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瑩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頻頻發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視,也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大學生輕視生命、否定生命的行為暴露了當前社會對生命教育領域的認識不足以及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存在缺失現象。然而,造成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又是復雜的,本文從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的現狀入手,通過對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分析來揭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對策,以期大學生能夠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教育;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14- 0055- 03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8.14.025
一、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的現狀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教育的內涵在今天主要是指“以學生個體生命為前提,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對個體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進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生命的意義,認識生命的價值,提高生命的質量,增強生命尊嚴的意識,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生命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生命本質教育、生命關系教育和生命真諦教育三個方面”。
(二)我國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的現狀
在思想上,部分高校大學生缺乏基本的生命意識,認識不到生命的寶貴與有限,因而不能正確對待自己與他人的生命;部分大學生還缺乏生命情感,這種情感是維系人與人之間信任與交往的前提。生命情感的缺失會嚴重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對周圍人表現出極度的冷漠與不信任,長此以往,還會造成其人格的扭曲、缺陷,產生各種心理疾病;部分大學生缺乏基本的生命責任,他們意識不到自身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自我對生命的不負責任會給家庭與社會帶來巨大的悲痛。
在行為上,部分高校大學生則主要表現為消極對待生活,處處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缺乏對他人的基本尊重與關懷。有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從此一蹶不振,更有甚者會選擇走向極端——輕生。目前在我國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中,自殺已經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負面影響
首先,由于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期,社會政治經濟與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一部分大學生在此環境的影響下,過于追求金錢榮譽與享樂生活,忽視了對人生價值的追求與自身修養的提高,導致其迷失自我,缺失基本的生命意識。
其次,現下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很容易對身心發展不成熟、缺少辨別能力與社會經驗的大學生造成不利影響,甚至會危害大學生健康生命觀的養成。
最后,在社會上發生的各種關于“自殺事件”的報道中,新聞媒體、報刊等主流載體只注重挖掘其新聞價值而不注重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義,有的媒體甚至進行無限制的惡意炒作,大肆渲染。
(二)高校對生命教育的弱化
1.生命教育氛圍缺失
對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部分高校則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有獨立的判斷與思維能力,應該自己去參加社會實踐,豐富閱歷,學校只需要稍微引導即可,沒有必要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開展生命教育。由于存在這種價值導向,致使高校喪失了生命教育的氛圍。而高校的此類作法不僅違背了對學生生命進行終極關懷的教育理念,放棄了對大學生“以何為生”的思考,也造成了學生漠視生命、肆意踐踏生命現象的產生。
2.生命教育課程的整體滯后
生命教育作為一門以人為本的課程,對人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生命教育課程早已成為學校教育中的專門學科,且相當普及。在臺灣、香港等地區,生命教育也已經被列為高校的選修課程,但在我國大陸,卻很少有高校專門開設針對生命教育的課程。生命教育的教材建設、師資配備以及教學計劃一直沒有形成完備的體系。大多數高校通常只是把生命教育融人到思想政治理論中,并且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只是涉及一些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教育,重在道德說教,內容抽象,極少涉及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等方面的探究,對生存訓練、安全教育等生命基本知識的涉及更是少之又少。
3.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
真正有效的生命教育總是離不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對具體情境的感悟與體驗,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要求實踐于生活。因而它從本質上講是極富實踐性與操作性的教育課程。這意味著高校中的生命教育必須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并且要開展可以促進學生體驗與感悟生命的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觀。目前我國的高校生命教育模式仍然是以課堂為中心,流于形式與理論灌輸,過于注重說教而少實踐,致使學生由于厭煩而產生抵觸情緒,影響教學效果的發揮。
(三)家庭對生命教育的缺失
當前高校的大學生以出生在新時代里的95后、00后居多,成長過程中幾乎未曾遇到過挫折或打擊,就算是遇到麻煩也有大人幫助解決。這些都不利于其自立能力的養成,甚至會影響對其基本的生存與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的作用下,處處以考上好大學,將來出人頭地為目標教育孩子,使其學習動機帶有功力性,不利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培養與健康人生觀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在素質與知識能力結構等方面的欠缺,也使其很難做到對子女進行生命教育。
(四)大學生個體對生命教育的冷漠
一方面,大學生思考問題易停留于表面,認識不到生命教育與自身的密切聯系,以及在自身人生道路的選擇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部分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來講,生命教育正是能夠預防與解決他們自身困擾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缺乏對生命教育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因而錯過了大好時機,導致部分大學生采取過激行為解決當前的困境。另一方面,大學生排斥抗拒抽象空洞的生命教育,而校園校外生活過于豐富.有些學生對自身的專業學習都喪失動力與興趣,更無暇專注于自身的生命教育。
三、加強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應對措施
(一)社會方面
1.廣泛爭取支持,營造積極的生命教育大環境
針對目前生命教育的現狀,教育部門必須高度重視。一方面,在制定一些教育政策時,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結合具體實際,并讓社會大眾充分了解當下大學生的生活狀態以及漠視生命、否定生命行為在高校頻繁發生的現狀。
另一方面,必須借助大眾傳媒和網絡的力量,凈化社會風氣,引導正確的社會輿論,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在大學生群體間的傳播。媒體與網絡可以憑借自身的優勢資源向社會推廣形式新穎的生命教育活動,宣傳易于被人們接受與理解的有關生命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還要利用先進的人文科學來陶冶人的心靈,鼓舞人的精神,從而在社會上營造一種珍視生命、敬畏生命的健康氛圍。
2.國家應重視并引導生命教育的發展
鑒于我國目前在生命教育領域的研究尚未成熟,且現階段的推動力也主要是源于教師和社會公益機構的自發努力,特別是在應試教育仍在施行,素質教育仍未接軌的情況下,如何促進生命教育走進校園,以及在課程內容設置、師資建設方面僅靠一校之力是不夠的。國家必須運用行政力量和法制力量在推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進行干預,還須要求社會相關機構與部門配合生命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國家還要充分調動各方的優勢資源,合理利用與分配,以確保生命教育的有效施行。
(二)高校方面
1.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形成獨立的課程體系
高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在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及其實施過程中,應以人的生命為主線,全面圍繞生命活動和生活內容而展開。鑒于我國的生命教育研究才剛剛起步,必須積極學習國內外,尤其是臺灣地區的先進經驗。創新生命教育內容,在大學開設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如開設涉及宗教、倫理、自然科學、生死教育,人際關系培養、服務實踐等領域的必修與選修課程;開設關于挫折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與疾病預防的系列專題教育。此外,學校還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配套心理實驗室,建立心理輔導機構,并定期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測驗,以達到預防與治療的作用。
2.加強生命教育的實踐環節與建設校園文化并重
大學生對待自我與他人生命的態度,都是由自我在實踐活動中的親身體驗所形成的。因此,高校在進行生命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經常性的開展一些知識性、趣味性的實踐教育活動。如,組織大學生去醫院或殯儀館參觀,讓學生在醫院的產房中了解母親孕育生命的艱辛,體悟生命的來之不易與寶貴。在殯儀館中,讓學生感受死亡,體會死亡帶給親人們的巨大悲痛,以警示學生珍愛生命;也可以鼓勵大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在奉獻的同時收獲快樂。只有體驗的東西,才能內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為生命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體驗是進入生命的唯一通道。
另一方面,高校也不能忽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能夠促使大學生在充滿著健康氣息與生命活力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感悟生命。如在校園的公共設施與植物景觀旁設置一些偉人的格言標志牌,塑造英雄人物的雕像,以陶冶學生的情感;利用重大紀念日與傳統節日的機會,開展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感恩校園氛圍;還可通過開展有關生命健康的專題講座和校內活動,使大學生增強生命保護意識。
3.完善生命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首先,高校須重視加強對師資隊伍中有關生命教育責任的落實,通過系統化地培訓使廣大教師掌握進行生命教育的策略,具備自我成長的能力,逐漸幫助學生建構生命發展中的自我成長機制。
其次,由于教師對學生具有示范作用,這就要求其以身作則,確立起健康的生命觀與正確的教育目標。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還要善于創新生命教育的教學觀念與形式,與學生共同發展,并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最后,教師還必須具有淵博的學識,不斷豐富與完善生命教育的知識體系。通過參加各種針對生命教育的研究會、學術報告,以及網絡學習,集體培訓等多種形式不斷豐富自身關于生命教育的認識,真正使生命教育成為教師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以此提高開展生命教育課程的質量。
(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作為人格形成的第一站,必須充分重視其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首先,家長要嚴格遵守社會的行為規范,以身作則,并積極去學習生命教育的相關知識,用自己的榜樣行動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子女。其次,家長應該尊重自己的子女,學會積極傾聽,創建一個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后,家長需要經常與子女和老師進行交流溝通,了解其近況與思想動態,并利用假期進行家庭活動,開展家庭教育。
(四)倡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對大學生來講,學會自我教育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大學生從心理上認可接受生命教育,主動學習生命知識,掌握生命技能,并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的規劃,以實現自身的價值。當遇到困難受到打擊時,則需要積極調整心態,提高抗挫折能力,激發自身的生命潛能,以保證生命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培清,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2]馬金娟,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3).
[3]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86.
[4]侯朝陽,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與對策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2).
[5]趙迎華.大學生生命教育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江蘇高教,2017(8).