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朋??
摘要:人教版教材是這樣分析袁紹失敗的原因的:曹操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地位。經濟上,采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能打敗袁紹。”但我更傾向于“性格決定命運”的觀點。
關鍵詞:袁紹;失敗;原因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當時《三國志·魏志·楊阜傳》中,楊阜曾說:“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后事,令雖強,終不能成大業。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必能濟大事者也。”當時,對曹袁二人持類似觀點的還有郭嘉等人。在楊阜、郭嘉等人看來,曹之所以能滅袁,實因袁紹遇事不斷、少決所致。在我看來,袁紹遇事不斷、少決,是其性格使然。正因如此,原本強大的袁紹在同曹操的角逐中,機會不斷喪失,走向末路。
再從當時的歷史場景看: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靈帝病逝。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和蹇碩為首的宦官爭權。董卓進京,擅行廢立,且性極殘忍,引起官僚士大夫的憤恨。在此情況下,出身于東漢后期,四世三公、勢傾天下的世家大族子弟——袁紹被推為盟主,討伐董卓。然而,袁紹既不率先殺敵,也指揮不了這數十萬大軍。酸棗糧盡,諸君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按理講,假設討伐董卓成功,袁紹將名副其實的成為世家大族的領軍人物。然而,機遇垂青了袁紹,而他卻沒有抓住機會。反觀討伐董卓時的曹操,其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應趁機與之決戰。隨后,曹操與董軍大戰。雖敗,但其果敢與袁紹遇事不決的性格不言而明。
再如,興平二年(195)十月,漢獻帝逃至曹陽。沮授提議袁紹把漢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但袁紹最終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而曹操則毫不猶豫抓住機會,于建安元年(196)八月,親自迎漢獻帝于許縣。此后,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關中的割據勢力也紛紛來歸附,勢力發展很快。在這場較量中,袁紹再次因遇事不決的性格失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即使如此,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伎倆面前,袁紹完全可以憑借優于曹操的軍事力量,搶回漢獻帝,重新贏得政治上的優勢。于是,官渡之戰爆發。
當時,袁紹帳下有田豐、許攸等謀士。開戰之前,即建安五年(200)元月,曹操領兵攻打劉備,許都空虛。田豐建議袁紹領兵襲擊曹操后方,一定可以勝利。但袁紹卻說孩子有病,無心出征。而待曹操擊敗劉備,還軍官渡之后,袁紹才匆促決定出兵。此時,機會已失。
在討論出兵時,田豐認為:“曹操既破劉備,則許下非復空虛。今不如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后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于奔命,人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袁紹不從,后田豐強諫,被投入獄中。
戰爭期間,許攸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但袁紹不從。后來,當曹操奔襲袁紹糧倉烏巢之時,袁軍部將張郃主張救援在烏巢的淳于瓊,而郭圖卻主張發兵去進攻曹軍大營。袁紹認為郭圖說得對,于是派高覽、張郃率領重兵攻擊曹營,而只派一支輕騎救援烏巢,致使紹軍土崩奔北,此戰失利。
戰后,袁軍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豐在此,不至于于是也。”甚至,當許攸同曹操談及自己的建議時,連曹操也感慨,如用汝(許攸)計,未可知也。縱觀曹袁之爭,可以看到,袁紹既不缺人才,也不缺少機會,但袁紹色厲膽小、遇事不斷、剛愎自用的性格卻暴露無遺。這種性格使其在“有才不能用,聞善不能納”局面中,一步步走向滅亡。而曹操則善于聽取荀攸等謀士意見,逐漸將劣勢轉化為優勢,贏得了勝利,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再觀,曹袁不同命運,誠如楊阜所言:“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后事,令雖強,終不能成大業。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必能濟大事者也。”
由此兩點,可知袁紹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其性格使然,而不能只從曹操的優勢分析。
參考文獻:
[1]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M].
[2] 三國志·魏志·董二袁劉傳[M].
作者簡介:趙金朋,山東省青州市,青州市五里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