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海濤
[摘要]在闡述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采用系統論方法分析了當前大環境下高校引進體育俱樂部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方面的問題,包括高校現行發展制度與體育俱樂部模式的矛盾、行政班級授課制度限制、高校體育功能定位與俱樂部模式不匹配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基于自身評估基礎上對引進體育俱樂部模式的選擇途徑。
[關鍵詞]體育;俱樂部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14- 0035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8.14. 016
近年來體育俱樂部模式的引進和應用成為各高校積極探索和嘗試的新領地,但諸多高校引進體育俱樂部模式后,卻出現自身體育俱樂部的運行未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大多是高校在對自身體育各功能、目標定位不明確,以及對本校現狀評估不到位的前提下,盲目引進不切實際的體育俱樂部模式,最終導致了不匹配性出現。
體育俱樂部模式的引進應與高校自身的體育機制、特色相適應,高校應明確現行體育俱樂部模式運行機制的優缺點,合理分析并判斷體育俱樂部的引進是否與自身體育實際相符,這也是當前高校廣泛缺失的對自身引進體育俱樂部所做的各項必要性、可行性分析,本文擬對此進行對比探究。
一、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內涵及外延
(一)高校體育俱樂部概念及分類
學者吳秋林將高校體育俱樂部界定為:是高校中的一種體育文化現象,是具有共同體育興趣愛好的大學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選擇體育活動項目結成的具有社團性質的體育團隊,是學校體育活動的一種組織模式。這一界定從宏觀層面對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內涵做了表述,與當前廣泛提倡的“校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不謀而合,有較為深刻的借鑒意義。
目前主要存在三種較為流行的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高校單項體育俱樂部,提高單項運動項目水平和成績;課外體育活動俱樂部,作為體育課的補充及延伸;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以教學為主要目的。其中“課內外一體化”教學俱樂部是目前比較完善的模式,其將課內外教學有機結合,將校園體育單項項目從基礎教育到運動競賽發揮到極致。
(二)高校體育俱樂部功能
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有共性功能,即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及練習,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雖然俱樂部學生水平有多層次性,但不影響其活動內容的多樣性,同時,俱樂部的存在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更靈活的選擇,俱樂部可以使學生個性在“獨立或自主”行為中展示出來,體現了創造性、選擇性相結合,從客觀上為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條件,與高校的教育大環境及新時代學生特征相符合。
二、高校引進體育俱樂部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體育俱樂部的自身內涵決定了它的根本功效,即在高校中發揮其價值,同時一定程度上與社會融合,服務于社會。
(一)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建立使得高校體育管理人員特別是廣大師生,從被動性、約束性向主動性、開放性轉變。將學生從相對刻板的體育課程安排和教學中解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學生自由選擇體育項目的權利,滿足了學生多層次運動水平的差異性需求,激發了學生參與和創新、創造的熱情。
(二)促進高校運動隊建設“精尖化”
體育俱樂部為各運動特長生提供了相對固定的鍛煉場所,通過體育俱樂部對校內學生的優化和整合,最大限度集中了校內體育特長生資源,而層次化作為高校體育俱樂部的一大特點,決定了俱樂部學生運動水平的“梯形”化現象,高水平學生一般成為領導者、管理者或是活動的發起者。同時,體育俱樂部的出現讓高校運動隊后備力量得到長期的支撐和保障,為校運動隊輸送高質量隊員,提高校運動隊的競技水平。
(三)助力高校多元化發展
如果運動隊是高校體育對外展現風姿的“舞者”,高校體育俱樂部就是學校體育運動與外界交流、融合、發展的大舞臺。高校體育俱樂部從一定層面講,是高校“外交”的重要領域之一,也是校園體育服務社會的重要根據地。相比于校運動隊,高校體育俱樂部所涵蓋的各類人員更為全面和普及,使俱樂部的發展更為多元化,與外校交流的范圍和與社會的接軌面都將顯著增加。
三、高校體育俱樂部可行性分析——基于自身各要素及功能定位評估
(一)體育俱樂部建立的基礎條件概述
體育俱樂部將專項水平較高或有共同興趣的學生集中起來,學生會在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上追求更高的技術水平,這決定了體育俱樂部的開展需要建立在更專業的場地、設施等硬件設備基礎之上,因此只有學校能為學生提供相對穩定的活動場地和活動時間,才能使學校體育俱樂部的發展向高水平、持久性邁進。
大多院校的體育俱樂部都有專業的教師或外聘教練隊伍指導,這樣可以保障體育俱樂部運行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也有體育俱樂部是采用專項水平較高的學生為主要負責人管理俱樂部的發展,這一情況適用于專業的體育院校,其學生專項水平有連續性的保障。穩定性和多元化的師資隊伍保障是校園體育俱樂部健康發展的核心因素。
(二)高校現行制度下體育俱樂部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體育自身制度及功能評估要與引進的體育俱樂部模式以及社會整體發展背景相匹配,其中各層次矛盾的產生都關系到體育俱樂部模式引進的可行性和困難程度,因此高校體育評估應盡可能全面和客觀,涵蓋與前高校體育發展的關鍵性指標和內容,才能盡早發現和解決出現的各種矛盾,使得體育俱樂部的引進向可行性方面發展。
1.體育俱樂部模式與國家整體發展相適應性
高等學校推行體育俱樂部建設,與現代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需求相一致,與新的體育教學《綱要》實施相一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高校體育教學深化改革的發展方向。隨著國家不斷地進行深化改革,高校不斷重視挖掘自身特色體育項目的建設和發展,高校體育設施的日益完善和教師隊伍水平不斷提高也催生了高校體育俱樂部的興起,同時體育產業的高度滲透為高校體育俱樂部發展提供了機遇。
2.高校現行發展制度與體育俱樂部模式的矛盾
雖然當前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發展常態,但高校體育的教學重心仍然可能發生偏差,這一問題在高職院校更為突出,其課程設置多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專業課程和實訓課程占據學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體育課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只起到了保持學生身體素質的功能,甚至每周一節的體育課活動量已不足以保障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升,這種情況下引進體育俱樂部顯然是不可行的。
3.行政班級授課制度限制體育俱樂部發展
由于教委對體育有素質考核的要求,學校、體育部在僅有的兩三個學期教學安排上,大多以班級授課制為主,這與學生的自主選擇相矛盾。即便是第二學期采用選課模式,由于學校的師資力量不均衡,也會導致各個項目選擇人數上的失衡性,如學校籃球教師較多,則選項課程的數量設置就會偏向于籃球,這種情況大多適合引進課外體育俱樂部模式,通過課外擴展的體育活動,來彌補教學資源的均衡性問題。
(三)高校體育功能定位與俱樂部模式的匹配選擇
體育俱樂部的引進只有建立在高校自身需求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切實作用,因此高校體育功能定位是決策層要把握的導向性問題。以教學為主或自身教育資源不平衡的高校可嘗試引進教學體育俱樂部或課外體育活動俱樂部模式;追求自身特色體育發展或教學工作已經取得良好效果的高校可以考慮引進單項體育俱樂部模式的發展。
四、結論及建議
(一)當前高校對于體育俱樂部模式的引進存在一定盲目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高校在對于體育俱樂部的認識和了解不足的基礎上盲目追求其所要達到的效果,導致結果與預期相差甚遠;二是高校對于自身的體育資源和發展情況評估不足的前提下,盲目引進不符合自身現狀的體育俱樂部模式,導致不匹配性的出現。
(二)體育俱樂部的引進需要高校體育制度的改革作為先決條件,只有高校重視體育的改革和發展,無論是體育教學或是群眾體育和競賽,才能脫離傳統的教師主導地位,為廣大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和創造平臺。
(三)高校引進體育俱樂部模式要與自身體育制度和功能定位相匹配,需要對自身體育發展現狀的各要素進行全面評估,確定可行性的條件及要素,把體育俱樂部與高校現有資源優勢互補及融合,實現體育教學、競賽和學生個體發展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孟凡偉,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研究文獻綜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5):139 - 141.
[2]陸躍琴,高校體育特色項目教學俱樂部的構建與實施[J].浙江體育科學,2015,37(2):59 -63.
[3]李響,高校體育俱樂部建設[D].吉林:吉林大學,2010.
[4]馬秀梅,高職院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方向性探討和比較選擇[J].浙江體育科學.2006(6):77 -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