人格魅力,言傳與身教統一性越強,學生所產生的崇拜感、信任感就會越強,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教育者提升情感素養首先即培養高尚的人格魅力,公平公正地、友善地對待每一名學生,于一言一行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感染學生。另外,教育者還應不斷地豐富知識積累,拓寬知識寬度,促進自身知識水平和氣質的提升。只有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素養,教育者才能清楚地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引導學生對社會熱點及難點問題的正確看法,也才能旁征博引,吸引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逐漸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五)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對接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抽象性、概括性非常強,理解、把握難度較大,影響學生的學習。教育者應對核心價值觀深刻把握,凝練價值目標,使其更具體,與大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具體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大學生了解核心價值觀對自身的具體要求,促進大學生對自身價值觀做出調整。同時,教育者應呈現更確切的利益契合,意識形態只有與人們利益相符合時,才能成為人的意識形態。由此可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前提條件應與大學生利益需求相符合,認同會更持久,更穩定。為能使二者相符合,教育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于大學生利益需求的點清楚地呈現出來,讓學生了解到其合理性、真實存在性,從而自覺地接受。
四、結論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中,情感意義重大。高校應依托情感路徑,改進教育方法,創造適當的教育環境,促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認同核心價值觀,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朝明.談“中國夢”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路徑[J].教育探索,2015(04):112-114.
[2]鄭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教育路徑探索——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9(01):37-39.
[3]龔世星.榜樣認同:微時代境遇中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02):67-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